英國國宴都吃什么?來,漲知識了
大不列顛島,飲食如同泰晤士河般蜿蜒流淌,沉淀著千年文明的醇厚。
羅馬人帶來的谷物種植與濕地開發(fā),讓英倫平原泛起金黃的麥浪,
而維京人的熏魚技藝則為海岸線增添了咸鮮的風味。
諾曼征服后,法國貴族的精致烹飪與東方香料在此交融,
誕生了藏紅花燴鹿肉、丁香烤牛肉等奢華菜肴,
連莎士比亞筆下的亨利四世都曾贊嘆:“若有千子,首課必教其品雪莉酒”。
當維多利亞時代的陽光穿透蕾絲窗簾,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將茶點化作社交藝術(shù)。
三層瓷盤托起的不僅是黃瓜三明治與司康餅,更是“下午四點鐘的優(yōu)雅救贖”。
拜倫曾寫詩勸人“憂郁時且飲中國茶”,
吉辛則在《亨利萊克洛夫特的一生》中描繪熱茶如何“慰藉身心,驅(qū)散細雨的陰霾”。
這種慢時光的哲學,至今仍在科茨沃爾德的莊園里延續(xù),
當瓷器輕碰聲與鳥鳴交織,時光便在茶香中悄然凝固……
從倫敦塔衛(wèi)士的“食牛肉者”別稱,到波若市場千年不散的煙火氣,
飲食始終是不列顛人最質(zhì)樸的鄉(xiāng)愁。
周日烤肉的油香里,藏著中世紀修道院的慷慨;
炸魚薯條的酥脆中,裹著水手們對鱈魚豐收的祈愿。
而咖喱從印度河畔到白金漢宮的旅程,更見證了帝國興衰與文化共生……
烤牛肉和約克郡布丁
烤牛肉和約克郡布丁是經(jīng)典的英國美食,也是英國國宴中最常見的前菜。
1485年亨利七世時期,周日烤肉成了全民儀式,連皇家禁衛(wèi)軍都叫“Beefeaters”(烤牛肉愛好者)。
1731年亨利·菲爾丁寫《英格蘭的烤牛肉》,歌詞里直接唱“這肉壯了我們的膽氣,士兵勇猛,百姓硬氣”,法國人聽了直接甩外號“l(fā)es rosbifs”(烤牛肉佬),跟叫咱們“吃大米的一樣”。
正宗做法得用肋眼肉或西冷,烤到外皮焦脆咔嚓響,里頭肉汁滋溜冒,配菜講究“飽脹三件套”:
烤土豆吸滿油香,花椰菜裹著奶酪糊,再淋勺辣根醬!
約克郡布丁才是隱藏BOSS。
18世紀約克郡礦工發(fā)明的窮人樂,用烤牛肉滴的油煎面糊,空心的像小金碗,專吸肉汁。
有人拿鴨油替代牛油,烤出來蓬松四寸高,咬開里頭軟得能流心。
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大宴上也吃過這口,
你品,魔法世界都認證的搭調(diào)……
巴爾莫勒爾烤鹿肉
這道英國國宴硬菜,跟蘇格蘭高地的風笛聲一樣有年頭嘞!
傳說這道菜是維多利亞女王住進巴爾莫勒爾堡后,
讓御廚拿當?shù)孬C的赤鹿肉搗鼓出來的——你想啊,女王老爺們打獵回來,廚房飄著雪松木熏香,
大塊鹿肉抹著蜂蜜芥末醬往烤爐里一扔,滋啦冒油星子,那叫一個“braw”(蘇格蘭語“頂好”)!
正宗做法講究“三重奏”:
鹿排先煎出焦脆殼,再裹著波特酒和黑加侖醬慢烤,最后配土豆泥和羽衣甘藍。
肉質(zhì)嫩得像咬云朵,醬汁酸甜解膩,老饕們管這叫“高地的吻”。
不過平民百姓更愛去愛丁堡酒館點“haggis neeps and tatties”(羊雜碎配蘿卜土豆),畢竟國宴規(guī)格的鹿肉嘛,錢包得先“瘦身”咯!
溫莎野雞
這道英國國宴硬菜,可是正兒八經(jīng)的"皇家戶口"。
打1917年喬治五世把王室姓氏改成溫莎那會兒起,這道菜就跟著沾了貴族氣——您瞅這名字,透著股子老倫敦的傲嬌勁兒。
早年間英國佬從美洲倒騰來野雞崽子,在自家后院養(yǎng)著聽莫扎特,
您還別說,聽著交響樂下蛋的野雞肉質(zhì)都緊實三分,蛋白質(zhì)含量直逼30%,脂肪卻不到1%,妥妥的健身餐頂流。
要說這道菜的靈魂,全在那勺波特醬里。
查爾斯國王頭回辦國宴就端出這菜,野雞肉煎得金黃酥脆,淋上用紅酒、洋薊和榅桲熬的醬汁,
酸甜里帶著股子野性,配著波美侯的紅葡萄酒,那叫一個"絕配"!
