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探案劇《定風波》上來就玩狠的,驚悚開局,三年冤案,一樁樁懸疑詭案接連拋出來,噱頭是夠了,氣氛是有了,觀眾剛把瓜子剝好,正準備看一出燒腦大戲,結果呢?男女主那邊早早開始談情說愛,查案查到一半,鏡頭一轉就成了“你心里還有我嗎”的深情對望。這懸疑劇剛起步,節(jié)奏就被談戀愛按了暫停鍵,誰不迷糊?
“嘴炮神探”上線,誰還稀罕實證推理?
劇里破案手法堪稱嘴炮天花板,蕭北冥靠張嘴,一套邏輯推演就能定案,證據?不需要;線索?不用找;作案動機?自己腦補。這種破案方式不是推理,是預言。觀眾剛跟上一個案情轉折,他已經“根據本能”判斷真兇,堪稱古裝版“福爾嘴”。搞得觀眾忍不住想問:是不是只要詞窮了,案子就算破了?
案子看著懸,情節(jié)全靠演,探案變成感情拼圖?
新娘縫殺案,設定很帶感:四位從良青樓女子先后被殺,尸體位置按方位排布,還用上縫衣針,暗示一場更大的陰謀。聽著像“中式東方不敗”復仇記,結果偵破過程一點都不帶懸念,反派一露面基本就等著被嘴遁點名,結局像是提前打印好的答案。觀眾本想看一場“邊緣謀殺現(xiàn)場”,結果坐等了一場“探案情感交響樂”。
一邊死人一邊撒糖,情緒起伏都靠剪輯調
劇集情緒節(jié)奏非常玄學。前一秒還在哭天搶地地收尸,后一秒男主就登場耍帥;上一幕父親為了調查真相犧牲,下一幕女主就來了一段粉紅泡泡的內心獨白。你說這不是風格混搭,是切鏡太快,觀眾腦袋都跟不上,哪還顧得上破案邏輯?
角色配置全是“熟臉+生演”,誰來撐這部戲?
說實話,這劇開頭請了不少老戲骨,看著陣容還挺靠譜。結果幾集之后全員下線,剩下一群小年輕唱主角。男主王星越帥是帥,可臺詞一出口就跟自動語音播報似的;女主向涵之有點“自帶BGM”的勁兒,一出場就講“女德”“女權”,感覺不在查案,是在講座。兩人搭配也沒化學反應,尬聊比破案還多,演技被背景板都碾壓。
破案靠嘴,演技靠表,邏輯靠剪,觀眾的耐心靠意志
觀眾想看的,是一步步剝開謎團的快感,是蛛絲馬跡拼出真相的成就感,是看主角如何在危機四伏中抽絲剝繭的刺激感。而不是一集三次回憶殺,五分鐘一段情緒戲,查案三句話,戀愛八頁紙。不是不愛看言情,是你說你是探案劇啊,那就得拿出點探案的樣子來。
《唐朝詭事錄》把門檻提上去,《定風波》直接又放平了
《唐朝詭事錄》之前把“中式懸疑”拉到一個新高度,觀眾對古裝探案劇的期待已經不是幾年前“看個熱鬧”那種了?,F(xiàn)在的觀眾眼睛毒、邏輯清,想唬弄幾句臺詞就收買他們?門都沒有。《定風波》這波走得太虛,一腳踩空,好不容易撿起來的探案口碑,又被送回了起點。
說是群像,其實就一男一女和一堆陪跑
宣傳打的是“青春熱血探案群像劇”,結果到現(xiàn)在還沒看出熱血在哪,青春是哪種,群像又是誰。幾個配角不是在發(fā)呆就是在跟主角插科打諢,存在感低得像背景樹。觀眾連名字都記不住,更別說入戲。所謂“伙伴聯(lián)手查案”,一看全是PPT幻燈片,干事靠主角,其他人就跟著點頭搖頭。
《定風波》沒定住風,倒把觀眾的智商吹跑了
這部劇看下來,最大的問題不是不嚴肅,而是太輕飄。不管是案子本身的設計,還是角色的行動邏輯,都缺乏沉浸感和說服力。觀眾看的是劇情,不是情節(jié)拼圖;想要的是推理,不是戀愛對話;要的是結局震撼,不是過程敷衍。這風吹得太散,劇情全亂,情感也沒站住腳,懸疑更無處安放。
古偶劇是個筐,但別什么都往里裝
現(xiàn)在的古偶劇就像萬能粥,探案能煮、言情能煮、搞笑也能煮,結果一鍋端上來,全是半熟的。觀眾不是拒絕古偶,也不反對輕松氛圍,只要劇本扎實,角色立得住,再扯點戀愛也沒人說三道四。《定風波》最大的問題就是“本末倒置”,把探案當擺設,把劇情當調料,主線空心化,人物卡通化,看得人上頭又下頭。
一句話:想靠探案劇出圈,得先把案子寫好
觀眾都精著呢,別再用“高概念”做招牌,把“劇情拉胯”當常態(tài)。真要玩探案,那就按探案的規(guī)矩來,把案子拍得像點樣子;真要搞言情,也別披個殼騙人進來。劇情不扎實,邏輯撐不起,再多的濾鏡和BGM也救不回來。這年頭,觀眾不是沒耐心,是太有經驗?!抖L波》想起風,就別忘了先扎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