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封面 I 新聞媒體
作者 I 李東陽
報道 I 李東陽朋友圈
1992年,為了圓自己從小就癡迷的武學夢,美國人馬修穿過大洋彼岸來到少林寺,站在門口的那一刻,他心跳甚至漏了一拍,俯仰中滿是神圣的氣息。
可推開門時,那個在腦海中構建過無數(shù)次的少林寺并未出現(xiàn),這里到處都是游客,很少看到身著橘色長袍的和尚,習武者甚少,售賣旅游周邊者甚多。
為了和夢想和解,馬修還是在少林寺住了兩年,他通過中間人給少林寺方丈釋永信送上了紅包,成為其弟子。
兩年的時間里,他見識到了鐵砂掌、鐵檔功、輕功的威力,同樣學會了劃拳、人情世故,看到了少林寺在商業(yè)化道路上狂飆的一面,見證了90年代初期少林寺名利場的熱鬧。
在回憶錄里,他寫下《AmericanShaolin(美國人的少林)》,給西方社會展示了一個真實的少林寺,但中國人顯然對中文譯名《少林很忙》更滿意,這正是少林寺巨變之下的縮影。
2003年,馬修再次來到少林寺,曾經(jīng)熟悉的一切均已不在,和尚們奔赴世界各地開啟了武館,他并沒有見到曾經(jīng)的師傅釋永信,這位已經(jīng)升任方丈的大師彼時在北京。
2025年,釋永信因涉嫌刑事犯罪被多部門聯(lián)合調(diào)查,同時深陷挪用資金、私生活混亂等丑聞,命運好似跟所有人開了個玩笑。
看到這一幕的外國東方文化愛好者,不知會怎何感想!
“和尚也是要吃飯的”……站在現(xiàn)實角度,少林文化愛好者能夠用這句話慰藉自己,但說服不了內(nèi)心深埋的武學夢。
首先簡單明確一下少林功夫的定義:
少林功夫指在中國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環(huán)境中形成的,以緊那羅王信仰為核心,以少林寺武僧演練的武術為表現(xiàn)形式,并充分體現(xiàn)禪宗智慧的傳統(tǒng)佛教文化體系。
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均有不俗的影響力,2024年,“少林功夫考功網(wǎng)絡大賽”整合為線上線下結合的全球總決賽,前期通過海選吸引101 個國家和地區(qū)的 2 萬余名習練者參與,歷經(jīng)洲際大賽決出 2400 人晉級,最終50 個國家和地區(qū)的 500 名選手齊聚嵩山少林寺現(xiàn)場競技,角逐 “少林功夫之星”。
除了枯燥的數(shù)字,咱們感知更強烈的是不少外國名人散落在少林寺的切片。
前段時間,網(wǎng)紅甲亢哥來華掀起國內(nèi)外熱議,其中有一站特意來到少林寺拜師圓夢,不但親眼看到少林武術表演,還親身挨了一悶棍,體驗感拉滿,而梁師傅的一番教導,更是把倉促的體驗升維成了禪與哲學的境界,這場直播是不少人心中甲亢哥的來華巔峰之作。
上個月,NBA球星文班亞馬來到鄭州的少林寺進行了為期10天的僧侶閉關訓練,其中不包含任何商業(yè)行為和蹭熱度,無任何運營方和團隊,純是文班亞馬對武術的熱愛,對中國文化的癡迷。
在文班亞馬之前,韋德、奧尼爾、德文·哈里斯、皮特魯斯等NBA球星同樣來過少林寺,涵蓋修行、療傷、文化體驗等目的。
更重量級一些的,還有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等多國政要,拜訪少林寺,感受禪宗的魅力。
究竟少林文化為何讓老外如此癡迷?