老饕們嚼著有嚼勁的雞腿肉,再嘬口單寧順滑的波爾多,保準得豎起大拇指:"這滋味,地道!"
烤布里爾魚排
(壓低嗓子,帶點倫敦腔的俏皮)您猜怎么著?
英國國宴那道烤布里爾魚排,可是從維多利亞時期就端上桌的"老錢"排面!
1899年德國皇帝來串門,維多利亞女王就拿這菜招待,
說是用法國勃艮第白葡萄酒澆頭,魚肉嫩得能化在舌頭上,
松露香得人直嘬牙花子——這做派,比咱北京烤鴨配茅臺還顯貴氣!
(突然切換成約克郡口音)要我說這魚排最絕的是個"講究"勁兒!
專挑深海比目魚身上最嫩的那塊肉,剔得干干凈凈沒一根刺,拿海鹽胡椒抹勻了進烤箱。
您別小看這火候,多一分老柴,少一分腥氣,非得烤得外皮金黃酥脆,里頭雪白細膩像豆腐腦似的。
配菜也講究,野生蘑菇得是蘇格蘭高地采的,松露要現(xiàn)刨的薄片,
最后淋上用馬德拉酒熬的醬汁——嚯!這味道,比唐寧街十號的紅毯還體面!
聽說查爾斯國王加冕宴就上了這道菜,連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來都點名要嘗。
紅燒軟糖土豆
英國人管土豆叫“地蘋果”,國宴上這道紅燒軟糖土豆可把老外饞得直咂摸嘴。
土豆塊先用黃油煎得兩面金黃,像裹了層琥珀糖殼,里頭卻綿軟得能化在舌頭上。
百年來英國王室玩食材跟變戲法似的,當年瑪麗王后拿土豆花別發(fā)髻,
如今廚師直接把土豆做成甜品——焦糖汁兒往上一澆,嚯,甜咸交戰(zhàn)比德比郡的天氣還刺激!
奧巴馬訪英時對著這盤“土疙瘩”連扒拉三口,嘴里嘟囔著“這味兒比炸魚薯條得勁多了”,
要我說啊,英國人把土豆做出花來,才算對得起沃爾特·羅利爵士當年從美洲扛回來的種苗。
英格蘭蛤蜊濃湯
是英國國宴上的“洋氣”硬菜,別看名字帶英格蘭,
實則是北美清教徒從法國布列塔尼偷師的海鮮羹改良版。
這道湯用奶油打底,蛤蜊鮮得能掉眉毛,混著土豆丁和洋蔥碎熬成奶白色濃漿,
喝一口像把大西洋海風吞進肚里。
老饕們講究用酸面包碗盛湯,
面包皮烤得焦脆,里頭吸飽湯汁,撕一塊蘸著吃——“l(fā)ovely jubbly”(太棒了)!
別小瞧這碗湯,它可是英美飲食外交的“老江湖”。
傳說19世紀波士頓餐廳就端著它招待歐洲貴族,后來更成了英國國宴常客。
做法也講究,蛤蜊得用淡奶油煨到肉質(zhì)彈牙,培根要煸出焦香,最后撒把西芹碎——英國人管這叫“錦上添花”。
要我說,這湯的精髓就兩字:鮮、厚,喝完準保你舔著勺子喊“再來一碗,bob's your uncle”(包您滿意)!
司康餅
這可是英國國宴的??停衷从?strong>蘇格蘭那塊見證千年王權(quán)更迭的“司康之石”。
早年間蘇格蘭牧民揣著燕麥面團在石頭上烤餅,
后來小麥粉和黃油一摻和,這餅子就變得外酥內(nèi)軟,成了維多利亞女王下午茶的“C位”。
您別看它長得像個皺巴巴的面疙瘩,切開抹上凝脂奶油和草莓醬,
咬一口滿嘴黃油香,再配著大吉嶺紅茶,那滋味叫一個“地道”!
當年咱們領(lǐng)導人訪英,白金漢宮的御廚馬克·弗蘭納根可沒少為這小點心費心。
司康餅在英國人心里早就不單是塊餅了,它是下午茶的魂兒,是街頭咖啡館的標配,
連女王都愛卷了喂柯基犬。要說這餅子為啥能火遍全球?
全靠那股子“百搭勁兒”——甜的能塞葡萄干,咸的能加切達奶酪,美國人還愛往里懟巧克力豆。
不過正統(tǒng)吃法還得數(shù)英國老派做法:
低筋粉混著黃油粒,輕輕揉成團,烤箱里一烘,金黃酥脆得能掉渣,配果醬吃能香一跟頭!
