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的目標正在被異化為造“工具”
在當前義務教育實踐中,一個沉重的拷問是:我們的目標究竟是培育有血有肉、有思想、有尊嚴的“人”,還是制造一批又一批符合外部標準、達成預定功能的“工具”?
就拿中小學生作文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為例——孩子們正在普遍習慣于書寫“工具化的自我”,而它恰恰是偏離教育根本目標的一個鮮明癥候。
全國99%以上的中小學生作文表明,孩子們已普遍深陷“工具化”的視角:他們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當成了達成外部期望的工具、實現(xiàn)某個目標的手段、符合某個標準的零件,而非一個有血有肉、有想法、有感受、有尊嚴、有價值、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今天我鋼琴考級通過了八級。晚上,爸爸媽媽帶我去吃大餐慶祝了?!薄髡邽檫_成了別人為自己設定的目標而沾沾自喜,他的成就感亦來自別人的肯定。
“今天我寫的作文被老師當成范文在全班朗讀,同學們都說我寫得好!”——作者的寫作價值明顯取決于外部的評判和展示。
“今天我扶老奶奶過馬路,她說我是個好孩子,我心里美滋滋的?!薄髡咦龊檬碌膬r值全部依賴于他人的評價。
“我這次考試沒考好,媽媽很生氣,說我沒用功,撕了我的卷子。我很傷心,下次我一定要考好?!薄⒆拥淖晕腋惺芎妥晕以u價完全受制于母親的負面反饋。
“媽媽每天為我起得那么早,為我做飯,送我上學,而我的成績還這樣差。看著媽媽失望的眼神,我不禁低下了頭,一股深深的自責與愧疚涌上心頭?!薄⒆拥淖载熍c愧疚明顯來自沒有達到媽媽的期望。
在這些作文里,你看不到教育應培育的“主體性的人”——那個有獨立價值觀、有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
你看到的是一個被動的、受支配的、慣于服從和依賴的“工具化自我”,而這正是教育目標被異化為“造工具”的后果的直觀體現(xiàn)。
為何教育導向了“自我工具化”?
為什么在中小學生作文中,“主體性自我”普遍缺位,而“工具性自我”會大行其道呢?我認為,這是由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jié)果:
第一,是少年兒童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的限制。
少年兒童的自我概念還在發(fā)展中,他們對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觀的探索還不夠清晰和穩(wěn)定,他們的道德判斷也尚未成熟,他們的行為標準主要依賴于外部權(quán)威(比如老師和家長)設立的規(guī)則和評價,后者強化了孩子對自己作為“被評價工具”而非“發(fā)展中的人”的認知。
第二,現(xiàn)行教育體制的核心評價標準就是高度工具化的。
家長和學校普遍以分數(shù)、排名、升學率等高度外化的標準評價孩子,將孩子的價值直接等同于這些外部標準的達成度——你成績好就是好孩子,成績不好就不是好孩子,一棍子給你打死了。
學校的獎勵系統(tǒng)——小紅花、獎狀、表揚信、光榮榜等和家庭的獎懲機制——表揚、物質(zhì)獎勵、責罵、懲罰等等,都是緊密圍繞這些外化指標而運作的。
時間一長,孩子們自然知道怎么“做人”了,他們自然也知道怎么寫作文了。他們的寫作傾向基本上可分為兩種:
一是寫那些能讓老師和家長高興的自己的積極表現(xiàn);
二是抬高家長和老師,踩踏自己,把作文寫成了“檢討文+決心書”:“我哪哪又沒做好,我對不起老師(或家長),我以后一定要如何改進?!?/p>
第三,“優(yōu)秀作文”的示范效應,塑造了“工具化”的寫作模板,而非表達真實自我的榜樣。
學校對孩子進行語文教育的成果就是四個字:讓孩子“自慚形穢”——
課文里的人物都是“高大上”式的典型,孩子們只能仰望而不可企及;
老師推薦的范文、《作文閱讀材料》里所選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立意“積極”,符合主流價值觀(尊師、孝順、刻苦學習、助人為樂等),而且往往都是通過外部評價來展現(xiàn)人物“成長”或“感悟”的例子;
上課時老師總是讓孩子“還要努力”“還要加油”,把孩子訓練成了一個時時要反省、處處知不足的人,不知不覺間,他就會陷入反省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了。反映在寫作上,導致作文要么是“檢討文+決心書”,要么是拔高自我、塑造虛假完美的“工具人”形象。
