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八一建軍節(jié),看著窗外飄揚的紅旗,耳邊仿佛又響起父親生前最愛唱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在這個屬于軍人的節(jié)日,總能讓我清晰地想起父親——那個腿上帶著彈片傷疤、一輩子把“向前”刻在骨子里的抗美援朝老兵。
父親是重慶萬州人,1950年父親那時在萬縣照相館里當學徒,因為洗照片手藝好,被來洗照片的解放軍連長一眼看中,他沒來得及跟爺爺說一聲,只托照相館老板娘給爺爺帶了句“我去當兵了”,就背著簡單的行囊跟著部隊走了,這一走,就走進了抗美援朝的槍林彈雨里。
記得小時候總愛扒著父親的褲腿看他膝蓋上那塊月牙形的傷疤,他說那是敵機轟炸時,一塊彈片擦著腿飛過留下的,“當時只顧著把相機護在懷里,怕那些戰(zhàn)友們的照片沒了”。在朝鮮的四年,父親沒扛槍沖鋒,卻握著相機在硝煙里穿梭,他給趴在戰(zhàn)壕里的戰(zhàn)士拍過照,給啃著凍土豆的戰(zhàn)友寫過家信,把“我在這里一切都好”的字句一筆一畫寫在信紙上,再小心翼翼地貼好照片寄回祖國,那些照片和家信,成了前線與后方最溫暖的紐帶。
1954年父親回國了,1958年又響應(yīng)號召去了東北,在黑龍江二龍山農(nóng)場揮過鋤頭,在黑河黨校讀過書,最后成了黑河日報社的攝影記者。他鏡頭里有北大荒的黑土地,有邊防戰(zhàn)士巡邏的身影,也有老百姓豐收時的笑臉。單位里的人都叫他“老黃?!?,每年的先進獎狀貼滿了家里的墻上,他總說:“比起犧牲的戰(zhàn)友,我做這點算啥?!?/p>
2010年父親因病在青島走了,享年79歲。整理遺物時,我在他的木箱底翻出一個褪色的軍用水壺,壺身上刻著模糊的“朝鮮”二字,還有一沓泛黃的老照片——有他穿著軍裝的青澀模樣,有一群志愿軍戰(zhàn)士圍著相機看照片的笑臉,背后都用鋼筆寫著日期和名字。
今天,看著街上穿著軍裝的身影,突然懂了父親常說的“軍人的本分”。和平年代的安寧,從不是憑空而來,是像父親這樣的人,用青春、傷疤甚至生命鋪就的。他們把“不退后”刻進了歲月,把“奉獻”融進了血脈。
父親,這個建軍節(jié),女兒想您了,想您擦相機時專注的樣子,想您唱軍歌時洪亮的嗓音,更想告訴您:您守護的祖國,如今很好;您教我的“向前走”,我一直記在心里。
節(jié)日快樂,我的老兵父親!節(jié)日快樂,所有像父親一樣的軍人以及退役軍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