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朱德看到一份關(guān)于南昌起義領導人排序的名單,把自己排在了第二位,心里頭可不樂意了。他覺得這事兒不公平,自己在南昌起義中的功勞沒那么大,不應該排在賀龍和葉挺前面。
這件事兒聽著挺簡單,但背后反映的卻是朱德對歷史事實的看重和他的實在性格。本文就來聊聊這件事兒的來龍去脈,講講它為啥發(fā)生,有啥意義,盡量用大白話把這事兒說清楚。
要弄明白這件事兒,咱們得先從南昌起義說起。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獨立搞武裝斗爭,意義可大了去了。
那時候,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黨開始大肆抓捕和鎮(zhèn)壓共產(chǎn)主義者,共產(chǎn)黨這邊沒辦法,只能自己動手反抗。南昌起義就是這么來的,簡單說,就是共產(chǎn)黨想通過武力奪取政權(quán),建立自己的根據(jù)地。
起義的主要領導人有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這幫人可都不是省油的燈,各有各的本事。
周恩來是總指揮,負責整體籌劃和協(xié)調(diào);賀龍當時是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手底下有兵,手腕也硬,直接帶著部隊加入了起義;葉挺是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師長,打仗特別有一套,指揮部隊沖鋒陷陣;朱德呢,當時是國民革命軍第九軍副軍長兼軍官教育團團長,帶著一部分人馬參與了起義;劉伯承則是參謀團參謀長,負責戰(zhàn)術(shù)規(guī)劃。這次起義雖然沒徹底成功,但它標志著共產(chǎn)黨開始走上了武裝斗爭的路子,后來的紅軍就是從這兒一步步發(fā)展起來的。
再說說朱德。這老兄是個傳奇人物,生于1886年,四川儀隴人,早年讀過私塾,后來考上體育學校,又跑去云南講武堂學軍事,參加過辛亥革命,打過軍閥。到了1922年,他接觸到馬克思主義,覺得這玩意兒靠譜,就加入了共產(chǎn)黨。
從那以后,他一門心思搞革命,參加過北伐戰(zhàn)爭,后來又投身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后,他帶著剩下的部隊上了井岡山,和毛澤東會合,成了紅軍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朱德這人有個特點,就是特別實在,打仗勇猛,做人低調(diào),從不愛吹噓自己。這點在他后來的表現(xiàn)里也能看出來。
南昌起義的具體過程是這樣的:1927年7月,國共徹底翻臉,共產(chǎn)黨決定在南昌動手。那時候,周恩來被中央派去組織起義,賀龍和葉挺帶著部隊直接干,朱德負責協(xié)調(diào)軍官教育團和一部分地方武裝。
8月1日凌晨,起義軍攻占了南昌城,打了好幾天,干掉了不少敵人。不過,國民黨很快就派了大部隊反撲,起義軍撐不住,只能撤退。撤退路上,部隊損失慘重,最后只剩下一小部分人跟著朱德上了井岡山。這事兒雖然沒達到預想的目標,但它給共產(chǎn)黨提了個醒:光靠嘴皮子不行,得有槍桿子。
朱德在南昌起義里的角色挺關(guān)鍵,但說實話,他不是最核心的那一個。周恩來負責全局,賀龍和葉挺直接帶兵打仗,朱德的貢獻更多是在組織和后來的堅持上。
起義失敗后,他沒放棄,帶著殘部繼續(xù)干,這份韌勁兒是真不簡單。后來,他和毛澤東在井岡山搞起了根據(jù)地,才有了后來的紅軍和解放軍。所以,朱德在南昌起義里的地位很重要,但要說功勞大小,他自己心里有數(shù),不覺得自己能排在前頭。
到了1957年,距離南昌起義已經(jīng)過去30年了。那時候,新中國已經(jīng)成立,南昌起義被當成革命史上的大事兒來紀念。為了慶祝30周年,《解放軍報》準備出一本連環(huán)畫,專門講南昌起義的歷史和領導人。這本連環(huán)畫挺用心,把起義的過程和主要人物都梳理了一遍,還給領導人排了個序:周恩來第一,朱德第二,賀龍第三,葉挺第四,劉伯承第五。
這排序一出來,朱德看了可不高興了。他覺得把自己排在第二位不合適,功勞沒那么大,不應該排在賀龍和葉挺前面。朱德這人,從來不愛爭名奪利,看到這個排序,他直接找到周恩來,說這事兒得改一改。
他態(tài)度很明確:南昌起義是大家伙兒一塊兒干的,賀龍帶著整個第二十軍,葉挺指揮第十一軍,自己那時候就是個副軍長兼教育團團長,帶的兵沒那么多,沖鋒陷陣的活兒也沒那么突出,憑啥排第二?
