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著強大基礎教育的中國,在諾貝爾獎領域成就寥寥無幾?為什么學生時代的佼佼者在進入社會銷聲匿跡了?
楊振寧也說過,中國的學生整體上在學習考試階段成績很突出,但到了博士以及之后做研究的階段許多人都比較一般,出類拔萃的比較少。
這可能是因為那些名列前茅的學霸,整個精力都在拼名次,消耗打敗別人。雖然在中學和大學階段成為成績的英雄,但知識上循規(guī)蹈矩,到了社會也規(guī)規(guī)矩矩,沒有任何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最后只能成為平庸之才,成不了領軍人物。
這就是所謂的“第十名現(xiàn)象”:前三名之后,第十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學生,在后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現(xiàn)出色”,并成長為“棟梁型”人才;相反,那些當年備受老師寵愛、成績數(shù)一數(shù)二的優(yōu)秀學生,長大后卻淡出優(yōu)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學和就業(yè)等方面屢屢受挫。
與其卷成績,培養(yǎng)孩子考第一名的能力,不如培養(yǎng)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不斷嘗試、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能開動腦筋、勇于創(chuàng)新,才不至于囿于成績與分數(shù),開拓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新書《如何越過這堵墻?:做能獨立解決問題的小孩》,給孩子迎難而上的勇氣和受用一生的問題解決力,不僅能越過眼前的這堵墻,更能翻過人生這座高山。目前已入選百班千人2025年小學生暑期分年級閱讀推薦書目——一年級書目。
故事的開篇設定就很有意思:想象一下,你變得只有橡皮那么一丁點兒大!
哇,小草像大樹,草叢變森林!眼前的一切都可能成為你前進路上的障礙。
你還有勇氣獨自前行嗎?
你看,眼前的小人兒已經(jīng)背著書包出發(fā)了。
他不僅對這個龐大的世界毫不畏懼,而且他還為自己設定了前行的目標——就是要沿著筆直的路朝前走!
可是——哎喲喂!眼前突然冒出一堵墻!
它……它竟然比筆記本還要高!簡直像是一座大山擋住了小人兒的去路!
怎么辦?
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還是放棄前進,轉(zhuǎn)頭回家找媽媽?
勇敢的小人兒可不會認輸!
它抬頭觀察,眼睛亮得像小星星,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那是“一心想要勇往直前”的信念。
這個畫面,像一顆種子,瞬間種進了我的心里。它如此精準地隱喻了每個孩子在成長路上必然會遭遇的困境:一堵看似不可逾越的高墻。
可能是解不開的數(shù)學題,可能是搭不好的積木塔,可能是學不會的跳繩,也可能是融入不了的新集體。
面對這些“墻”,孩子本能地感到無措、渺小,甚至想要放棄。
而這本繪本,正是要溫柔而堅定地告訴每一個孩子:墻,并非終點;方法,絕對不止一個。
它要教的不是答案,而是照亮答案的思維方式。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越過這堵墻?
我們見過太多急于替孩子“推倒墻”的故事。故事里的英雄往往從天而降,或者主角靈光一閃便輕易通關。
但這本超級好玩、腦洞大開的繪本《如何越過這堵墻?》講的可不是一個“咻”一下飛過去的老套故事。
它是一場超級酷的“翻墻大作戰(zhàn)”現(xiàn)場直播!
主角就是我們眼前這位背著藍色小背包、穿著紅色套裝的小人兒!他要動用自己的小腦瓜,使出渾身解數(shù),和那堵看起來無法逾越的高墻斗智斗勇。
他沒有神兵天助,沒有奇跡魔法,只有一個小小的腦袋,在實實在在地思考、嘗試、失敗、再嘗試。
他嘗試利用“現(xiàn)成的道具”——這是教孩子識別和利用身邊資源;
他思考“借助他人的力量”——這是在啟蒙協(xié)作與求助的智慧;
他琢磨“自己動手制作能翻越墻壁的梯子”——這是點燃創(chuàng)造力的火種;
他甚至考慮“對墻壁進行徹底的研究”——這是在培養(yǎng)分析問題根源的洞察力。
這四種方法,不是隨意羅列,而是為孩子精心搭建的“問題解決四象限”,覆蓋了從利用既有資源到自主創(chuàng)新、從尋求外部支持到深入剖析本質(zhì)的核心維度。
它無聲地傳遞著一個至關重要的理念:面對困難,沒有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思維的觸角可以向四面八方延伸。
猜猜看,小人兒最后成功了嗎?
那是當然啦!而且——重點來啦!他還向孩子們發(fā)出邀請,如果是你,會如何越過這堵墻呢?
這本書像個神奇的魔法口袋,告訴我們:越過高墻的路,有一百條、一千條……
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你小腦袋瓜里蹦出來的、最最閃亮的“金點子”!
這正是本書最珍貴的核心——它不提供現(xiàn)成的梯子,而是鍛造孩子制造梯子的能力。
它旨在賦予孩子“受用一生的問題解決力”。
當孩子跟隨主人公一起經(jīng)歷這些探索時,他們在潛移默化中也學會了這種思維模式:遇到“墻”,第一步不是慌張或放棄,而是啟動思考:
“有哪些可能的途徑?”
“我可以利用什么?”
“誰能幫助我?”
“我能創(chuàng)造什么?”
“問題的關鍵在哪里?”
這種“問題導向”的思維模式,是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石。
書中還精心設計了許多互動型問題,比如說故事最后留下的那個問題——“如果是你,會如何越過這堵墻呢?”,不斷引導孩子跳出書本,代入自身,主動去拆解、去構(gòu)想、去演練。
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思維訓練,一次面對困難時的“心理預演”。
它讓孩子明白,解決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直線沖刺,而是一個包含分析、做計劃、嘗試、失敗、復盤、優(yōu)化的螺旋上升過程。
而驅(qū)動孩子解決這些問題的底層力量,是勇氣與積極心態(tài)。那個小小的人兒,面對巨大的高墻,心中沒有“我不行”,只有“我要過去”。
這份“勇往直前,不退縮”的執(zhí)著,本身就是對孩子最有力的鼓舞。
小人兒的每一次嘗試,都傳遞著強大的正能量:困難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嘗試的勇氣。
當孩子看到與自己一樣渺小的主人公,最終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成功越過高墻時,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一種“我也能做到”的認同感。
這能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難題一定可以解決,辦法總比困難多。
這種積極的心理能量,比任何具體的知識或技能都更能支撐孩子走得更遠。
未來的路上,孩子們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高墻”——學騎自行車、交新朋友、第一次上臺表演……
這本《如何越過這堵墻?》不會直接幫孩子把墻變沒,但它會悄悄在孩子心里種下三顆神奇的種子:
1.“我有辦法”的智慧種子
2.“我再試試”的勇氣種子
3.“我能做到”的自信種子
當孩子下次遇到他的“高墻”,不再撅著小嘴說“好難啊,我不會”,而是興奮地拉著你的手,眼睛亮晶晶地說:
“爸爸媽媽快看!我想到第3種翻過去的方法啦!”
那一刻你就知道——
這本小小的繪本,已經(jīng)為他打開了!一扇名叫“我能行”的、無限寬廣的大門!
拿起這本書,和孩子一起,開啟這場充滿智慧與勇氣的“越墻”之旅吧——這趟旅程的終點,遠不止于墻的那一邊,更在于孩子內(nèi)心深處那粒名為“我能行”的種子悄然萌芽。
-End-
2025.7.18
編輯:孫小悠 | 審核:醒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