第四,社會期待和成人世界的示范,將工具化價值觀滲透到了義務教育中。
家長和老師普遍更關注孩子的外在表現(xiàn)以及結(jié)果如何:學習好不好,有沒有拿獎,聽不聽話(有一首幼兒園兒歌是這樣唱的:“我不哭,我不鬧,我是阿姨好寶寶。”不哭不鬧的就是好寶寶,愛哭愛鬧的一邊兒涼快去),大人跟孩子的日常交流與反饋,都在不斷地強化孩子對外部評價的重視。
至于孩子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不但不受重視,反而經(jīng)常被當成批評的靶子:“你擺一張臭臉給誰看?”“整天哭哭啼啼,你還是不是個男子漢?” “你哭吧,哭夠了還得寫,寫不完不準吃飯!”久而久之,孩子便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更不敢把真實的心情寫進作文里了。
而在成人社會中,盛行的是強烈的功利主義和“以結(jié)果為導向”的價值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薄皩殑︿h從磨礪起,梅花香自苦寒來?!薄艾F(xiàn)在吃讀書的苦,是為了將來不吃生活的苦?!薄疤鞂⒔荡笕斡谒谷艘?,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薄^的“成功人士”,常常被狹義地定義為外在的權(quán)力、地位、財富、知名度等等,這種價值觀不可避免地滲透到學校和家庭中來,也影響了孩子對主體性自我的認識和表達。
與此同時,孩子若試圖在作文中表達“真實的自我”“獨立的自我”,則面臨著很多困難與風險:
首先,對于孩子來說,他要能夠清晰地感知、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感受、思考和價值觀,本身就有一定難度,尤其對于認知和情感尚處于發(fā)展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說,想要捕捉和描述自己復雜的內(nèi)在體驗,以及用抽象的概念來表達自己的三觀,就比純粹只是敘述外部事件以及他人反饋要難得多。
其次,小孩子真實的情緒、感受,比如對學習的厭倦、對父母管束的不滿、對考試失敗的恐懼、對自我能力的懷疑等等,普遍被家長和老師視為負面、消極的東西,是孩子“不懂事”“思想有問題”的證據(jù),非常有可能受到批評甚至責罰,這就使得孩子不敢獨立思考、不敢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相比之下,在作文里表達符合老師要求和家長期待的外部事件和外部評價更為安全,也更容易獲得老師、家長的認可。這進一步將孩子推向“工具化表達”的安全區(qū),從而背離了教育應鼓勵的真實表達與自我探索。
造“工具”式教育的危害在哪里?
教育導向“工具化”,在中小學生作文中的危害尚屬淺嘗,在更深的層次上,它正在悄無聲息地侵蝕著孩子的成長:
一是逼使孩子養(yǎng)成“取悅他人”的習性,喪失真實自我。
俗話說“文如其人”。作文本來應該表達真實的自我,抒發(fā)自己對世界真實的感悟。但是,在“自我工具化”寫作思想的指導下,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相反,他們要拼命掩飾真實的自己,而裝出一副討老師、家長喜歡的模樣。他們喪失了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寫作文不是為了興趣,而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起碼是要逃脫懲罰)。他們只展示那些能夠“得分”,能夠證明自己符合外在價值觀的“工具性成就”,而把真實的自我深深地掩埋起來。
“人生說謊作文始”,小孩子本來不會說謊,但是當他們提起筆來,就不由自主地開始說謊了。長此以往,他們必將養(yǎng)成“只有符合他人期待,我才值得被愛”的心態(tài),這樣的孩子成年以后,勢必會陷入自我否定與取悅他人的困境。
二是造成了孩子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與批判性思維的窒息。
作文本來應該是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物——你要從無到有地創(chuàng)造一篇文章出來,就需要發(fā)散式的思維,需要隨時捕捉靈感的出現(xiàn)。但是,當課本和老師不斷強調(diào)“唯一正確的標準化答案”時,孩子們就不得不放棄獨立思考。他們恐懼提出非常規(guī)的觀點,他們喪失了質(zhì)問權(quán)威的勇氣。他們寫作文時的心態(tài)是謹小慎微、誠惶誠恐的,是自覺地向“標準”靠攏的,他們不敢越雷池一步,還談何創(chuàng)造性與批判性思維?
