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東海這片水域一直挺敏感的,尤其是中日之間因為釣魚島問題鬧得挺僵。2013年中國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qū)后,日本那邊就不樂意了,總覺得這是單方面舉動,影響他們的活動。
其實這個識別區(qū)就是要求進入的外國飛機通報身份和機劃,目的是維護空域安全,不是什么新鮮事,很多國家都有類似規(guī)定。日本航空自衛(wèi)隊呢,從那以后就加強了對中國軍機的監(jiān)視,出動次數越來越多,飛機也主要是F-15J這種老型號。
說起F-15J,日本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美國技術,自己組裝了200多架,本來是亞洲頂尖的重型戰(zhàn)斗機,機動性強,雷達也不錯。但時間長了,這些飛機機齡大多超過30年,維護成本高,零部件老化嚴重。
相比之下,中國空軍這些年進步飛快,蘇-30、殲-11B這類飛機推重比高,爬升快,轉彎靈活,裝備也更新換代。雙方飛機性能差距不大,但飛行員經驗和戰(zhàn)術運用成了關鍵。
2016年,東??沼蚰Σ辽?。那年6月17日,中國空軍兩架蘇-30戰(zhàn)斗機在東海防空識別區(qū)例行巡航,這是年度計劃內的正常訓練,不針對誰。突然,日本那霸基地的兩架F-15J起飛,高速逼近中國飛機,甚至開啟火控雷達照射。這在和平時期挺危險的,因為火控雷達鎖定目標容易被誤判成攻擊準備,擦槍走火的風險大。
中國飛行員反應快,馬上采取戰(zhàn)術機動,擺脫鎖定,反過來占據有利位置。日方飛機見勢不妙,投放紅外干擾彈后掉頭就跑。干擾彈這東西是用來迷惑敵方導彈的,屬于自保手段,不是進攻武器。日方后來否認用火控雷達,說只是正常監(jiān)視,但中國國防部公開指責這是挑釁行為,極易引發(fā)誤判。
日本那邊解釋說,他們的F-15J是緊急起飛應對不明航空器,按照他們的防空識別區(qū)規(guī)則行事。日本的防空識別區(qū)劃得挺遠,延伸到中國家門口,所以一有中國軍機活動就出動。
航空自衛(wèi)隊值班飛機通常兩架一組,五分鐘內升空,掛載導彈和副油箱以延長滯空時間。但這次事件暴露了問題,F-15J雖然推重比1.5,爬升率256米每秒,轉彎載荷8.15G,但帶著副油箱阻力大,機動性受影響。中國蘇-30是多用途機,雙座設計,本來對地攻擊強,但空戰(zhàn)也不弱,機齡新,性能發(fā)揮更穩(wěn)。
事件后,雙方各說各話。日本媒體炒作中國飛機有挑釁動作,航空自衛(wèi)隊高層承認有近距離接觸,但否認雷達鎖定。中國則強調日方先動手,破壞國際法賦予的飛越自由。
國際上有些媒體報道說,這次對抗差點演變成空戰(zhàn),英媒就驚呼中日戰(zhàn)機接近擦槍走火。其實沒那么夸張,雙方都保持克制,沒開火,但這反映出東??沼虻木o張氛圍。日本出動F-15J的次數那年激增,超過俄羅斯,成為主要應對對象。
半年后,類似情況又來一次。2016年12月10日上午,中國空軍飛機經宮古海峽赴西太平洋遠海訓練,又是例行安排,編隊包括蘇-30、轟-6K等,穿越國際航道。日本自衛(wèi)隊出動兩架F-15J,對中國飛機近距離干擾,還發(fā)射干擾彈。
中國國防部當晚主動發(fā)布消息,罕見地指責日方行為危險不專業(yè),危害飛行安全。中國飛行員采取必要措施,繼續(xù)完成訓練。宮古海峽是公認國際通道,中國飛機沒侵犯日本領空,日方干擾純屬多事。
這次日方F-15J的動作更明顯,發(fā)射干擾彈說明他們處于被動。專家分析,干擾彈分紅外和箔條兩種,前者迷惑熱尋導彈,后者干擾雷達。日機這么做,很可能被中國飛機咬尾鎖定,只能放彈逃逸。
日本防衛(wèi)省回應說,中國軍機沒侵犯領空,但沒明確承認發(fā)射干擾彈,只說沒妨礙中國飛行。實際上,這兩次事件日方都落了下風,F-15J老化問題凸顯,過載能力下降,無法跟上中國新銳機型的節(jié)奏。