朱德這么想也不是沒道理。南昌起義那會兒,賀龍是實打?qū)嵉能婇L,手底下好幾千人,直接帶著部隊反水,干得轟轟烈烈。葉挺也是主力,指揮部隊打了好幾場硬仗,功勞擺在那兒。
朱德呢,雖然也出力不少,但主要是協(xié)調(diào)和輔助,實際帶兵打仗的份量跟賀龍、葉挺比起來確實差點兒。況且,起義失敗后,朱德帶著部隊堅持斗爭,這份功勞更多是后話,跟起義當天的貢獻不是一碼事兒。他自己心里明白,不想因為后來當了元帥就硬往上抬。
這事兒傳到周恩來耳朵里,周恩來也挺重視。畢竟朱德不是隨便發(fā)脾氣的人,他這么較真,肯定是有想法的。周恩來了解情況后,覺得朱德的意見有道理,南昌起義的領導人排序確實得尊重歷史事實,不能亂來。
于是,《解放軍報》那邊重新調(diào)整了一下,把排序改成了: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朱德從第二變成了第四,他看了之后挺滿意,覺得這回靠譜了。
這調(diào)整也不是隨便弄的。周恩來排第一,沒啥爭議,他是總指揮,起義的頭號人物。賀龍第二,葉挺第三,主要是看他們在起義當天帶兵打仗的實際貢獻。
朱德第四,劉伯承第五,既承認了他們的作用,也沒把誰捧得太高。這么一改,大家都覺得公平,心里也踏實了。
朱德對排序不滿這事兒,乍一看像是小題大做,但仔細想想,挺有意思的。首先,它反映了朱德這人有多實在。他不是那種愛搶風頭的人,看到自己被排高了,反倒不樂意,非得把位置讓出來。
這種態(tài)度在當時可不多見,畢竟那年頭,能當大官的,誰不想多要點名聲?朱德偏不,他覺得歷史是啥樣就該是啥樣,不能為了面子亂來。
其次,這事兒還引發(fā)了對南昌起義領導人貢獻的重新討論。1957年那會兒,新中國剛成立沒幾年,革命歷史開始被系統(tǒng)整理,大家對過去的評價特別敏感。
朱德這么一鬧,讓人們意識到,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不能光看名頭,得看實際干了啥。連環(huán)畫改排序之后,后來的歷史書和紀念活動也多多少少參考了這個思路,盡量做到公平公正。
再往深了說,這件事兒還體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的一種品質(zhì):實事求是。朱德不愿意被拔高,不光是謙虛,更是對歷史的尊重。
他知道南昌起義是大家伙兒的功勞,自己只是其中一部分,不能因為后來地位高了就占別人便宜。這種精神挺值得琢磨的,尤其是現(xiàn)在,回過頭看那段歷史,能感覺到老一輩革命者的那種樸實和認真。
1957年,朱德看到南昌起義領導人排序把自己放第二,覺得不合適,非得改成第四,這事兒挺有意思的。他不是爭名次,而是想讓歷史更真實。南昌起義是共產(chǎn)黨的大事兒,朱德作為主要領導人之一,功勞不小,但他從不覺得自己該排在前頭。這種實在勁兒,不光讓人佩服,也讓后來的歷史評價更靠譜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