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綠色浙江」可快速關注
這個暑假,鸕鳥鎮(zhèn)的孩子們意外獲得了兩把打開新世界的鑰匙——一把能解開“無人看護”的煩惱鎖,一把能開啟“變廢為寶”的魔法門。
清晨八點的鸕鳥鎮(zhèn)中心小學,飄著竹編風鈴的叮咚聲和此起彼伏的驚嘆,幾個孩子正圍著一堆塑料瓶施展“變形術”,還有一群“小小探險家”準備采訪社區(qū)老人。這是鸕鳥鎮(zhèn)“鸕伴童行·暑夢飛揚”托管服務與“變廢為寶,零碳從我做起”研學營共同編織的奇妙圖景——不僅讓50多個雙職工家庭的孩子有了安全的暑期歸宿,更讓他們在塑料瓶與竹條之間,發(fā)現(xiàn)了改變世界的力量。
當城市里的家長還在為“暑期看護真空”發(fā)愁時,鸕鳥鎮(zhèn)的孩子們已經(jīng)完成了一場華麗的蛻變:他們用廢棄塑料瓶搭建起會呼吸的“環(huán)保樹”,把暑托班的課桌變成了“減塑實驗室”,更讓《家庭減塑公約》成為改變生活習慣的開始。而這一切,都始于實習老師們那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你們知道嗎?隨手丟棄的塑料瓶,可能需要好幾百年才能消失。”
在這場特別的暑期實踐中,三位實習老師也用他們的視角記錄下了與孩子們共同成長的故事。
實習手記一:兩周的“減塑魔法師”日記
薩芙冉·開斯爾(浙江工業(yè)大學)
這兩周的暑托班實習,像一場奇妙的綠色旅程。從孩子們第一次好奇地觸摸塑料制品,到他們主動承諾“要保護地球”,我見證了一個個環(huán)保小衛(wèi)士的成長。
第一天破冰活動時,一個孩子指著制作專屬姓名徽章機器的塑料底座問:“老師,這個硬硬的東西是什么?”這個簡單的問題,拉開了我們探索塑料世界的序幕。當播放《塑料星球》紀錄片時,海龜因誤食塑料袋痛苦掙扎,海鳥的胃里塞滿五顏六色的塑料碎片,好幾個孩子不約而同地捂住了嘴巴;在“塑料小劇場”里,孩子們扮演被塑料傷害的海洋生物時,這一刻,環(huán)保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廢品改造日”總是最熱鬧的。當我把收集來的塑料瓶堆在教室中央時,孩子們立刻圍了上來?!斑@個可以做成花盆!”“我要做個筆筒!”他們天馬行空的想法讓我驚喜。最難忘的是集體創(chuàng)作的“環(huán)保樹”——幾十個塑料瓶在孩子們手中變成了永不凋零的“樹葉”,陽光下閃爍著別樣的光彩。
當孩子們排練《海龜爺爺?shù)幕丶覛v險記》時,教室里上演著最動人的環(huán)保課。飾演海龜?shù)哪泻⒚看伪弧八芰洗崩p住時,那聲“誰來幫幫我”的呼喊讓所有人心頭一緊。他們用藍色綢布作海浪,用碎塑料當垃圾,稚嫩的表演里藏著最真切的環(huán)保呼喚。
更可貴的是,孩子們把課堂所學帶回了家。一份份“減塑承諾書”上,歪歪扭扭地簽著“每周少用3個塑料袋”的誓言;家庭群里,家長們曬出用玻璃罐替代塑料包裝的照片;精心制作的減塑海報,正準備走向社區(qū)。這些純真的行動,正讓綠色理念如漣漪般擴散。
這場與“減塑”同行的兩周將永遠提醒我: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顆綠色的種子,只要用心澆灌,終會長成守護地球的力量,那些稚嫩的聲音終將成為改變世界的和聲。
實習手記二:環(huán)保課里的善意交響曲
周子越(浙江工業(yè)大學)
開課第一天,教室里此起彼伏的“老師”聲讓我應接不暇。本以為帶著孩子們認識塑料、學習環(huán)保會是場硬仗,沒想到最先教會我的是那些藏在吵鬧下的溫柔。
記得手繪糖葫蘆課上,剛完成作品的小男孩蹲在地上幫前座女孩撿拾廢紙;制作電動風扇那天,發(fā)現(xiàn)同桌不會連接電路時,旁邊男生立刻放下自己做到一半的風扇,兩個小腦袋湊在一起研究如何讓扇葉轉(zhuǎn)起來;玩桌游時,急性子的男生為懵懂的女孩放慢游戲節(jié)奏……原來環(huán)保教育真正的果實,不僅是學會減少塑料,更是長出共情與擔當?shù)闹β?,這群孩子們早已懂得最珍貴的“可回收資源”——叫做善意。
結(jié)課時翻看手機里的照片,那些歪歪扭扭的塑料手工作品旁,永遠挨著幾張燦爛的笑臉。突然明白,我們播種的環(huán)保意識終會發(fā)芽,而孩子們與生俱來的純真,反倒在這個夏天,悄悄治愈了大人們?nèi)諠u堅硬的內(nèi)心。
實習手記三:當“00后”遇上“10后”的雙向成長
鄭俊浩(浙江師范大學)
記得第一次站在講臺上時,我的手心都是汗。這些7、8歲的孩子們會接受我這個“00后”老師嗎?但很快,他們的熱情打消了我的顧慮。
“老師你看,我的小風扇轉(zhuǎn)起來了!”孩子們興奮地揮舞著剛剛組裝好的手工小電風扇,教室里頓時掀起一陣清涼的風。這是暑托班最受歡迎的“科技魔法課”,我們用電路板和小馬達為孩子們打開科學之門,卻在接下來的竹編課上收獲了意外驚喜。
本以為傳統(tǒng)手工藝很難吸引這些“數(shù)碼原住民”,可當我把竹條發(fā)下去時,教室里出奇地安靜?!袄蠋?,這個要這樣編對嗎?”平時最調(diào)皮的明明居然第一個完成了編織。下課時,他小心翼翼地把作品裝進書包:“下一次我要編個小籃子送給奶奶?!?/p>
我們設計的“小小記者”活動原本只是想讓孩子們鍛煉表達能力。但當我看到他們認真記錄老人講述的鸕鳥往事時,我突然有些舍不得,這兩個星期,與其說是我在教他們,不如說是我們一起完成了一場關于成長與傳承的對話。
編輯:朱冰睿
初審:李 薇
二審:朱紫伊
終審:董 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