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留下的是五千億斤糧食,五百萬噸棉花,二十多億美元,六百多噸黃金,還有兩萬多公里的鐵路,一百多萬公里的公路,八萬多座水庫,無數(shù)的礦山和油田。
有人說,這些數(shù)字是“遺產(chǎn)”,但更準確地說,它們是“底氣”。
1959年,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糧食產(chǎn)量銳減。但到了1976年,戰(zhàn)備糧儲備已達到驚人的5000億斤。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全國農民勒緊褲腰帶,一擔擔挑出來的。
500萬噸棉花,又意味著什么?在那個布票緊缺的年代,它讓中國人不至于在冬天挨凍。新疆的棉田、華北的棉紡廠,都是那個時代留下的工業(yè)布局。今天,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產(chǎn)國之一,而這一切的起點,就在那個勒緊褲腰帶的年代。
1974年,國際金價波動劇烈。陳云向李先念建議:買黃金。于是,中國用2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購進了600噸黃金。這筆買賣,在今天看來堪稱神操作——黃金價格后來翻了數(shù)倍,而中國的外匯儲備也從零起步,逐漸積累起國際交易的籌碼。
20多億美元,放在今天可能不算什么,但在70年代,這是一筆巨款。它讓中國有能力進口關鍵設備,支撐工業(yè)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它讓中國在國際談判桌上有了話語權——沒錢,連談判的資格都沒有。
今天的中國被稱為“基建狂魔”,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稱號的起點在哪兒。
兩萬多公里鐵路,不是一夜之間修成的。成昆鐵路,每公里犧牲一名戰(zhàn)士;青藏鐵路,凍土層的難題困擾了幾代人。但正是這些鐵路,讓四川的糧食能運到北京,讓新疆的石油能送到上海。
一百多萬公里公路,連接了每一個縣城、每一個鄉(xiāng)鎮(zhèn)。今天的快遞能次日達,電商能下鄉(xiāng),靠的就是這張路網(wǎng)。而它的骨架,早在幾十年前就已鋪就。
八萬多座水庫,至今仍在灌溉農田、防洪抗旱。紅旗渠的水,仍然在流;三峽大壩的根基,早在那個年代就已打下。
大慶油田的發(fā)現(xiàn),讓中國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王進喜跳進泥漿池的畫面,成了那個時代的縮影。今天的中國,石油產(chǎn)量全球前五,而起點,就是那口鐵人鉆出的油井。
攀枝花的鋼鐵、山西的煤礦、江西的稀土……這些資源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而是那個年代的勘探隊員用雙腳丈量出來的。今天的中國制造業(yè)能傲視全球,正是因為這些“工業(yè)血液”早在幾十年前就已開始流淌。
有人說,那個時代窮,但窮不代表沒有積累。今天的中國,高鐵里程世界第一,高速公路世界第一,糧食產(chǎn)量世界第一——而這些“第一”的種子,很多都是那個年代種下的。
5000億斤糧食、500萬噸棉花、20多億美元、600噸黃金、兩萬公里鐵路、一百萬公里公路、八萬座水庫……這些數(shù)字,不是用來懷舊的,而是用來提醒我們:今天的繁榮,不是憑空而來的。
它們是一個時代的重量,也是一個民族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