為什么都沒擊落呢?說白了,和平時期軍機對抗有規(guī)則,雙方都不想升級成沖突。中國空軍巡邏是維護主權,日本監(jiān)視是他們的慣例,但誰都不敢先開火。
國際慣例下,驅逐他國飛機不會輕易用武器,更多是伴飛、喊話或機動威懾。兩次較量中,中國飛機戰(zhàn)術成熟,先擺脫再反制,日方只能自保撤退。這也說明飛行員素質高,判斷準,避免了事故。
從技術角度看,F-15J當初是防空型,雷達APG-63探測距離150-160公里,能同時跟蹤多個目標,但升級慢,很多機型還用老設備,沒頭盔瞄準具,電子戰(zhàn)系統也落后。
日本自研的99式中距導彈射程80公里,重,故障多,2017年就有彈翼脫落的事。相比,中國蘇-30用R-77導彈,機動更好,航電先進。殲-11B推重比1.4,加速快,盤旋角速度15.8度每秒,和F-15J差距小,但戰(zhàn)術上中國飛行員算計精細,利用云層和干擾占優(yōu)。
這些事件后,日本壓力增大。航空自衛(wèi)隊飛機捉襟見肘,那霸基地從福岡調來20架F-15J,成立第9航空團,加強西南防衛(wèi)。但高強度使用導致事故頻發(fā),2007年后113起零部件掉落,機械疲勞墜海時有發(fā)生。
2017年10月5日,一架F-15J攔截俄機時導彈彈翼掉了。U-125偵察機也出事,機毀人亡。日本開始引進F-35隱身機,試圖平衡,但數量有限,成本高。
中國空軍則繼續(xù)壯大,殲-10C、殲-16、殲-20大量服役,一次出動40多架過宮古海峽,日本只能遠遠拍照。東海格局變了,日本從主動轉為被動監(jiān)視。中國強調日方滋擾是風險根源,敦促他們從地區(qū)穩(wěn)定出發(fā),避免摩擦。兩次較量沒造成擊落,但警告意味強,提醒大家空域安全靠理性克制。
說到底,這兩次空戰(zhàn)較量不是真打,而是實力比拼。日本F-15J曾經獨霸亞洲,現在面臨挑戰(zhàn)。中國空軍發(fā)展快,不再是以前的樣子。未來,東海空域還會有類似事件,但只要雙方守規(guī)矩,不會升級。國際社會關注這些事,因為中日關系影響亞太穩(wěn)定。日本政府有時否認事實,媒體炒作中國威脅,但事實擺在那,挑釁方是誰大家心里有數。
日本航空自衛(wèi)隊飛行員訓練嚴,選拔從防衛(wèi)大學開始,值班制度完善,但高壓下疲勞多。出動頻繁,飛機壽命消耗快,維護跟不上。中國飛行員也專業(yè),巡邏常態(tài)化,技能提升。兩次事件都沒人員損失,算是不幸中萬幸。但這提醒兩國,溝通渠道重要,通過防務部門對話解決問題。
從更廣角度看,東海爭端根源是歷史遺留,日本單方面劃識別區(qū),中國回應設立自己的,摩擦難免。但軍機對抗風險高,一不小心就出大事。
2016年后,日本出動次數超千次,中國飛機活動也增,雙方都得小心。專家說,日方升級干擾,可能想測試中國底線,但結果適得其反,暴露自身弱點。
中國國防部主動發(fā)布消息,掌握輿論主動,先發(fā)制人澄清事實,而不是被動回應。這是個變化,顯示自信。日本則低調否認,內部壓力大。航空自衛(wèi)隊承認有接觸,但強調沒危險動作。英媒報道說,中日戰(zhàn)機對峙接近空戰(zhàn),各說各話,但真相是日方先動手。
這些年,日本引進F-35,升級F-15,但中國殲-20隱身機規(guī)模大,殲-16多用途強,數量優(yōu)勢明顯。日本F-15J70%沒升級,無法發(fā)射主動導彈,電子設備落后。中國空軍裝備數字化,數據鏈先進。格局逆轉,日本無力扭轉。
兩次較量是東海常態(tài)的縮影,能擊落卻都沒擊落,靠的是克制和規(guī)則。但長遠看,解決爭端靠外交對話,不是軍機較勁。兩國關系大局重要,從維護穩(wěn)定出發(fā),避免??帐鹿?。大家都希望東海太平,別讓小事釀大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