三是造成了孩子畸形的情感能力。
因為孩子寫作文時,不敢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尤其是被家長和老師視為“負面”的情感,比如“沮喪”“泄氣”“擔憂”“焦慮”“逃避”“迷?!钡鹊?,而只敢表達偉大而崇高的集體情感、自我犧牲情感等,而這些情感其實是他們本來所不具備的。為了使作文得到老師的青睞,得到較高的分數(shù),他們只好拼命拔高自己,杜撰一些子虛烏有的“高尚情感”。
長此以往,孩子的情感管理必將退化為情緒壓抑,并容易導致性格抑郁、易怒或冷漠等。不知道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現(xiàn)在的很多孩子都是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他們對別人的遭遇缺乏關心、理解和同情,他們對家長和老師的耳提面命也是以戲謔的、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來對待的。在我?guī)н^的一個暑期作文班里,男孩子公開咒罵自己的媽媽,女孩子想要離家出走,這樣的現(xiàn)象令我瞠目結(jié)舌。
中小學生普遍的情感壓抑與虛假表達,正是“造工具”而非“培育健全人格”的惡果的集中呈現(xiàn)。
我曾在某社交媒體發(fā)表過一篇《為什么國內(nèi)小學生作文普遍愛造假》,有五百多個孩子在下面跟帖留言,基本上都是控訴自己在“自我工具化作文”壓迫下的無奈與痛苦:
“我們老師經(jīng)常讓寫自己做的一件助人為樂的事,我真的沒有啥助人為樂啊,不編怎么寫???”
“我爸基本上不管家里的事,花銷都是我爺爺奶奶維持,他還經(jīng)常對家里人口出惡言,甚至出過軌……老師讓寫父愛,我不編還能怎么辦?”
“初中老師讓寫夢想,我寫的夢想是做個快樂的人,結(jié)果被她叫到辦公室,說我態(tài)度不端正,應該寫職業(yè)而不是這樣胡亂應付?!?/p>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愛”都是向外的,你要愛國、愛家、愛他人,我們卻不教人怎么愛自己,所以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愛自己。我們都學會了假裝愛別人,背地里,我們對“愛”這個詞深惡痛絕,誰讓你“愛”你就恨誰。與此同時,我們都毫不費力地學會了“恨”。我們認為一個人有“恨”才是正常的,而有“愛”的人是不正常的。
“工具化”的教育導向,本質(zhì)是將鮮活的兒童異化為社會機器的標準化零件。其危害不僅是個人悲劇,更是社會文明進程的自我閹割。一個回避風險、恐懼犯錯、不敢創(chuàng)造、只求保險的群體,在日新月異的世界上注定將失去進化的活力和能力。
回歸育人本質(zhì):家長和老師可以怎么做?
