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里約熱淚奴
回憶起1984年的國慶節(jié),很多人可能首先會想到出現(xiàn)在慶祝游行隊伍里的那四個字:“小平您好”。
這是一幅用床單作背襯寫成的標語,是1984年國慶35周年慶典中的一個“意外”,當然也是共和國歷史上珍貴的鏡頭之一。
更是關于80年代的美好見證。
需要強調的是,這幅標語的出現(xiàn),并非一切順理成章,而是沖破了一層又一層觀念的束縛,只要有一個環(huán)節(jié)被卡住,它就不可能以這樣的形式出現(xiàn)在我們視野之中。
一
我們先來看看橫幅是怎樣誕生的。
根據(jù)《京華時報》的報道——這張報紙如今已經消失了——橫幅是北大張志和他的同學一起制作的。從1984年上半年開始,他們就在為國慶游行做準備,主要是走隊列和練集體舞。
9月30日是最后一次排練。指揮部要求他們明天走過天安門廣場時都揮舞藍色的花束。因此,晚上同學們一起聚在宿舍里扎花。“都是一樣的顏色,我們覺得有些單調?!?/p>
這時,一個叫常生的北京同學從家里回來。他看到花直皺眉頭?!疤珱]創(chuàng)意了。應該寫句標語,做條橫幅,讓全世界都看到?!贝蠹叶寂e手贊成。
寫點什么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教育要改革”“改革要加速”“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一個個口號提出,又迅速地被否定。隔壁宿舍的幾個同學也加入進來。
這時,有人建議表達一下對鄧小平同志的愛戴之情。他們都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
最開始,有人提出的標語是:“尊敬的鄧小平同志,您好!”,但大家覺得句子長了點。
于是,標語被簡化成“鄧小平同志,您好!”
接著,有人建議干脆把姓氏也省略掉,直呼:“小平同志,您好!”
一致贊同,常生拿來一張紙,準備開寫。找不到那么大的毛筆,他就把抹布卷在棍子上,蘸著墨汁,寫下了“小平同志您好”六個大字。
沒有做橫幅的布,他們就瞄準了一個同學的新床單。把六個字往床單上一比劃,發(fā)現(xiàn)床單不夠長——感謝床單生產廠家,讓這一群大學生的創(chuàng)意得以繼續(xù)噴涌——有人小心提議,““要不把‘同志’兩個字也省去吧。”
本來很熱鬧的宿舍,一下子靜了下來。直接稱小平會不會顯得很冒昧?不過,他們再一想,又覺得沒什么。畢竟這是最真誠的問候。于是,他們就用訂書機把“小平您好”四個大字訂在了床單上。
如此樸素、自然、親切,毫無雕飾,渾然天成。
顯然,如果他們沒有走出某種思維的桎梏,習慣了循規(guī)蹈矩,生命中缺少平等意識,缺少一種熱情奔放的氣質,是不可能討論出這種乍看之下顯得“唐突“的標語的。
二
再來看看當時的學校管理方。
多年后,時任北京大學游行總指揮兼領隊彭興業(yè)回憶說,北大游行隊伍出發(fā)時,有幾個學生告訴領隊的他,游行時將有“秘密武器”亮相,看著學生們真誠的面孔,彭興業(yè)哈哈大笑說“你們只要不給學校惹麻煩就行”。
當時彭興業(yè)作為領隊,昂首挺胸地走在北大游行隊伍的第一排第一個。經過天安門觀禮臺前時,突然隊伍中有些亂,擔負著指揮重任的彭興業(yè)以為發(fā)生了亂子,但他看見那四個字時,心理頓時塌實了。
彭興業(yè)至今記得那一幕,北大隊伍旁有人想沖進隊伍奪下這個未經批準就打出來的橫幅,但被邊上的北大學生手挽手地攔住,無法沖進去。攝像機在捕捉到這個鏡頭之后馬上移到別的地方,片刻之后,可能意識到了什么,馬上又追回這個鏡頭。
面對這一“突發(fā)事件”,北大內部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聲音,有人要求以無組織無紀律的名義處分那幾名學生。當時彭興業(yè)上書北大黨委力保這幾名學生,他在信中寫道:“小平您好”這句話用親切樸實的話語表達了北大人對一代偉人的深深敬意,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我作為現(xiàn)場指揮,作為第一見證人,非常自豪?!?/p>
最終贊許和肯定的聲音占了主流。
那確是一個相對寬容、寬松的激情時代。
三
再來看看當時媒體的處理。
這張著名照片的拍攝者是《人民日報》攝影記者王東。
那一天,他在金水橋南架好了器材,看見人們情緒高漲,舉著“改革開放”“2000年翻兩番”這樣的大橫幅,揮舞著花束,昂首闊步地走過來。
突然,人群中一陣喧鬧。“小平您好”,一群朝氣蓬勃的學生面朝天安門,高舉著這條樸素而特別的橫幅。
電視鏡頭掃過橫幅,馬上意識到這是規(guī)定之外的“動作”,立馬切換畫面。現(xiàn)場很多記者一下子都愣住了。
“有點意思!”王東來不及細想,“咔嚓、咔嚓”摁了兩下快門。歷史就在這1/125秒中定格了。
數(shù)秒鐘后,橫幅就消失了。大學生們興高采烈地繼續(xù)向前擁去。這么幾秒鐘的一閃而過,那幾個字卻成了那一年最響亮的口號。
下面再引用一段《京華時報》的報道——
《人民日報》編輯部里,王東這兩張“小平您好”的照片被扔在桌上。電視直播時,編輯們都看到了這個場景。當時,他們就一起議論,這么好的畫面不知道本報的記者拍到了沒有。
晚上做版時,卻都猶豫了。一版編輯拿起來,又放下了。四版(國慶攝影專版)編輯也將這張照片挑了出來,想了想,也放回去了。新華社和《解放軍報》送來的照片里都沒有這個畫面。新華社和本報的文字稿里也都沒有這個細節(jié)。不知道是不是有精神,不讓發(fā)。
他們選了一些中規(guī)中矩的照片。畫面中,歡樂的學生舉著“祖國萬歲”“我有一顆中國心”等標語。
“小平您好”眼看就要被淘汰了。最后,二版還需要幾張照片。“好,就是它了!”當時的二版主編保育鈞一眼就看上了“小平您好”這張照片。
10月2日,“小平您好”見報。新華社緊接著也深入采訪報道。“小平您好”傳遍大江南北。
今天,當我們回憶起這一切的時候,仍然有萬千感慨涌上心頭。
這是一種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接力——如果沒有那一群勇于表達的大學生,如果學校管理方不能容忍這樣的“自選動作“,如果攝影記者沒能捕捉到這預演之外的鏡頭,如果報社沒有發(fā)現(xiàn)這張照片的價值……我們的歷史里,就不會出現(xiàn)”小平您好“這種溫暖而妥帖的細節(jié)。
也正是這種力量,將“小平您好“最終推入你我的視野、歷史的視野。
時間浩浩蕩蕩,如大河奔流。它會卷走些什么,也會沉淀些什么?!靶∑侥谩暗穆曇襞c畫面,一定會沉淀在很多人的記憶的河床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