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輕人的包
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不一樣了
地鐵里隨處可見
包的拉鏈上掛著毛絨絨的玩偶
商場里,很多人的包
綴滿了馬口鐵徽章……
不管是單肩包還是雙肩包
經(jīng)過這樣一輪改裝
已經(jīng)深深打上了包主的印記
毛絨玩偶是包上最常見的單品,從火到一只難求的 Labubu、無欲無求的卡皮巴拉(水豚)、迪士尼頂流玲娜貝兒、星黛露,到各大文旅局、博物館推出的地方特色毛絨包掛,都可以隨身攜帶,陪著主人一起去天南地北。
追星、追戲劇的群體則盛行文字掛牌。這種掛牌如同包袋上的鮮艷彈幕,用歌詞或彼此之間心領神會的“梗”來辨別屬于自己的群體。文字掛牌因為可讀性強,還可以承載不同的功能。
“找我領物料”的掛牌讓人瞬間化身分發(fā)自制周邊的 NPC。
“我有止痛藥”的掛牌則可以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
“可以找我借衛(wèi)生巾”不僅能拯救陷入困境的內向人士,還直接打破了月經(jīng)羞恥。
“老師能不能莫名其妙塞我點物料”,圖源網(wǎng)友
二次元動漫界更是百家爭鳴,不僅可供改裝的 IP 形象數(shù)不勝數(shù),衍生出的周邊產(chǎn)品種類異常豐富。這些周邊產(chǎn)品統(tǒng)稱為“谷子”,來自商品的英文(goods)音譯。
馬口鐵徽章,一般稱作“吧唧”(來自徽章的英語badget的音譯),別在包袋上并排鋪開,完全顯示了包主對動漫人物的喜愛。許多包袋商家也聞風而動,開發(fā)了有透明外層的手提包、斜挎包、雙肩包等,方便展示收藏,也能保護周邊不輕易掉落。
別滿徽章的包,圖源小紅書用戶@Rin
別看包掛小小一個,其實背后隱藏了很多有趣的心理學意義。
包掛,是實體化的表情包
社交媒體時代,一個表情包,就能快速、直觀地傳遞出文字難以表達的情緒和態(tài)度;一個微信狀態(tài),就能輕松、大范圍地向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近況和心境。
而包掛,則將這種功能從虛擬世界帶到了現(xiàn)實的物理空間。它不再是一串代碼或一張圖片,而是一個可觸摸、可感知的實體化表情包,是一句暗搓搓又明晃晃的個人宣言,是一塊隨身攜帶的“個人狀態(tài)更新”。
包掛的表達是間接的、模糊的,巧妙地為他人留有解讀的余地;同時,它的表達又是獨特的、個性的,展現(xiàn)了佩戴者當下的心境、想法、信念,或那些欲說還休的情緒。
正因如此,包掛滿足了我們在公開場合自我表達時的雙重需求:既渴望被看見、被理解,又希望保持適度的心理安全距離。它讓我們能夠在無聲的交流中,既低調又鮮明地傳遞自己的情感與態(tài)度,成為現(xiàn)實生活中一種更有溫度、更具象化的表達方式。
圖源網(wǎng)絡
包掛,是觸手可及的安撫
可愛的事物天生擁有讓人愉悅的魔力。它們的特點往往與心理學中的“嬰兒圖式”(baby schema)密切相關,比如大大的腦袋、水汪汪的眼睛、古靈精怪的表情。
人類對這些特征的喜愛是一種本能反應,它們能夠激活大腦的獎賞系統(tǒng),讓人不自覺地微笑,并產(chǎn)生接近和親昵的沖動。研究也進一步證實,可愛的事物不僅能帶來快樂,還能增強親社會行為,激發(fā)友好的情感和社交互動的動機。[1]
隨身攜帶的毛茸茸包掛,轉頭就能看見,伸手就能觸摸,是我們觸手可及的治愈神器。這種安撫和治愈效果不僅發(fā)生在心理層面,也與生理反應密切相關。
研究表明,觸摸柔軟物品時,會激活皮膚中的 C-觸覺傳入神經(jīng)(C-tactile afferents,簡稱 CT 纖維)。這些神經(jīng)纖維專門傳遞愉悅的觸覺信號,刺激大腦情感處理區(qū)域,同時降低壓力激素(如皮質醇)的水平,促進催產(chǎn)素的釋放,激活副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從而讓人身心得到放松。即便是在沒有 CT 纖維的無毛皮膚區(qū)域(如手掌),輕柔的觸摸依然可以通過其他感受器(如主要負責感知物體形狀和位置的辨別性傳入神經(jīng) Aβ 纖維)帶來愉悅感。[2]
因此,當我們感到焦慮、難過或悲傷時,那些毛茸茸、軟綿綿的包掛就像一個及時的擁抱,為我們帶來溫暖與慰藉。它們柔軟的觸感仿佛在輕聲安慰:“生活或許暫時混亂,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包掛,是無聲對接的暗號
