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儲能需求激增,鋰金屬電池(LMBs)因超高理論比容量(3860 mAh g?1)和低氧化還原電位(-3.04 V)成為新一代儲能技術的關鍵候選者。然而,傳統(tǒng)鋰金屬電池需配置超量鋰(>10倍理論值)以補償副反應造成的損耗,反而加速電解液分解并引發(fā)枝晶生長、界面不穩(wěn)定和無限體積膨脹問題。無負極設計(AFLMBs)雖能提升能量密度,卻因缺乏鋰補充機制導致容量驟降。低負/正極容量比(N/P < 3)被視為平衡方案,但其嚴苛的鋰存量限制往往引發(fā)百次循環(huán)內(nèi)的快速失效,亟需兼顧鋰利用率和界面穩(wěn)定性的創(chuàng)新策略。
電子科技大學YanYichao、晏超貽副研究員、胡音副研究員合作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發(fā)表研究成果,通過分子工程設計出聚芳醚丁腈(PEN)基三維納米纖維(NF)框架。該材料兼具親鋰氰基(-CN)和磺酸基(-SO??),通過三重協(xié)同機制——離子通量均質化、物理限域沉積、優(yōu)化SEI組分——實現(xiàn)革命性突破:(1)對稱電池在8 mA cm?2下穩(wěn)定循環(huán)超2500小時;(2)Li-S全電池(N/P≈3)在0.5C倍率下550次循環(huán)容量保持率92.9%;(3)軟包電池(硫載量135 mg)在1C下60次循環(huán)后仍保持814.3 mAh g?1;該設計在LiFePO?和NCM811體系同樣有效,為高能電池實用化提供新范式。
從分子設計到性能驗證
圖1c-e揭示了PEN框架的作用機制:氰基通過強配位作用(吸附能-3.83 eV)引導鋰離子均勻成核,磺酸基通過靜電富集(吸附能-5.32 eV)提升界面鋰離子濃度。電紡絲構建的納米纖維網(wǎng)絡(直徑≈170 nm)緊密包覆集流體,形成物理屏障抑制枝晶(圖1e)。
圖1 a) 過量鋰金屬電池,b) 無負極鋰金屬電池,c) 低負/正容量比(N/P)鋰金屬電池,d) PEN分子結構及其與Li?的官能團相互作用,e) NF-Cu表面的鋰沉積行為。
圖2a-f通過譜學與模擬驗證材料特性:核磁共振(NMR)和EDS圖譜證實PEN成功合成(圖2a-b);FTIR顯示鋰鹽添加后-SO??峰藍移(1050→1023 cm?1),表明與鋰離子強相互作用(圖2c);熱重分析證明NF層熱分解溫度>350°C,滿足高溫應用需求(圖2d)。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發(fā)現(xiàn),鋰離子在聚合物鏈內(nèi)遷移能壘(1.78 eV)低于鏈間路徑,促進均勻沉積(圖2e-f)。
圖2 a) PEN的核磁共振譜,b) NF的EDS元素分布圖,c) PEO、PEN和NF的紅外光譜,d) PEO、PEN和NF的熱分解曲線,e) Li?在鏈內(nèi)和鏈間的遷移路徑示意圖,f) Li?遷移能壘的理論計算。
圖3a-e結合實驗與模擬揭示沉積行為:SEM顯示NF-Cu在10 mAh cm?2沉積量下厚度(60 μm)顯著低于裸銅(84 μm),且密度達理論值81%(裸銅僅58%)(圖3a)。有限元分析證實:NF層使鋰離子濃度梯度降低3倍,電流密度分布均勻(圖3c,e),而裸銅界面出現(xiàn)離子耗竭區(qū),誘發(fā)枝晶(圖3b,d)。
圖3 a) 裸銅(bare-Cu)和NF-Cu在0.5 mA cm?2電流密度下沉積0.5、2、5、10 mAh cm?2鋰的表面與截面形貌,b,c) 200秒時(b,d)裸銅與(c,e)NF-Cu的鋰離子濃度分布,d,e) 對應電極的電流密度矢量分布。
邁向產(chǎn)業(yè)化應用
該研究通過聚芳醚丁腈的分子設計與三維架構協(xié)同,為解決鋰金屬負極界面難題提供新路徑。納米纖維框架兼具機械強韌性與功能基團調控能力,在低N/P比(<3)、貧電解液、高載量條件下實現(xiàn)超長循環(huán)穩(wěn)定性,且工藝可擴展。團隊將進一步探索該材料在大面積軟包電池中的集成方案,加速高能量密度(>500 Wh kg?1)鋰金屬電池的商業(yè)化進程。
(來源:網(wǎng)絡 版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