在義務教育階段,作文是最易被“工具化”的學科(看看那些“好詞好句集錦”“滿分作文模板”吧),但它恰恰也是最有可能突破規(guī)訓的領域。因為寫作本質(zhì)上是作者獨特生命體驗的表達,也是抵抗“同質(zhì)化”,回歸“育人”目標的重要突破口。
在現(xiàn)行教育體制下,老師和家長仍可努力,在作文教學中扭轉(zhuǎn)“工具化”傾向,守護孩子的“主體性”:
第一,鼓勵多元化表達,激發(fā)獨立思考與自我認知。
老師和家長可以經(jīng)常向孩子提一些開放式問題(比如“你怎么看?”“為什么會這樣?”“還有哪些可能性?”)以此來激發(fā)孩子的獨立思考;在適當?shù)碾A段,老師和家長可以引入關于“我是誰”“生命的意義”“情緒管理”“價值觀澄清”等哲學啟蒙和自我認知式的討論;老師和家長還可以提倡探索式的寫作,鼓勵孩子基于興趣提出問題、設計方案、搜集信息、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作品,使孩子的選擇力、決策力、反思能力等都能得到鍛煉。
老師、家長在給孩子布置題目或點評作文時,可以坦誠表達自己的感受:“看到這個題目,我首先想到的是……不過這只是我的想法,你肯定跟我不一樣,寫作的最終決定權(quán)在你。”以此來培養(yǎng)孩子對自我表達的擁有感。
老師和家長可以鼓勵孩子經(jīng)常寫微型詩、三行日記、腦海里閃回的句子、夢境片段、“涂鴉+文字”等“碎片化寫作”,這樣能夠有效地降低作文的結(jié)構(gòu)化壓力,讓孩子捕捉到更多的靈感火花。
第二,重新定義“成功”與“價值”,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與內(nèi)在成長。
老師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關注“我學到了什么?”、“我是如何學會的?”、“在這個過程中我有什么感受和思考?”、“它對我意味著什么?”等,并把它們寫下來;少問孩子“今天考了多少分?排第幾名?”多問他“今天學到了什么有趣的東西?”“你遇到了什么挑戰(zhàn)?怎么解決的?”“你的感覺如何?”等等。
家長和老師應該欣賞孩子的努力、進步和獨特性,留意觀察孩子的寫作特長和獨特興趣,并提供一定的資源和支持,幫助孩子深入探索。
老師可以明確告知學生:“在我的作文課上,既有‘寫得好不好’,更有‘寫得真不真’。任何真實的想法和感受都值得被尊重?!痹谧魑脑u價中,真實、真誠、獨特視角、獨立思考、情感真摯等應成為重要甚至首要的衡量維度,優(yōu)先于結(jié)構(gòu)工整、辭藻華麗、立意“高大上”。
家長可以給孩子建立“個性化進步檔案”,記錄孩子自己發(fā)現(xiàn)的獨特比喻、勇敢表達的真實感受、某次突破自我的選題等,家長可以定期與孩子一起回看,并且強調(diào):“看,這是只有你才能寫出來的東西!”而不是拿孩子跟作文分數(shù)高的同學比較優(yōu)劣。
這樣做的目的,是全面肯定作為“獨特個體”和“持續(xù)成長者”的孩子的自我價值,而非僅僅是把他作為“達標工具”。
第三,為孩子營造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允許孩子真實地表達。
建立相互信任與尊重的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允許孩子表達悲傷、憤怒、迷茫等“負面”情緒。老師和家長要讓孩子確信,他們表達真實的(哪怕是“幼稚”的、“消極”的、“與眾不同”的)想法和感受是安全的,不會招致嘲笑、貶低、懲罰或否定其個人價值。
老師和家長可以適度分享自己的思考過程、困惑,甚至某次失敗經(jīng)歷,以此展示真實的人性,破除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完美”假象。
老師和家長應該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允許試錯,鼓勵探索,鼓勵孩子寫出真實的經(jīng)歷、獨特的觀察、內(nèi)心的困惑、天馬行空的想象,甚至對世界的質(zhì)疑,而不要僅僅限于“有意義、”“積極向上”“做好事”之類的內(nèi)容。
這些做法的偉大之處在于:在“分數(shù)至上”“自我工具化作文”的洪流之中,你能為孩子保留一葉自我表達的扁舟;你幫孩子搭建了內(nèi)心世界與外部表達的通道,而不再只是對他的表達是否符合某種“標準”進行裁決;你保護了孩子的寫作熱情和獨立思考,讓孩子變得敢于寫、愿意寫,能寫出“人話”了,而這正是培養(yǎng)孩子健全人格的根基;你成為了孩子主體性表達的“守護者”和“引路人”——不是教孩子反抗現(xiàn)行教育體制,而是幫助他在規(guī)則內(nèi)找到獨特的表達空間。如此一來, 孩子在學習寫作的同時,也習得了應對復雜環(huán)境的策略和智慧。
我們最終的教育目標,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安全、自由、被尊重的環(huán)境中,勇敢地探索自我,真誠地表達內(nèi)心,成長為有主見、有熱情、有責任感、內(nèi)心豐盈的“人”,而非被外部標準定義的“工具”。
這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道路,但卻是教育回歸“育人”本質(zhì)的必由之路。
No.6473 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章|作者 石破
作者:
原《南風窗》雜志社高級記者,“驚濤拍案”流暢寫作法發(fā)明人,現(xiàn)為寫作教練,居鄭州。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