包掛像是一排虛擬的籬笆,把志同道合的人圈在一起。圈內的人,一個眼神、一抹微笑,就能彼此心領神會、同頻共振;而籬笆外的人,可以觀望,可以欣賞,可以喊話,也可以隨時選擇邁步進入,融入這個別樣的世界。
包掛展現(xiàn)著一個群體的特征、精神和追求。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指出,社會互動往往通過符號完成,而這些符號承載著特定的意義。[3] 包掛正是這樣一種獨特且特定的“符號”,在人群中幫助佩戴者快速識別“同類”,在無聲的情境下完成情感和認同的“對接”。
因此,包掛承載的不只是裝飾功能,更是一種無聲的情感紐帶,讓人通過一個小小的符號找到自己的“圈子”,并從中感受到歸屬的溫暖與同頻的快樂。
圖源科普中國
包掛,是自我的延伸
我們會因為喜歡偶像而購買有關周邊,也會因為流行跟風而下單限定聯(lián)名。但更多時候,我們會在琳瑯滿目的商店里一眼看上某個不知名卻可愛討喜的公仔,在五花八門的購物頁上被面目猙獰卻有反差萌的包掛吸引。
不知道為什么想要,但就是愛不釋手。于是我們?yōu)椤跋矏邸辟x予“原因”,比如可愛、有趣、反差萌等。但很多時候,在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喜歡”之前,就已經(jīng)在潛意識里愛上了那個物品,所以才會與之產(chǎn)生“無法解釋的火花”,會被深深吸引,“無來由”地想擁有。而這個現(xiàn)象,和身份認同有關。
身份認同問題,往往在我們買什么和愛什么中起著很大的作用,而且遠比我們意識到的要大得多[4]。我們之所以選擇它們,是因為它們的某些特征契合了我們意識或潛意識里的“我分類”,而這些特征反映了我們是誰,或者我們希望成為誰。
因此,包掛作為一種高度個人化且時刻伴隨的物品,實際上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是自我的延伸。
圖源科普中國
以上關于包掛的解讀
你中了幾條?
歡迎大家?guī)D評論
讓團團看看你們的包掛!
參考文獻
[1]Nittono, H., Fukushima, M., Yano, A., & Moriya, H. (2012). The power of kawaii: Viewing cute images promotes a careful behavior and narrows attentional focus. PLOS ONE, 7(9), e46362.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46362
[2]Schirmer, A., Croy, I., & Ackerley, R. (2023). What are C-tactile afferents and how do they relate to “affective touch”?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151, 105236. https://doi.org/10.1016/j.neubiorev.2023.105236
[3]劉海龍.(2008).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ISBN:9787300086293
[4]阿倫·阿胡維亞.(2025).心愛之物.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9787543235649
滬團團來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獨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動了嗎?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獲得呢?
點亮本文文末【】與【】,并在評論區(qū)留言互動;當【】數(shù)達到200時,評論點贊第一的小伙伴將免費獲得一套徽章喲~
來源:科普中國(作者:七月、蘇靜)
責任編輯:張家寧
校審: 姚佳森
終審: 沈蔚
評論區(qū)曬曬你的包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