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學研究:沒有光線和熱源 微生物也能生存
CNMO科技
【CNMO科技消息】近日,紐約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遠離光線和熱源,微生物也能在地下深處生存——以宇宙粒子為食。
據CNMO了解,在冰層和巖石深處,遠離陽光和熱源的地方,可能存在生命——它們并非依靠光能,而是依靠宇宙中撞擊下來的粒子來維持生存。長期以來,這一觀點一直被視為邊緣理論,如今獲得了科學界的認可。因為紐約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 高能宇宙射線可能正是極端條件下微生物生存所需的能量來源——即使是在火星、土衛(wèi)二和木星二上。
數十年來,天體生物學家在尋找生命時,一直將目光投向所謂的宜居區(qū):有太陽的照射和表面存在液態(tài)水的行星軌道。然而,空間探索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想法非常有限。因為在火星巖石的黑暗中或土衛(wèi)二的冰殼之下,還有其他力量在起作用——其中之一就是輻射分解。
輻射分解描述了一種物理現(xiàn)象:當宇宙射線與水分子碰撞時,會將其分裂。在此過程中,會產生自由電子——一種潛在的能量來源。一些來自地球上地下巖層的微生物,能夠直接利用這些電子,這使它們無需依賴光線或熱源。
研究結果顯示:土衛(wèi)二在數公里厚的冰殼下具備最佳條件。那里有大量宇宙粒子與潛在的水層發(fā)生碰撞。根據模型計算,火星和木星二也存在可測量的能量流。
因此,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新概念:“輻射宜居帶”。它不是指太空中的某個區(qū)域,而是指地表下可以將水分裂并釋放能量的地質區(qū)域。這些區(qū)域的分布比傳統(tǒng)的“黃金地段”要廣泛得多,因為宇宙射線幾乎無處不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