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暑期已至,又到了家長帶娃四處游學(xué)的時候,“日行三萬步,五分鐘一打卡”的特種兵式旅行又卷又累,其實早在千年前,大運河上的古人就發(fā)明了“躺游”模式——白天行船賞景喝茶,夜晚停舟枕水而眠,且行且停,風(fēng)光無限。而大運河本身,確稱得上國內(nèi)頂流景點,3200余公里的大運河似一幅鋪陳在中國大地上的歷史長卷,豐富、細膩、博大精深,無論你從哪個章節(jié)、以何種角度開啟閱讀,都能領(lǐng)略到無盡的精彩,獲得新的體驗和靈感。在出行之前,諸位可先在家“躺游”——跟隨本期各位作者踏上一場多維度的大運河之旅,或追尋隋煬帝的蹤跡去探究大運河開鑿的復(fù)雜動因,或聚焦這一偉大水利工程的技術(shù)內(nèi)核,驚嘆先輩們的智慧之光,或著眼藝術(shù),在歷史繪畫中感受大運河的往昔盛景與人間百態(tài)。你會發(fā)現(xiàn),大運河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guān),早已融入了我們的日常和血脈。
運載千秋
打造國運之脈
▲晚霞映照京杭大運河,貨運船只穿梭往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運河貫通南北,橫跨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也是全球范圍內(nèi)最具科技含量且時至今日依然發(fā)揮功能的古代交通水利工程,獨具匠心的設(shè)計理念、規(guī)制嚴整的施工質(zhì)量、體系完備的運河管理模式,使得大運河成為古典時代的工程典范。
千里通波
隋煬帝的遺產(chǎn)
▲瘦西湖落日風(fēng)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追隨隋煬帝的蹤跡,探求帝王的內(nèi)心世界,以及營建大運河的多重動因。但無論起因如何,隋唐大運河客觀上構(gòu)成了跨地域的國家交通線,實現(xiàn)了中原與江南以及塞上的連接。及至唐代,緣于南方經(jīng)濟和海洋貿(mào)易的興起,從洛陽出發(fā),走向東南濱海城市的通濟渠顯露旺盛的活力,并憑借長江口眺望全球。
重走京杭大運河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依河而生的漁家、沿河小鎮(zhèn)悠閑的居民和姑蘇的評彈藝人
運河承載著他們的喜怒哀樂,映照著時代的更迭與生活的延續(xù)。
攝影:李昊 艾紹強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長度最長、沿用時間最久的人工運河。它是三部分運河的總稱:一是于隋代貫通的以洛陽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杭州,沿用于隋、唐、宋三個朝代的隋唐大運河;二是在元代經(jīng)過裁彎取直,從北京經(jīng)天津、河北、山東直到江蘇、浙江的京杭大運河;三是從杭州到寧波,通江達海的浙東運河。其中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途經(jīng)30多座城市。作者以數(shù)年時間,重走運河之路,尋訪千年漕運的歷史與變遷,凝視運河沿線城市的今日之貌,傾聽沿岸百姓的日常之聲,更洞察到在這些城市多元雜糅的面貌背后,是國家與民眾共同的利益塑造了運河的歷史,并融入我們的血脈,成為共同的文化基因。
流變之景
在歷史繪畫中神游大運河
▲《姑蘇繁華圖》中的山塘街,大運河貫穿其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自然與人文景觀中,河流是富于變化的一環(huán)。陵遷谷變,滄海桑田,大運河景觀既在漫長的流程里變化,也在悠久的歲月中遷移。除了世間流傳的各種文字,古代圖像也定格著運河上的如夢往昔。
長江文化
長江流域的運河開發(fā)與文化傳承
▲夜幕下的江蘇淮安里運河文化長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長江,既是滋育萬物的母親河,也是中國腹地不可或缺的交通干線。在此基礎(chǔ)上,人們“挖渠通溝”、開鑿運河,組建四通八達的水網(wǎng),將地理分隔的各區(qū)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梢哉f,運河開發(fā)之于長江流域的“一體化”進程以及文明演進不可或缺。同時,流域居民世代圍繞運河的努力也漸成傳統(tǒng),賦予長江文化一抹獨特的亮色。
流域映像
運河風(fēng)華錄
▲山東省聊城市,大運河邊的山陜會館(2016年) 攝影:劉世昭
▲山東省聊城縣,干涸大運河旁的山陜會館(1981年)
攝影:劉世昭
攝影師劉世昭以壯游中國聞名。1981年,他騎行萬余里,沿京杭大運河全程采風(fēng),歷時兩年完成影像史詩;2016年,他再度騎行,重訪大運河,記錄運河沿線歷史變遷。因其作品以獨特視角記錄時代脈絡(luò),他被譽為“用車輪與鏡頭丈量文明的行者”。
水文化之旅
通海的運河,依港的城
▲寧波三江口夜景 攝影:陳新宇
作為中國大運河的南段,浙東運河不僅溝通了錢塘江與東海,更塑造了寧波這座因港而興的千年商埠。從南宋皇子歸葬的皇家船隊,到陸游筆下“臥聽滿江柔櫓聲”的商旅行舟;從唐代句章古港的雛形,到元代南北船幫的轉(zhuǎn)運樞紐——當(dāng)錢塘江口因潮汐險惡難以通航時,浙東運河與寧波港的完美配合,使這里成為中原通往海洋和世界的通途。
真視聽
科技如何改變?nèi)粘I?/strong>
《深度學(xué)習(xí)革命》 2023年
[ 美 ] 凱德·梅茨 著
桂曙光 譯
中信出版集團
《我這樣的機器》 2020年
[ 英 ] 伊恩·麥克尤恩 著
周小進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智人之上》 2024年
[ 以色列 ] 尤瓦爾·赫拉利 著
林俊宏 譯
中信出版集團
科技正在重塑我們的日常生活。人工智能、虛擬現(xiàn)實、無人駕駛等技術(shù)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幻想,而是每個人的日常。我們與他人溝通的方式、工作的模式、消費習(xí)慣以及娛樂體驗都在新興技術(shù)的涌現(xiàn)中不斷演變??萍紴樯钤黾訜o限可能的同時,也重新定義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READING」
“中國三峽雜志”微信公眾號
歡迎訂閱:郵發(fā)代號38-383
立足三峽,關(guān)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zé)編:顏竹 王旭輝
美術(shù)指導(dǎo):崔瑋
美編:李蕓樺
校對:段海英
審核:柳向陽
來源:《中國三峽》雜志 2025年第6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