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阿司匹林這種看似不起眼的白色小藥片,竟還藏著狙擊癌癥的“秘密武器”!
如果藥物界也有“名人堂”,阿司匹林無疑是那位掛著金牌入選的常青巨星。自1899年問世以來,它橫掃發(fā)熱、頭痛、關(guān)節(jié)痛、心梗防治等諸多領域,成為家喻戶曉的常備藥物。然而,這位“解熱鎮(zhèn)痛老將”并未止步于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揭示出它的“隱藏技能”——不僅在緩解痛風和代謝類疾病方面嶄露頭角,更在防癌領域悄然展現(xiàn)出強大潛力。
最近,香港中文大學醫(yī)學院團隊在《國際癌癥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發(fā)表的一項研究[1],再次將阿司匹林推上了熱搜。這項覆蓋逾百萬中國人群、歷時20年的大型隊列研究顯示,長期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不僅顯著降低了癌癥的總體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還在肺癌、乳腺癌、結(jié)直腸癌等高發(fā)癌種中表現(xiàn)出特別突出的保護作用。服藥時間越長,防癌效果越強,尤其是在堅持服用超過10年的人群中,防癌效果更加穩(wěn)固。
服藥年頭越久,防癌效果越強
這意味著阿司匹林長期使用可帶來“累積式”的防癌效應。
此外,研究還進一步探討了阿司匹林的起始用藥年齡是否影響其防癌效果。結(jié)果表明,用藥越早,防癌效果越明顯。
這也從側(cè)面反映出“起步太晚”可能會削弱阿司匹林的潛在防癌收益。
研究者指出,低劑量阿司匹林的防癌作用主要通過抑制COX-1酶,間接降低COX-2表達,從而阻斷血小板活化及炎癥因子釋放,干預腫瘤發(fā)展過程。除了影響COX通路外,阿司匹林還可通過抑制NF-κB信號通路、激活AMPK抑制mTOR,減少癌細胞的炎癥驅(qū)動及增殖能力,并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癌細胞擴散與免疫逃逸風險。不過,阿司匹林并非“萬能藥”,任何“提前干預”都需要在權(quán)衡出血等風險后謹慎評估。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提示,長期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可顯著降低多種癌癥的發(fā)病風險,其中尤以使用超過10年者效果更為顯著。并且,阿司匹林的預防性使用應盡早開始,甚至可在40歲左右啟動。
生活方式糟也擋不住
阿司匹林的防癌本事
當然,僅憑一項研究還不足以將低劑量阿司匹林稱作“防癌神器”。好在,一項同樣具有說服力的研究[2],為這一觀點提供了來自不同維度的有力補充。這項研究由哈佛公共衛(wèi)生學院主導,發(fā)表于JAMA Oncology,不僅再次證實了阿司匹林在預防結(jié)直腸癌方面的顯著效果,還帶來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發(fā)現(xiàn):即便是生活方式糟糕的人群,阿司匹林依然能發(fā)揮“亡羊補牢”式的保護作用。
進一步的分析則揭示了一個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細節(jié):生活方式越不健康的人,服用阿司匹林所獲得的防癌收益反而越明顯。研究者依據(jù)五個核心維度——BMI、吸煙、飲酒、體力活動和飲食質(zhì)量,對每位參與者進行生活方式評分,得分越低代表健康狀況越差。
換句話說,阿司匹林在健康基礎較差的人群中“補救”的空間更大。
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體重和吸煙狀況。研究表明,BMI≥25kg/m2和中重度吸煙者是阿司匹林受益最多的兩類人群。而當這些不良習慣同時出現(xiàn),比如高BMI、吸煙飲酒、不運動且飲食不佳,阿司匹林所展現(xiàn)出的防癌效應被進一步放大。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將觀察期延長至20年,這種趨勢依舊穩(wěn)固——無論生活方式處于哪個等級,規(guī)律服用阿司匹林者的結(jié)直腸癌發(fā)病率始終低于未服用者。
不止防癌,還能擋住癌細胞“跑路”
