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賞石文化源遠(yuǎn)流長,唐、宋以降,石評倍出,唐有白居易作的《太湖石記》,宋代更有《云林石譜》記述豐詳。明清兩代賞石文化發(fā)展到了全盛時期,《園冶》《群芳譜》《閑情偶記》等許多著作都對賞石進行了詳細(xì)論述,這時期提出的“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賞石意境,至今都是“小中見大”的典范。小中見大是文人墨客們的愛石情結(jié)所在,在當(dāng)時社會的思潮時尚中,文人士大夫們以超然塵世、笑傲煙霞為生活樂趣,而賞石作為自然景觀的縮影也被提升到了蘊涵人生哲理的境界,成為文人們寄情山水的對象。著名文學(xué)家蘇軾就曾作詩“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試觀煙云三峰外,都在靈仙一掌間”表達了對袖中藏石的珍愛。
唐代對于賞石已有了審美標(biāo)準(zhǔn):蒼、拙、靈、秀,宋米芾完整為:瘦、透、漏、皺。石頭究竟什么形態(tài)才是美的,蘇東坡提出“丑”石的概念,后面的鄭板橋、蒲松齡以及王漁洋等人,對于石頭的形態(tài)美,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蒲松齡更是以“心有靈石而著聊齋”成就了一代大師。
《論語》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山水是一種文化符號,自古以來,文人學(xué)士向以清貧、孤高自詡。天人合一的哲學(xué)思想,讓文人一步步參悟,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怡情悅性、吟哦歌詠。人成全了自然,自然成全了人,勾勒出了文人學(xué)士或曲折或直達的心路歷程。山水自然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相互倚重,回歸自然、耽樂山水的閑情逸致,表現(xiàn)的正是文人學(xué)士的人格精神。奇石與詩詞繪畫淵源極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古代繪畫關(guān)注所繪山水之外的境界,追求情趣和氣韻,神似高于形似。古典詩詞,審字造句,溶鑄得體,韻律自成,通過對形象的融裁,營造出意象境界,反映生活,表達感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完美境界,超越了客觀的寫景效果,從而成為獨特的抒情手段。景和情的并列是詩境、是畫境、是物我相融。
詩詞、繪畫、奇石都是濃縮的山水,經(jīng)千年滄桑,人格亦依然如故。
靈璧石
“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碧玉,秀潤四時嵐崗翠,寶落世間何巍巍”。這是宋代詩人方巖對靈璧石發(fā)出的由衷贊嘆。靈璧石主要產(chǎn)于安徽省靈璧縣境內(nèi)?!鹅`璧志略》記載:“靈璧有七十峰,產(chǎn)有磬石、巧石、黑白石、透花石、菜玉石、五彩石等,山川靈秀,石皆如璧?!膘`璧石開發(fā)極早,早在《尚書·禹貢》中,就有徐州上貢“泗濱浮磬”的記錄。靈璧石為世人矚目,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靈璧石不僅開發(fā)早,而且盛名久負(fù),在供石家族中歷來占據(jù)顯赫的地位?!对屏质V》匯載石品一百一十六種,靈璧石被放在首位介紹;明人文震亨撰寫《長物志》,稱“石以靈璧為上,英石次之”。乾隆帝也曾贊譽它為“天下第一石”。
靈璧石質(zhì)細(xì)膩,堅如貞玉,扣之拂之,聲音琤琮,余韻悠長,有“玉振金聲”之美稱。故古人又把靈璧石稱為“八音石”。在靈璧所產(chǎn)的諸多石種中,揚名最早的是被稱為“八音石”的磬石,《禹貢》中就有“泗濱浮磬”的記載,是我國古代的石質(zhì)樂器——磬的首選材料。目前故宮、孔廟保留的編磬都是產(chǎn)自靈璧。
自古以來,有名的藏石家無不藏有靈璧珍品,有文獻記載的就有蘇軾的“小蓬萊”、范成大的“小峨嵋”、趙孟頫的“五老峰”。風(fēng)流帝王李煜鐘愛“靈璧研山”,宋徽宗還為常常把玩的一株靈璧小峰,題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命人鐫于峰側(cè),并鈐御印。南宋《云林石譜》上記載石品116種,靈璧石被放在首位;明人文震亨撰寫《長物志》,也有“石以靈璧為上”的評判。明朝王守謙《靈璧石考》一文稱:“海內(nèi)王元美(世貞)之祗園、董元宰(其昌)之戲鴻堂、朱蘭嵎(之藩)之柳浪居、米友石(萬鐘)之勺園、王百榖(穉登)之南有堂、曾蓮生之香醉居、劉際明之吾石齋、劉人龍之夢覺軒、彭政之嗇室,清玩充斥,而皆以靈璧石作供。”
靈璧石具有四方面的獨特美:
一是無論大小,天然成型,千姿萬態(tài),并具備了“皺、瘦、漏、透”諸要點,意境悠遠(yuǎn)。
二是靈璧石的肌膚往往巉巖嶙峋、溝壑交錯,粗獷雄渾、氣韻蒼古,紋理十分豐富,韻味十足。
三是色澤以黑、褐黃、灰為主,間有白色、暗紅、五彩、黑質(zhì)白章……不僅多姿而且多彩。
