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期被家長投訴四次,且每次理由都令人費解,接二連三的投訴讓這位江西老師徹底被逼急了。雖說這位老師還算幸運,但再好的脾氣也經(jīng)不起這般折騰,一個學期受了這么多窩囊氣,換誰也難以忍受。忍無可忍之下,這位老師做了許多同行想做卻不敢做的事 —— 投訴家長。
“憑啥家長能投訴老師,老師就不能投訴家長?” 這個疑問想必在不少教育工作者心中盤桓已久。可老師要投訴家長,首先得有相應的投訴平臺。于是,這位老師做出大膽決定,向 “問政贛州” 平臺發(fā)送求助建議:能否設立一個投訴家長的平臺?
這位老師將一學期被投訴四次的來龍去脈,連同建議設立投訴家長平臺的想法發(fā)到網(wǎng)上后,迅速引發(fā)圍觀熱議,而教體局回應后,事件熱度更是達到高潮。
不妨看看四次投訴中前兩次的具體緣由:第一次,學生放學未走斑馬線被車撞,住院一學期,家長竟要求老師每天到醫(yī)院為孩子補課;第二次,學生翻窗進老師宿舍偷走 500 元,在監(jiān)控證據(jù)確鑿的情況下,家長不僅倒打一耙稱老師誣陷孩子,還要求老師道歉并讓學校將其開除。這般離譜的投訴理由,讓網(wǎng)友更能體會老師的委屈與無奈。
第三次投訴更為荒唐:學生上課玩手機,老師依規(guī)沒收后,已與領導溝通好周五放假時歸還,家長卻直接報警,指控老師 “偷孩子手機”。
第四次則因孩子有不良行為被老師發(fā)現(xiàn),學校依規(guī)給予記過處分,家長竟以此舉報老師 “毀了孩子的一生”。這四次投訴,一次比一次離譜,將家長對教師的過度苛責與蠻不講理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讓更多人理解了這位老師為何會忍無可忍,提出設立投訴家長平臺的建議。
這四次舉報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若出自同一家長,那孩子儼然成了 “混世魔王”;若來自不同家長,任何老師都會感到徹骨的寒心。慶幸的是,這位老師遇到的教育局和學校領導都很明事理,沒有縱容家長的無理取鬧。
但心寒的滋味終究揮之不去。最終,這位老師放棄了十一中的崗位,申請調往鄉(xiāng)鎮(zhèn)中學。不為別的,只因那里的孩子和家長都透著樸實,至少不用再承受一學期被投訴四次的煎熬,能在相對簡單的環(huán)境里安心教書育人。
事件后續(xù)的官方回復明確:將完善信訪投訴核實機制,對不實投訴及時澄清且不納入教師考核,同時關注教師的職業(yè)尊嚴與身心健康。
其實許多教育工作者都明白,設立投訴家長平臺并不現(xiàn)實。家長不同于教師有明確主管單位,即便投訴也難有約束 —— 總不能因家長被投訴就不讓孩子上學。老師真正渴望的,從來不是對等的投訴渠道,而是家長的理解與尊重:少些無理指責,多些換位思考,讓教育能在信任與包容中良性運轉。
這封建議信雖未改變實質,卻讓這位老師及諸多有相似經(jīng)歷的同行出了口惡氣。對教育工作者而言,苦累從不畏懼,最怕的是站在三尺講臺,卻得不到基本尊重。
當家長把投訴變成無理取鬧的武器,教育者的尊嚴便被肆意踐踏。教育的核心是學生,這場持久戰(zhàn)中,老師與家長本應是同盟??扇缃?,是什么讓昔日戰(zhàn)友變成對立面?或許是溝通的缺失,或許是對教育責任的認知偏差,但無論如何,這種對立最終傷害的,只會是孩子的成長。
家長與老師若淪為對立面,受影響最大的絕非雙方自身,而是夾在中間的學生。
無理取鬧的投訴或許無法迫使教師突破職責邊界,卻足以冷卻一顆顆盡職盡責的心。教師真正渴求的,從不是投訴家長的平臺,而是家長的理解、支持與尊重。畢竟,教育本就是一場需要家校同心的協(xié)作 —— 唯有彼此信任、相互體諒,才能為孩子撐起一片健康成長的天空,讓教育的溫度真正抵達心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