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guān)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chuàng)作的動力~
文 |
《——【·前言·】——》
兩軍對峙多年,諸葛亮五丈原一病不起,本以為魏國馬上就要大舉進攻,結(jié)束三國亂局。
可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掌兵如山、心機深重的司馬懿,卻按兵不動,一直到老都沒南下一步。
到底是怕了蜀地天險,還是另有盤算?司馬家族為何寧愿等三十年,也不趁諸葛亮去世后趁虛而入?
草根出身的執(zhí)拗
三國那會兒,天下已經(jīng)亂了很多年。北邊的曹魏、南邊的東吳、西南的蜀漢,誰都不服誰。要說起這段恩怨,最早還得從劉備和曹操說起。
劉備出身低微,只算個漢室宗親,早年間在河北種過地、賣過草鞋,后來才拉起一幫兄弟,在戰(zhàn)火中拼出一條活路。等到他輾轉(zhuǎn)來到蜀地,身邊只剩下幾個知心人
那會兒的蜀地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可三面環(huán)山,水道難行,成了天然的堡壘。劉備這人,吃過太多苦,帶著關(guān)羽、張飛闖蕩江湖,好不容易才在成都站穩(wěn)腳跟
而司馬懿,不像曹操那樣出身高門望族,也不是劉備那種草根逆襲,他祖上只是個書香門第,到了他父親這一輩,家道已經(jīng)一般
小時候,司馬懿沉默寡言,不愛出風(fēng)頭,總喜歡獨自琢磨事情。等到長大了,被曹操看中,硬拉著他出來做官。
司馬懿一直明白,世道亂,最危險的是露頭,最難的是守得住自己的底線。他做事老練,心思重,有耐心,喜歡等機會成熟后再出手,這點和三國里那些急性子的英雄完全不一樣
諸葛亮就不一樣了,他雖出身中產(chǎn),但早年在隆中隱居,讀書種田,風(fēng)輕云淡。后來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才正式走上舞臺。從那一刻起,整個三國的格局便悄悄改變了
等到劉備去世,諸葛亮成了蜀漢的中流砥柱,靠著清明的政事和務(wù)實的態(tài)度,讓一個困在西南一角的小國也能養(yǎng)兵屯糧、安定百姓。可說到底,他的心里也明白,靠守是守不住天下的,只有主動出擊才有希望逆轉(zhuǎn)
這就是三國后期的局面。
司馬懿一邊在曹魏朝中穩(wěn)扎穩(wěn)打,慢慢積累權(quán)力;一邊卻要應(yīng)對諸葛亮北伐的壓力
兩個人,一個主打智謀,一個主打忍耐,彼此都清楚對方的厲害。正因為這樣,才有了后來那場沒有硝煙的較量
諸葛亮殫精竭慮,司馬懿按兵不動
諸葛亮帶兵出征,從沒帶著僥幸的心理。他算準(zhǔn)了蜀地若不北伐,國力遲早被拖垮。于是自從漢中安定后,他連打了好幾場仗,幾乎年年都在外面。北伐第一次,差點拿下了隴右,第二次進攻陳倉,又被天氣耽擱。
接下來的每一次,他都算盡糧草、安排行軍路線,力圖速戰(zhàn)速決??杀狈降奶鞖?、地勢,往往讓他計劃難以完全實現(xiàn)。
到了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五丈原營地上,寒風(fēng)蕭瑟。他本就勞累成疾,這一病再也沒好起來。蜀軍上下人心惶惶,可他還是忍著疼痛親自批閱軍務(wù)
就在這一年,諸葛亮撒手人寰。丞相的棺木從軍營抬出時,許多人都默默流淚,蜀漢百姓都覺得天塌了一角。消息傳到魏國,朝中本以為蜀國再無可用之人,沒想到司馬懿卻遲遲沒有行動
司馬懿其實不是沒想到進攻蜀地。他比誰都清楚,蜀漢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可打仗不是光憑勇氣,更要有實際的盤算
蜀地天險劍門關(guān),“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哪怕派幾十萬大軍去攻,也不一定能攻下來。加上蜀地水土不服,糧草難運,每次大軍深入都容易出意外。更關(guān)鍵的是,魏國雖大,內(nèi)部也有不少隱憂