事實上,阿司匹林在癌癥領域的妙用絕不僅限于預防階段。除了降低新發(fā)癌癥的風險,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它還能在癌癥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發(fā)揮保護作用,尤其是在抑制癌細胞擴散和轉(zhuǎn)移方面。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一項發(fā)表于Nature的研究[3]表明,阿司匹林能夠釋放受血栓素A2(TAX2)抑制的T細胞,激活人體免疫系統(tǒng),狙擊癌細胞的“遷徙計劃”。
眾所周知,癌癥死亡中約有90%源于轉(zhuǎn)移,而該研究指出,阿司匹林通過靶向TXA?-ARHGEF1信號通路激活T細胞免疫反應,有效阻止癌細胞的擴散。具體來說,血小板釋放的血栓素A?會激活T細胞中的ARHGEF1蛋白,這個蛋白猶如免疫系統(tǒng)的“剎車片”,抑制T細胞分泌多種關(guān)鍵細胞因子(如IFN-γ、IL-2、TNF)并提升耗竭標志物PD-1的表達,從而削弱T細胞清除轉(zhuǎn)移灶的能力。
通過基因敲除實驗,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缺失ARHGEF1的小鼠對多種癌癥轉(zhuǎn)移展現(xiàn)出更強的抵抗力,包括B16黑色素瘤、LL/2肺癌、MMTV-PyMT乳腺癌和MC38結(jié)直腸腺癌。研究還鎖定了T細胞作為關(guān)鍵靶點:當T細胞中缺失ARHGEF1時,其抗腫瘤功能顯著增強。另一方面,TXA?的穩(wěn)定類似物U46619則通過ARHGEF1抑制T細胞活化,表明TXA?正是ARHGEF1作用的“幕后操控者”。
而阿司匹林作為經(jīng)典的COX抑制劑,能阻斷血小板生成TXA?。研究驗證了阿司匹林通過降低TXA?水平,解除其對T細胞的抑制作用:給予阿司匹林的小鼠血清中TXA?代謝物明顯減少,T細胞活性得到提升,肺部轉(zhuǎn)移灶數(shù)量也相應下降;如果補充U46619或敲除ARHGEF1,則阿司匹林的抗轉(zhuǎn)移效果將不復存在。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首次完整闡明了阿司匹林通過降低TXA?水平,解除ARHGEF1對T細胞的抑制,增強T細胞多功能性,從而有效降低癌癥轉(zhuǎn)移風險的分子通路。
阿司匹林這種看似不起眼的白色小藥片,竟還藏著狙擊癌癥的“秘密武器”!從降低整體發(fā)病風險到攔截癌細胞的狡猾“轉(zhuǎn)移計劃”,它們總能煥發(fā)新生,上演一出出意料之外的“逆襲”科學好戲。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1]和研究[2]是觀察性的,尚不能直接推斷因果關(guān)系;研究[3]主要基于動物模型,在人類中的普適性仍需進一步驗證。
參考資料:
[1]Lam A, Hao Z, Yiu K, Chan S, Chan F, Sung J, Tsoi K. Long-term use of low-dose aspirin for cancer prevention: A 20-year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of 1,506,525 Hong Kong residents. Int J Cancer. 2025 Jun 15;156(12):2330-2339. doi: 10.1002/ijc.35331. Epub 2025 Jan 18. PMID: 39825684; PMCID: PMC12008822.
[2]Sikavi DR, Wang K, Ma W, Drew DA, Ogino S, Giovannucci EL, Cao Y, Song M, Nguyen LH, Chan AT. Aspirin Use and Incidence of Colorectal Cancer According to Lifestyle Risk. JAMA Oncol. 2024 Oct 1;10(10):1354-1361. doi: 10.1001/jamaoncol.2024.2503. PMID: 39088221; PMCID: PMC11295063.
[3]Yang, J., Yamashita-Kanemaru, Y., Morris, B.I.et al. Aspirin prevents metastasis by limiting platelet TXA2 suppression of T cell immunity. Nature (2025).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626-7
來 源 / 梅斯醫(yī)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