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心理學家阿德勒的這句話直指個體心理學的核心思想,它顛覆了傳統(tǒng)“原因論”對人生的解釋,揭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塑造自我中的決定性作用。它啟示人們:不是經歷本身塑造了我們,而是我們通過對經歷的解讀,為自己的人生寫下了 “劇本”,從而決定自己的命運。
傳統(tǒng)心理學強調過去的創(chuàng)傷或經歷直接決定了現在的行為和心理問題(原因論)。
而阿德勒則認為經歷本身(如失敗、被忽視或否定等)并不直接導致人們現在或未來的狀態(tài)或問題。
例如:面對同樣的經歷或情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同樣的經歷和情境也會有不同的解讀。
經歷本身并無固定的意義,而 “意義” 是人們賦予它的 “濾鏡”,而正是因為這個濾鏡,而非經歷本身,導致經歷對人們產生影響,塑造了人們的信念、情緒、行為模式和最終的人生軌跡。
例如:當一個人面對事業(yè)挫折時,若他賦予的意義是:“我難以做好這項工作”(自我否定,或導致放棄);
若他賦予的意義是:“這次方法不對,我需要改進策略“(發(fā)現問題,導向行動);
若他賦予的意義是:“我在這方面缺乏天賦,或許該嘗試別的職業(yè)”(重新定位,尋找新可能)。
一個人,對挫折和失敗等各種經歷的不同解讀,不僅決定了他的情緒,更決定了他的選擇,并最終決定了他的人生。
對此,阿德勒強調:“我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正確與否,帶來的結果將有天壤之別。正確的意義是生活的守衛(wèi)者,錯誤的意義則如撒旦般可怕?!?/p>
認知行為療法(CBT)也印證了阿德勒的觀點:改變認知或看法,將改變情緒和行為。
阿德勒的這句話,不僅啟示人們:經歷和情境如何,不在經歷和情境本身,而在于人們的解讀,而人們的解讀,將決定自己的感受、選擇和命運。
世界是人們的內心投射,人們的解讀決定了他眼中的世界、也決定了他的感受、選擇和結果。
正如阿德勒所言的: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里, 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的世界。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
阿德勒不僅認為“解讀將決定一切”,同時也強調:“解讀服務于隱藏目的”。即人們的解讀并非僅是自己通過思考和分析所得出的結論,還包括人們?yōu)檫_成某種潛意識目的(如自我保護、逃避責任)而主動選擇的工具。
例如,若某人堅持“我因童年創(chuàng)傷無法成功”,其目的可能是逃避努力的風險(維持“安全”現狀);
因此,人們要通過覺察和自我反思等方式,關注自己的重復行為、模糊情緒和夢境,聽懂自己潛意識的語言,讓潛意識意識化。深刻理解內心的真實看法,從而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解讀和選擇。
正如榮格所警示的:凡是未覺察的無意識,都會成為你的命運。
阿德勒的這一觀點與王陽明心學的“心外無物”、禪宗公案的“風動幡動?仁者心動!”、斯多葛學派的“控制二分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共鳴:外部情境不是人們可以控制的,經歷也是固定的,但情境和經歷如何,不在情境和經歷本身,而在于人們的解讀,這是人們可以控制的。而人們的解讀,將決定自己的人生軌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