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發(fā)布了《起義尚未發(fā)動,總統(tǒng)之位引起紛爭,孫中山被人鄙夷為“孫大炮”》一文到“覃仕勇說史”上,文中講到:1894年8月,孫中山滿懷希望地向李鴻章上書,慘遭無視后,堅定了武裝反清的決心,飄洋過海,前往檀香山,“向舊日親友集資回國,實行反清復漢之義舉”。
在該年11月,他在檀香山成立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反清組織——“興中會”。
改年一月,返回香港,召集了舊日好友鄭士良、陸?zhàn)〇|、陳少白、楊鶴齡、區(qū)鳳墀等,又吸收了楊衢云、謝纘泰等人創(chuàng)辦的輔仁文社,在香港成立興中會。
光這樣還不行,他又帶領鄭士良、陸?zhàn)〇|、陳少白潛回廣州,設立了興中會廣州分會,發(fā)展程奎光、程璧光、左斗山、魏友琴、陳廷威、朱淇、蘇復初等人加入組織。
這一頓操作猛如虎,
興中會的會眾一下子就高達數百人。
孫中山覺得可以舉行起義了。
以今天的眼光看來,區(qū)區(qū)數百人,就敢發(fā)動起義,這簡直是飛蛾撲火,自尋死路。
但是,三合會的旁支小刀會曾在1853年憑借著太平軍的聲勢,僅以七人之力就占領了上海。
受此啟發(fā),孫中山認為,數百人還是多了,只要一百人,就足以成事。
他計劃采取小刀會所運用過的“斬首行動”的方式,采用五人一隊,分二十隊,突襲署衙,一舉控制住都統(tǒng)、總督、巡撫、水師提督四府,占領整個廣州城,振奮漢人聲威。
此后,只要登高而呼,喚醒民眾,就可以割據兩廣,建立新政府,與清政府叫板,由南向北,最終實現“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的目標。
10月10日,他與陳少白、鄭士良、楊衢云、黃詠商、謝纘泰等一大批興中會重要成員在香港商討起義具體部署。
孫中山激動地說出了心中的計劃。
眾人卻都覺得此舉太過冒險,最終議定了“分道攻城”策略。
這所謂“分道攻城”的策略,主要是由楊衢云派出的香港會黨三點會人眾約三百人,于10月25日晚乘省港晚班客輪前往廣州,充當突擊隊,率先攻占各重要衙署。
另由孫中山組織起北江、順德、香山等地的會眾,在各軍事要點投擲炸彈,壯大聲勢。
行動計劃制定出來后,大家又以投票的方式推選興中會的“總辦”。
這個“總辦”,在起義成功后,將出任臨時政府的大總統(tǒng)。
孫中山的人氣最高,得票最多,當選為了“總辦”。
第二天,孫中山準備動身回廣州了,鑒于起義日期近在眉睫,此去廣州,在起義前不準備再來香港,所以,他單獨約談了楊衢云,將香港方面的工作全部托付給楊衢云。
楊衢云答應得非常干脆。
但就在孫中山轉身要走的時候,楊衢云突然脅迫孫中山,要孫中山把總統(tǒng)之位讓給他。
孫中山對此大感震驚。
陳少白在《興中會革命史要》里詳細回憶這件事:孫中山感到茲事體大,沒有立刻給出答復,私下里約陳少白和鄭士良商議處理的辦法。
孫中山非常痛心地說:“沒想到事情還沒有開始,同志間就發(fā)生地位之爭,我很難過,你們說說,該怎么辦?”
老覃在前天發(fā)布的《孫中山20歲即名列“四大寇”之首,其他“三大寇”各是什么來頭?》一文中說了,鄭士良豪俠尚義,性情豪爽,且有一身過人的武藝,是個魯智深、李逵式的人物,一聽就火了,暴跳如雷地說:“這是萬萬不能答應的,由我一個人去對付他好了,此人非殺不可,我一個人就可以把他給干掉?!?/p>
陳少白沉吟片刻,否定了鄭士良的想法,說:“你去殺了他,就鬧出了人命案件,那么我們就不能如期起事了。我覺得,當務之急,還是按原計劃去辦事。辦成功了一切都好說話,辦不成功,那又有什么好說的?”
孫中山認可了陳少白的說法。
當天沒有去廣州,晚上又召開了一次聯(lián)席會議,主動提出,把總統(tǒng)的名義讓給楊衢云。
孫中山的讓位之舉,足現其革命胸懷和革命氣度。
可嘆的是,得到“總統(tǒng)”名義的楊衢云,其實是一個“白衣秀士”王倫式的小人物,因為自我膨脹過快,太過計較和講究名利,很快就把起義大計給弄砸了。
這個事,我們明天再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