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深秋,十五萬日軍撲向桂林,白崇禧親手把這座千年古城的命運交到了韋云淞手上。這位以“死守南寧”聞名的桂系老將,最后卻帶著殘兵在火光硝煙里倉皇撤離。為啥偏偏是韋云淞守桂林?白崇禧選他,到底是實在沒人可用,還是對老部下那股子信任太深了?
老將靠譜嗎
選韋云淞守桂林,對白崇禧來說不是一時興起?;仡^看看桂系一路起來的日子,韋云淞的名字分量不輕。1921年,還年輕的韋云淞守南寧,城被圍得水盡糧絕,就靠幾百人硬撐了近百天,直到白崇禧帶著援軍趕到,這才落下個“守城名將”的名聲。
雖說時過境遷,可當年一起拼過命的袍澤情分,白崇禧一直記在心里。1944年日軍發(fā)動“一號作戰(zhàn)”,兵鋒直插西南腹地,桂林成了非守不可的地方,白崇禧自然就想到了這位以能扛著稱的老部下。
這時候,白崇禧要的不只是個將領(lǐng),更是個能在絕境里逼著部隊死戰(zhàn)的象征。韋云淞過去的榮光,成了他在危局里押下的一注重碼。
可二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銳氣還在嗎?面對比南寧之戰(zhàn)厲害得多的現(xiàn)代化立體進攻,那份“死守”的勁兒能不能變成真能頂用的防御力量?白崇禧大概太念著當年的好,沒細想時間和戰(zhàn)場早變了樣,變得有多殘酷。
差距懸殊
白崇禧嘴上喊著要死守桂林,兵力部署上卻早留了窟窿。他一邊讓韋云淞“與城共存亡”,一邊把桂系最精銳的188師這些主力陸續(xù)調(diào)走,派去了別的地方。最后留給韋云淞的,就一萬七千多人,還大多是地方部隊和新兵,裝備差,訓練也不夠。
更要命的是,防御工事修得又慢又差。韋云淞要過不少鋼筋水泥來加固核心陣地,可真撥下來的材料就那么點兒,工事結(jié)實不結(jié)實,也就不用多說了。
等日軍帶著絕對優(yōu)勢的兵力、重炮、坦克,甚至放毒氣發(fā)起總攻,守軍靠的那些碉堡群,在猛攻下跟紙糊的似的。白崇禧在后方指揮,真的清楚前線那差得沒法比的實力嗎?他喊著“死守”桂林,到底是從全局戰(zhàn)略考慮,還是心里擱不下桂系這塊根基之地,帶著點感情用事?
1944年10月底,五萬多日軍帶著幾百門重炮和飛機,朝著孤零零的桂林城猛撲過來,一場毀滅性的進攻開始了。
桂林守軍雖說裝備火力差太遠,可拼得真夠狠。屏風山、貓兒山、象鼻山這些核心陣地,仗打得跟拉鋸似的,寸土都要爭。士兵們靠著殘破的工事和天然巖洞,用手榴彈、步槍,甚至刺刀,一次次把日軍的沖鋒打回去。
可日軍人多火力強,一點一點啃下外圍據(jù)點,把守軍逼進了城里。七星巖那一仗,近千名傷兵和醫(yī)護人員守在巖洞里,日軍打不下來,竟然狠心放毒氣,還把洞口堵死了。洞里的官兵除了少數(shù)人拼死沖出來,剩下的全犧牲了,尸體堆得像山一樣。
韋云淞每天接到的,全是各陣地告急的電報,可他手里早就沒兵可派了。
1944年11月9日夜,日軍已經(jīng)沖進城區(qū),核心陣地一個個丟了,到了最后關(guān)頭,韋云淞終于下令殘部往西突圍。
撤退亂成一團,部隊沒了組織,日軍火力一封鎖,死傷特別多。漓江上漂著好多沒能過江的官兵遺體,江水都變了顏色。韋云淞自己坐著竹筏僥幸過了江,身邊就剩幾個隨從。
這賬該算在誰頭上?
消息傳到重慶,蔣介石氣得不行,下令通緝韋云淞,還要軍法審判(后來白崇禧使勁保,這事兒才沒成)。
白崇禧也沒了話。自己一手提拔的將領(lǐng),寄予厚望的“守城之盾”,最后竟以棄城跑路的方式結(jié)束了桂林之戰(zhàn)。
韋云淞撤退,是沒聽“與城共存亡”的命令,可在當時那種絕境里,是不是也算為了保住最后一點抗戰(zhàn)的力量,實在沒辦法?罵他“貪生怕死”的人不少,可誰又能體會他下令放棄陣地時,心里有多煎熬?
桂林陷落后,城里城外的守軍戰(zhàn)死了約七千多人,受傷的更沒法算。日軍也付出了一萬多人傷亡的代價,他們的戰(zhàn)報里也不得不承認,遇到了“異常頑強的抵抗”。
韋云淞的悲劇,其實是他接了個幾乎沒法完成的差事。他不是懦夫,桂林外圍戰(zhàn)剛開始時,部隊確實打得很頑強??呻p方實力差太遠、資源不夠,加上高層戰(zhàn)略協(xié)調(diào)出了錯,早就注定了要輸。到了最后時刻,他選了“留得青山在”,卻也背上了沉甸甸的歷史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