巴騰堡蛋糕
1884年維多利亞公主嫁德國巴騰堡家族,御廚整了個黃粉棋盤格海綿蛋糕,
四格子代表新郎家四位王子,杏仁糖霜裹身像給蛋糕穿了件雪紡紗裙。
這蛋糕可不光好看,當年工程師發(fā)現(xiàn)它黃粉格子200米外都顯眼,直接抄去當救生艇涂裝,
現(xiàn)在全球37國急救車都用的“巴騰堡紋”,香港紅的頂燈、日本新干線安全帶全有它基因。
別看它長得像樂高積木,曾經(jīng)上過不少大場面。
查爾斯國王加冕宴請192國賓客,甜品臺C位擺著金箔版巴騰堡;
伊麗莎白女王招待奧巴馬時,御廚特意把糖霜換成美國國旗配色。
要說最地道的吃法,得學倫敦老派紳士,切薄片配伯爵茶,
咬一口瞇著眼嘆:“這蛋糕里啊,藏著維多利亞時代的愛情密碼哩!”
水果拼盤
堪稱餐桌上的“壓軸戲碼”,講究個“時令為王”。
您瞧那維多利亞女王加冕宴會上用的羅金厄姆瓷盤,
好家伙,600個工匠撅著屁股干了七年,盤面鍍金浮雕玫瑰、薊草纏成花邊,中間堆著現(xiàn)切櫻桃、草莓,紅艷艷水靈靈跟寶石似的。
現(xiàn)代國宴也玩新花樣,獼猴桃切出“綠葉”襯橘子瓣“花瓣”,銀餐叉一戳,清甜汁水直往鼻尖竄,這叫一個“講究”!
要說這水果盤的歷史,那可透著英國人的“顯擺基因”。
17世紀菠蘿在英國貴比黃金,查理二世抱著菠蘿畫像硬是當C位,貴族們租菠蘿擺宴席比誰闊氣。
如今這傳統(tǒng)化在國宴盤里,2011年奧巴馬來吃香草奶油布丁配水果,
您猜怎么著?
這盤子端出來,既是禮儀也是文化,吃得外國政要直豎大拇指:“Lovely jubbly!”
焦糖芭菲
英國國宴的甜點臺堪稱“甜品界的高定秀”,
而卡拉梅利斯芭菲(Caramelised Parfait)絕對是C位擔當。
這道源自法國的甜品被英國人改良得相當“紳士”,
用雙層奶油打底,混入馬達加斯加香草莢的籽,凍成絲綢般的質(zhì)地,最后澆上現(xiàn)熬的焦糖醬,刀尖一戳就“咔嚓”裂開,脆響跟切水晶似的。
老饕們私底下管它叫“糖衣炮彈”,畢竟連戴安娜王妃都曾放話:“寧可不吃主菜,也得留肚子給這口!”
別看它長得小清新,做起來可講究“英國人的倔強”。
傳統(tǒng)食譜要求用隔水燉鍋慢慢烘,溫度計必須卡在82℃死活不動,多一度少一度都算“辱沒皇室顏面”。
2011年奧巴馬訪英時,女王特意吩咐廚房把焦糖層多烤了30秒,就為讓甜味更“有骨氣”。
如今倫敦米其林餐廳還流行往里摻波本威士忌,說是“給傳統(tǒng)加點叛逆”,但國宴版始終堅守原教旨主義,畢竟“給各國領(lǐng)導人吃創(chuàng)新菜?
那跟讓伊麗莎白女王穿牛仔褲一樣荒唐!”
說到底,這芭菲就是英國人的體面——外表冷艷如冰山,內(nèi)里柔滑似綢緞,焦糖殼一碎,甜香能竄到三米外。
難怪法國前總統(tǒng)薩科齊嘗完后嘟囔:“這哪是甜品,分明是英國人用糖寫的戰(zhàn)書!”
瞧瞧,從烤牛肉滴油的滋滋作響,到司康餅掰開時騰起的熱氣,再到那碗暖到心坎兒里的蛤蜊濃湯……
英國國宴的盤子再精致,盛的終究是人間的煙火氣,是圍桌分享的熨帖。
下次你咬一口酥脆的薯條,或是啜飲一杯加了奶的紅茶時,
不妨想想泰晤士河畔那些流轉(zhuǎn)千年的滋味,
它們不只是菜單上的鉛字,更是活色生香的故事和人情,暖著胃,也熨帖著心。
生活啊,有時就像一塊剛出爐的約克郡布丁,懂得吸飽平凡日子的肉汁,才最是滋味綿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