曹睿對司馬懿始終存著戒心,他怕司馬懿立下大功后尾大不掉,怕的就是再出一個像曹操那樣的梟雄。
曹睿生前多次調(diào)司馬懿回朝,升官的同時,實則是削權(quán)防范。要說司馬懿就沒想過動手嗎?其實他最擅長的就是隱忍。他清楚,機會沒到,貿(mào)然進攻只會讓自己腹背受敵
就像陳倉那年下雨,他和曹真帶著大軍,糧草難以為繼,連夜撤回漢中,灰頭土臉。
后來回想起來,司馬懿對自己說:“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少一個都不行。”
于是,諸葛亮去世后,司馬懿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進軍蜀地,而是整理兵權(quán),拉攏朝中勢力。他明白,只有等自己完全掌控朝局時,才能考慮大的進攻。
期間,魏國內(nèi)部不斷有權(quán)力斗爭,曹家后人對司馬家族防備甚嚴(yán)。為了保全自己,司馬懿常年以“病重”為借口,不理政事,實則在暗中觀察動靜
等到249年,他抓住時機,發(fā)動高平陵之變,一舉鏟除曹爽集團,才真正掌權(quán)。
可即便到這時,司馬懿還是沒動手攻蜀。他把重心放在鞏固內(nèi)部、平定邊患。遼東的公孫淵造反,司馬懿親自帶兵遠(yuǎn)征,前后花了大半年時間才剿滅叛亂
南方孫權(quán)虎視眈眈,東吳和蜀漢一向聯(lián)盟,一旦魏國大舉攻蜀,東吳定會趁機攻魏。司馬懿再老謀深算,也不得不分身應(yīng)對。
有一年,孫權(quán)突然揮兵北上,魏國幾路兵馬被調(diào)去防守長江。
司馬懿親自坐鎮(zhèn)前線。那年初夏,長江兩岸霧氣彌漫,魏軍士兵個個緊張
有人私下問司馬懿,為何不趁諸葛亮死后一鼓作氣滅了蜀漢?
司馬懿卻只說了一句:“眼前的事都還沒解決,哪來的力氣再去開辟新戰(zhàn)場?”這話看似無情,其實很實在。他要的是穩(wěn)扎穩(wěn)打,不愿冒任何風(fēng)險。
司馬昭一語道出玄機
隨著時間推移,蜀漢內(nèi)部問題越來越多。諸葛亮死后,姜維繼任,繼續(xù)北伐。可姜維雖勇敢,謀略不及諸葛亮。幾次三番出兵,都被魏國攔住了
蜀中本就地窄人稀,百姓被反復(fù)征兵,地里糧食收不上來,不少人家被拖垮了
姜維有一次回成都,路過村莊,看見老百姓啃樹皮,才知民間疾苦。朝中大權(quán)卻落在宦官黃皓手里,劉禪懦弱,不問政事,百姓怨聲載道。
此時,司馬懿已去世,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相繼繼位。魏國的內(nèi)政漸漸安定下來,軍力大增。到司馬昭手上,真正的大決戰(zhàn)才開始
公元263年,司馬昭調(diào)集十八萬大軍,鐘會、鄧艾分路進攻。鐘會主攻劍門關(guān),鄧艾繞小道偷襲成都。
姜維死守劍閣,卻被繞后包抄。最終,蜀漢土崩瓦解,劉禪選擇投降
等到塵埃落定,朝中有人問司馬昭:“諸葛亮死后,為什么你父親和你們兄弟多年不伐蜀?”
司馬昭只淡淡一句:“縱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呢?”
這句話說白了:諸葛亮雖能維持蜀漢一時,但人亡國衰,終究守不住根基。真正拖垮蜀漢的不是外敵,而是自己內(nèi)部的腐敗和無能
其實,司馬懿父子在等的,就是蜀國自己慢慢走向衰敗。他們知道,只要守住邊關(guān),拖下去,蜀國必定撐不住。事實也正是如此從諸葛亮去世到蜀漢滅亡,整整三十年,魏國幾乎沒主動進攻,靠的就是一個“拖”字訣。
到最后,姜維疲于奔命,百姓苦不堪言,蜀漢再無力回天。、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最厲害的殺招并不是一招制敵,而是用時間慢慢消耗對方的精氣神。司馬懿一生韜光養(yǎng)晦,從不逞一時之快
司馬昭掌權(quán)后抓住時機,一錘定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