首先,武術的視覺沖擊是跨越語言和區(qū)域門檻的,尤其隨著李小龍和成龍的電影走出國外,中國功夫一段時間里和少林是綁定的。
其次,少林文化的核心“禪武一體”為外國人提供精神療愈,這絕不是自我吹捧,很多時候具有啟迪治愈性的文化對一個人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當然了,官方層面推動少林文化申遺,加速少林文化出海等,均一步步擴大了少林文化的影響力。
如少林文化這般東方瑰寶,在新時代影響力仍舊旺盛,這是極其難得的。
以少林功夫為例,其剝離了佛教的外殼,提煉出“禪武合一”的普世哲學,如“止戈為武”的武德觀與西方“非暴力抵抗”理念相通,契合全球反戰(zhàn)思潮。
再加上健身以及心理治愈需求的旺盛,少林冥想、少林防身術都煥發(fā)出了第二春,讓老外持續(xù)上癮。
當然還有不得不提的一點,社交媒體的崛起同樣給少林文化帶來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前文提到的甲亢哥就是最好的例子,隨時隨地能學到武學課程使得其普世性大大增強。
還有一個吃到社交媒體紅利的東方文化——玄學。
在無人問津的角落,中國水晶硬是靠著“TikTok直播+玄學”的殺招,在歐美賣到了成百上千塊。
在國外社煤Instagram上的#crystals標簽累計瀏覽量在70億次左右,TikTok播放量已破百億。
不少TikTok店鋪月銷量超過了萬件,靠著玄學月入過萬還真不是夢。
玄學是一種很玄很玄的東西,它就在那里,且經(jīng)久不衰,尤其碰上經(jīng)濟下行的時代,很多人在現(xiàn)實中無法排憂解難,只得把目光投向這里。
老外們把水晶用作修靈和占卜,認為水晶是活的,能產(chǎn)生能量,發(fā)出頻率,其振動頻率和人體能量場可以相互作用。
這種作用產(chǎn)生的能量對身心皆是正反饋,在老外的認知里,人體被劃分為七大脈輪,而不同種類、顏色的晶石會被一一對應到這些脈輪上,講究的是 “對癥選石”。
比如黑曜石被認為能鎮(zhèn)壓負能量,綠碧璽則被賦予招財?shù)脑⒁猓姿軒腿嗽鎏黻枤?,粉水晶被看作招桃花的助力,紫水晶則能舒緩焦慮、理清紛亂思緒。
不管你是否認為這是智商稅,但人們熱衷于尋求精神烏托邦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命題,水晶和少林文化的存在,恰恰填補了人們情緒價值上的空白。
而情緒價值,是這個時代最好的生意,同樣是全世界通用的商業(yè)密碼。
釋永信“落馬”,讓崇拜武學的外國人信仰崩塌了嗎,是很多人的疑問。
回到開頭那個美國人馬修,在中國的那段時間他不光看到了少林寺在商業(yè)化道路上混雜著欲望與金錢的一面,同樣看到了不少窮和尚無奈睡在稻草鋪上,餓著肚子練功的樣子。
到后來,他漸漸明白其實少林寺一直是商業(yè)化的,文明是要建立在溫飽之上的。
其實在古代,寺廟就算得上是個商業(yè)團體,兜售著人們需要的那一份心安與確定性,與之相對應的回報是免除賦稅,收到錢財和物品的捐贈。
沒有一種文化能夠脫離時代而獨立存在,這是一個共識。
站在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和全球化傳媒的大浪下,釋永信看到了少林寺這一IP的威力,將其盡數(shù)開發(fā),從小眾拋向了大眾,使其在市場中充分激蕩。
咱們常說,發(fā)展的問題只能用發(fā)展來解決,換言之,如果不是釋永信加速了少林寺商業(yè)化這一進程,也會有別的人來做。
問題的關鍵在于,一個百年老字號該如何平衡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核與現(xiàn)代市場的商業(yè)化需求,如何剝離對個人IP形象的依賴,如何維持“人類共享精神財富”的地位?
短期來看,釋永信事件可能導致部分外國人對少林品牌產(chǎn)生質(zhì)疑,尤其是那些將少林與商業(yè)化過度關聯(lián)的群體。但長期而言,少林武學的全球體系、標準化認證和文化內(nèi)核仍將支撐其吸引力。
少林文化的核心是功夫和禪修,而非個人形象。
商業(yè)化,對于文化傳承究竟是蜜糖還是砒霜,是很多領域都在考量的難題。
如何把握中間的“度”,值得文化傳承人深思,這是一條稍有不慎就會跌落懸崖的艱難修行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