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嗎?一起去海南吃糕點?
瓊州飲食,是山海與歲月熬煮的濃湯。
唐宋移民帶來稻作,南洋商船捎來香料,黎苗同胞捧出山珍,蘇軾在儋州嘗蠔寫下“恐北方君子聞之”,早道盡這份鮮靈。
白切技法與椰香的相遇,悄悄埋下海南雞飯的種子,從騎樓老街到南洋街巷,一脈相承。
后來瓊菜自立門戶,椰奶浸潤的雞、裹著柊葉的粽、齋菜煲里的素凈,都是時光的味道。
清補涼的冰甜,山蘭酒的醇厚,疍家魚粥的咸鮮,嘗得出海風(fēng)與山嵐的糾纏。
這飲食里藏著海南人的性子,
包容如大海,實在如山石。一口咬下椰子飯,甜香里是對土地的熱,
一勺魚粥入喉,咸鮮中是對海洋的敬。
煙火氣里,藏著千年的故事。
海南椰子粑粑
在海南話里,椰子粑粑叫“粑雜固”(瓊海)或“薏bua”(文昌)。
傳說古時萬泉河妖魔作亂,百姓用糯米椰絲粑粘住圣公仙姑的心,
自此這團(tuán)軟糯便成了慶豐收、賀新居的“吉祥物”,至今瓊海人仍保留著“無粑不成席”的習(xí)俗。
這團(tuán)白胖子看似簡單,門道卻深——老椰肉刨成細(xì)絲,加紅糖炒至焦香,
裹進(jìn)揉足十分鐘的糯米團(tuán)里,用椰子葉折成小船蒸熟。
咬開瞬間,外皮軟糯帶點嚼勁,內(nèi)餡椰香混著花生芝麻的脆,甜得恰到好處,連吃三個都不膩。
文昌阿vo(阿姨)說:“放隔夜皮都不硬!”外地人路過海文高速總要捎上幾十個,
當(dāng)?shù)厝藙t把它當(dāng)早餐或下午茶,配杯鷓鴣茶,舒服得直嘆氣。
海南椰子糕
這枚裹著椰香的小甜點,可是海南人從小吃到大的“靈魂零食”。
把榨完椰汁的椰肉曬干磨粉,混上糯米粉和紅糖,蒸出一籠籠軟糯的“椰子粑”。
你瞧這糕體,白得像海邊細(xì)沙,咬一口“哏啾啾”直彈牙,椰絲在嘴里炸開,甜得恰到好處,末了還有股奶香在喉嚨里打轉(zhuǎn)。
當(dāng)?shù)厝斯芩小耙郁巍保u糕的阿婆總念叨:
“椰子粑甜甜,吃一口想三年!”這可不是吹,有次我在三亞農(nóng)場見豬小帥做糕,
椰絲得用老椰子肉炒到金黃,紅糖花生末得現(xiàn)舂,包進(jìn)糯米皮里一蒸,那香味能飄半條街。
做法也簡單,椰漿混牛奶煮到濃稠,加吉利丁冷藏成型,撒把椰蓉就能開吃。
但正宗的還得是海南老法子,用新鮮椰肉壓汁,和糯米漿一起蒸,吃起來才夠“椰”。
外地人來海南,別光顧著喝椰子水,
這椰子糕才是藏在市井里的真·寶藏,甜而不齁,糯而不粘,吃一塊,保準(zhǔn)你立馬懂啥叫“海南味道”。
海南紅糖年糕
老海南人叫它“甜粑(bua)”,是刻在瓊島人骨子里的年味符號。
這糕點有兩百多年歷史,最早是農(nóng)家用秋收糯米摻紅糖蒸制,如今成了春節(jié)、婚嫁、入宅的必備“甜蜜擔(dān)當(dāng)”。
做法講究“七升米配七條糖”,糯米秈米混磨成粉,紅糖姜水熬成糖漿,倒進(jìn)竹筐蒸足三小時。
剛出鍋的年糕紅亮軟糯,扯一塊蘸雞蛋液煎得焦香,外脆里糯,甜得人心坎發(fā)顫。
定安人更講究,年糕上用紅棗擺“新年大吉”,
祭祖時全家圍坐“割”糕,紅線一拉,糯嘰嘰的年糕片蘸咖啡,苦甜交織,這才是海南人的“年味公式”。
外地人來海南,別光顧著吃文昌雞,這紅糖年糕才是藏在巷子里的“甜心暴擊”。
煎炸蒸煮皆宜,咬一口,糯而不粘,甜而不齁,配上鷓鴣茶,甜得剛剛好。
海南斑斕千層糕
自上世紀(jì)被華僑帶回海南后,便與本地椰漿、糯米完美融合,成了瓊島美食的“頂流綠”。
它的層次分明如翡翠畫卷,綠白雙色全靠斑斕葉汁與椰漿的天然調(diào)色,
蒸制時每層都透著光,像極了海南的陽光穿過樹葉的模樣。
咬一口,Q彈軟糯的口感直接在嘴里“蹦迪”,
斑斕葉的清香混著椰漿的甜潤,像海風(fēng)裹著椰香撲面而來。
甜度拿捏得剛好,多吃幾塊也不膩,本地人管這叫“撩味”(好吃),外地人嘗了直呼“真香”!
雞屎藤粑仔
老輩人講"六月六吃雞屎藤",這碗綠得發(fā)黑的糊糊可是海南人夏日的"救命仙丹"。
雞屎藤葉榨汁混入糯米粉,搓成小指粗的條狀煮透,
澆上椰奶、姜糖水,再撒把花生碎——"真咧,喉涼!"
