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蘋果CEO蒂姆·庫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被犀利提問:
AI手機會不會取代iPhone?
庫克反駁道:iPhone地位不可取代,iPhone 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從旁觀者視角來說,我注意到這是庫克“罕見”地直接談及AI硬件戰(zhàn)略,而他的表態(tài)既展現(xiàn)了對齊iPhone的自信,也暴露了美國這家科技巨頭面臨的轉型陣痛:不敢承認在AI上的落后。
首先,庫克強調iPhone“不可取代”的姿態(tài),本質上是一場防守反擊。
看看數(shù)據(jù)就知道,2025財年第三財季,iPhone貢獻了蘋果總營收的58%,這個數(shù)字在過去五年始終維持在50%-60%之間。
作為蘋果的“搖錢樹”,iPhone每年為其帶來2000億美元的收入。
但問題恰恰在于:蘋果太依賴這棵搖錢樹了。當三星推出Galaxy S24系列AI手機,當谷歌Pixel靠著AI攝影異軍突起,當中國廠商紛紛將大模型塞進手機時,國行版iPhone卻還無緣AI。
我仔細研讀了庫克的發(fā)言記錄,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矛盾點:他一邊堅稱iPhone不可替代,一邊又暗示“其他設備可能是互補的”。
這種看似矛盾的表述,實際上揭示了蘋果的AI戰(zhàn)略困境。庫克不可能公開承認iPhone面臨威脅。
但現(xiàn)實是,當AI手機能實時翻譯對話、自動生成朋友圈文案、一鍵修圖時,傳統(tǒng)智能手機的定義正在被改寫。
蘋果的尷尬在于,它的iOS生態(tài)像一座精心設計的花園,而AI創(chuàng)新需要的是開放的試驗場。
其次,庫克提到“深度集成AI的產(chǎn)品”時,根據(jù)消息源透露,這很可能指向傳聞中的Apple Glasses或AR頭顯。
但問題在于,這些設備要如何與iPhone互補?想象一下:如果未來你的AR眼鏡能獨立處理郵件、接打電話、拍攝視頻,誰還需要隨身帶一部iPhone?
從行業(yè)視角看,庫克的表態(tài)反映了一個更深刻的趨勢:硬件形態(tài)正在AI驅動下重構。
OpenAI和谷歌已經(jīng)證明,對話可以成為人機交互的新界面;Rabbit R1等AI硬件則試圖用更簡單的設備替代智能手機。
在這個背景下,iPhone引以為傲的觸控交互反而可能成為包袱。
所以說,蘋果最大的風險不是做不出AI硬件,而是舍不得iPhone這顆金蛋。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的AI布局并不落后。
它的芯片團隊早在三年前就開始為AI優(yōu)化神經(jīng)引擎,收購的AI初創(chuàng)公司數(shù)量位居科技巨頭前列。
但蘋果的挑戰(zhàn)在于如何將這些技術轉化為用戶體驗。當其他廠商允許AI直接調用系統(tǒng)權限時,蘋果的隱私保護策略成了雙刃劍。
因此,庫克在財報會上強調“深思熟慮的AI部署”,這種謹慎在快速迭代的AI競賽中反而可能成為劣勢。
站在消費者角度,我們或許不必糾結“取代”與否。就像iPad沒有殺死Mac,Apple Watch也沒讓iPhone消失,科技產(chǎn)品的演進從來不是零和游戲。
但庫克需要回答的是:AI如何真正重新定義什么是“智能終端”。
所以我要說的是,不是庫克說了什么,而是他沒說的部分。
沒有公布具體的AI硬件路線圖,沒有演示令人驚艷的生成式AI功能,只有對iPhone地位的反復強調。
這讓我想起諾基亞前CEO那句著名的“我們沒做錯什么,但不知道為什么輸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