別被名字嚇跑,這"雞屎"其實是種清熱祛濕的草藥,嶺南人早把苦澀熬成了智慧。
粑仔口感像Q彈的抹茶凍,椰香混著姜辣在舌尖打轉(zhuǎn),冰鎮(zhèn)后更似"海南版燒仙草"。
外地朋友來海南必吃,本地阿婆凌晨五點就蹲在市場揉面,說"做這個要趁露水重,葉汁才鮮"。
做法簡單到驚人:
鮮葉搗汁和面,搓條煮透加糖水。
但講究人偏要挑農(nóng)歷六月初六吃,說是"毒月"里最祛濕。
酸糕
老海南人早上必吃"酸咪咪"(方言:酸甜味),
這白嫩糕團(tuán)藏著大米發(fā)酵的智慧——將陳年米泡透磨漿,用芭蕉葉墊底蒸透,自帶植物清香。
咬開是軟糯中帶點微酸的口感,
撒上椰絲或淋紅糖水,甜津津的汁水在嘴里炸開,夏天吃特別醒胃!
這糕點的誕生史能追到清朝,海南濕熱氣候催生出發(fā)酵食品文化。
酸糕不用防腐劑卻能常溫放三天,靠的就是天然乳酸菌的功勞。
現(xiàn)在文昌菜市場阿婆還在用祖?zhèn)髂就罢糁疲峡瓦h(yuǎn)行前都要打包幾塊當(dāng)"鄉(xiāng)愁解藥"。
想DIY?試試簡化版:
粘米粉加水調(diào)成酸奶狀,加少許酒曲發(fā)酵兩小時,倒入涂了油的瓷碗,水開后蒸20分鐘。
切開淋上煉乳,那酸甜交織的層次感,舒服極了!
海南椰子酥
本地人叫“丫幾bu?!?,是海南人從小吃到大的“靈魂零食”。
這玩意的誕生和海南遍地的椰子樹脫不開關(guān)系,
早年海南人把老椰肉剁碎,混著紅糖做成椰子條,后來慢慢演變成酥脆可口的椰子酥,
算得上是椰子美食界的“老網(wǎng)紅”了。
椰子酥的靈魂在“酥”和“椰”。
外皮薄如蟬翼,一咬就“咔嚓”碎開,內(nèi)餡是炒得金黃的椰絲,裹著若有若無的黃油香。
甜度拿捏得剛好,不齁不膩,椰香直往鼻子里鉆,嚼著還能感覺到椰肉纖維的顆粒感,越吃越上頭。
本地人早上配鷓鴣茶,下午當(dāng)下午茶。
儋州東坡香糕
每到中秋,儋州中和鎮(zhèn)的街頭便飄起一股混合著杏仁、芝麻、黃皮干的甜香,這是當(dāng)?shù)厝丝淘诨蚶锏奈兜馈?/p>
東坡香糕,原名“凳腳餅”,因形似老式板凳腳得名,后被蘇東坡親自賜名“香糕”,流傳千年。
這糕點的故事,得從北宋說起。
蘇東坡被貶儋州時,因思念家鄉(xiāng)桃片,用本地米粉和花生創(chuàng)制了初代香糕。
后來,戍邊軍人聚居中和鎮(zhèn),口味各異,民間逐漸加入欖仁、核桃、叉燒等十余種原料,最終形成“香、脆、甜”三絕的配方。
儋州人用方言夸它:“甜得恰到好處,香得勾魂攝魄!”
做法講究“手工慢活”:
糯米粉與辣木粉混合碾篩,果仁果干層層鋪勻,最后用花梨木模壓出方方正正的形狀。
咬一口,酥松化渣,甜而不膩,老人常說:“這糕點,吃的是手藝,品的是歲月?!?/p>
瓊式月餅
清末海南商人下南洋帶回蘇式酥皮技藝,結(jié)合本土椰糖斑斕葉,
創(chuàng)出"糖漿皮包酥"絕活,
外皮酥軟得能抿化,內(nèi)餡椰絲蛋黃蓮蓉甜而不膩,當(dāng)?shù)厝诵ΨQ"酥到掉渣,甜到心坎"。
不同于廣式油亮軟皮,瓊式月餅講究"壓模不露餡,烘烤不起泡",
老師傅凌晨三點熬糖漿,用本地老椰肉炒餡,
連包酥都要疊三層。
如今非遺傳承人改良低糖版,斑斕月餅成新寵,但老茶客仍愛配鷓鴣茶嚼五仁餡,說這才是"海南胃"的歸宿。
儋州粽子
海南千年美食擔(dān)當(dāng)!
老話講“長坡米爛洛基粽”,這粽角尖尖的家伙,打漢代就在儋耳郡飄香。
蘇東坡謫居時都夸“香濃淡兼有”,教當(dāng)?shù)厝税棺郁?、干魚粽,連下酒都拿它配。
如今這粽子更絕,火山巖糯米塞滿跑海鴨蛋黃和花豬肉,
煮夠10小時,糯而不爛,肥油都化進(jìn)米里,咬一口直冒油光,咸甜在嘴里打架,香得人直瞇眼。
本地人叫它“粽角”,外地人嘗過都喊“絕”!
做法講究,粽葉要選茄冬葉,米得泡足火山巖礦泉水,連綁繩都得是咸水草,
這樣煮出來的粽子才夠味。
儂看那椰子粑粑軟糯糯地臥在蒸籠里,
紅糖年糕在油鍋里嗞啦蹦跳,阿婆在騎樓下笑呵呵:“食了冇?甜得心尖尖都發(fā)顫吶!”
捏一塊糕,抿一口鷓鴣茶,舌尖是椰風(fēng)海浪的纏綿,耳畔是阿vo那句“儂要食好咯!”
日子就該這般甜絲絲、糯嘰嘰,煙火氣里滾三滾,愁啊苦啊都蒸發(fā)了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