四是“玉振金聲”的音質(zhì),輕擊微扣,都可發(fā)出琤琮之聲,余韻悠長。
靈璧石有“黃金萬兩易得,靈璧珍品難求”之說。有“試觀煙云三山外,都在靈峰一掌中”之意境。
大者高廣數(shù)丈,可置于園林庭院,立足為山,峰巒洞壑,巖岫奇巧,如臨華岱。
中者可作小丘蹬道、河溪步石、池塘波岸綴石、草坪散石點綴。
小者可供于廳堂齋館,或裝點盆景,肖形狀物,妙趣橫生。
閑暇對坐,一甌清茗,神趨其中,詩律歌節(jié),琴韻畫意,裊裊側(cè)畔,頓發(fā)清思,把人帶入另一境界,得到一次美的陶冶。
太湖石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種石灰?guī)r。太湖石為典型的傳統(tǒng)供石,以造型取勝,“瘦、皺、漏、透”是其主要審美特征,多玲瓏剔透、重巒疊嶂之姿。
據(jù)《清異錄》載:五代后晉時代開始有人玩賞,到唐代開始特別盛行。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儒就是一個酷愛收藏太湖石的人。他在府第歸仁里和南郭的別墅收藏太湖石極富白居易稱他“休息之時,與石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石,愛之如兒孫”的地步,可見其愛石之深。白居易曾寫有《太湖石記》專門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譜》中也專門有記載,而發(fā)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綱”指的就是太湖石,從而引起了農(nóng)民起義。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著名太湖石有蘇州留園的“冠云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等園林名石。太湖石分為水石和干石兩種,唐吳融的《太湖石歌》中生動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得識?!备墒瘎t是4億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除天然形成的以外,太湖石也有匠人參與加工的。據(jù)明代林有麟著《素園石譜》記載:“平江(今蘇州)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置于急水中舂撞之,久之如天成,或以熏煙,或染之色”。
太湖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自然形成玲瓏剔透,奇形怪狀的觀賞石。太湖石可謂千姿百態(tài),異彩紛呈:或形奇、或色艷、或紋美、或質(zhì)佳、或玲瓏剔透、靈秀飄逸;或渾穆古樸、凝重深沉,超凡脫俗,令人賞心悅目,神思悠悠。它永不重復(fù),一石一座巧構(gòu)思,自然天成。
昆石
昆石產(chǎn)于昆山市玉峰山,即馬鞍山中。又名玲瓏石又稱昆山石。系石英脈在晶洞中長成的晶簇體,呈網(wǎng)脈狀,晶瑩潔白,剔透玲瓏。
昆石與太湖石、雨花石并稱為“江蘇三大名石”,又被列為“昆山三寶”之首(昆石、瓊花、并蒂蓮)。昆石有10多個種類,分別按其形態(tài)特征命名為雞骨峰、楊梅峰、胡桃峰、荔枝峰、海蜇峰等。
昆石的開采、觀賞、珍藏,可追溯到西漢,至今已有2200余年歷史。昆石歷代都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他們都以得石為榮,甚至不惜以重金求取。得石后給石取名,吟詩作賦,贊譽不絕。如宋代大詩人陸游在他的“七律”詩中有“雁山菖蒲昆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寸根蹙密九節(jié)瘦,一拳突兀千金值”之句。元代詩人張雨在《得昆山石》一詩中有“昆邱尺璧驚人眼,眼底都無蒿華蒼。孤根立雪依琴薦,小朵生云潤筆床”等詩詞。清代文學(xué)家歸莊則為之發(fā)出了“奇石由來為世重,米顛下拜東坡供”的感慨。
昆石早在元、明時期,昆石已作為饋贈親友的高檔禮品。自古以來一直受到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的寵愛和收藏。一塊晶瑩潔白的昆石再配上紅木基座便可使得其格外典雅古樸,玲瓏剔透。真可為“極天斧神鏤之巧,融自然藝術(shù)之奇”的天然觀賞精品。將它置于案幾上能使您有“眼見尺壁,如臨蒿華”,“悅?cè)硕?、怡人心神”之感覺。
英石
英石又稱英德石,因產(chǎn)于廣東英德市望埠鎮(zhèn)的英山而得名。宋代,英石成為朝廷貢品,與靈壁石、太湖石等“怪石”列入“文房四玩”;清代,英石列入四大園林名石(其余三大園林名石為太湖石、靈璧石、黃蠟石)。
宋紹興癸丑年(1133年),杜綰《云林石譜》問世。該書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石譜,其中對英石記載甚詳。指出英石產(chǎn)地位于“英州浛洸、真陽縣之間,石產(chǎn)溪水中”,并且種類“有數(shù)種:一微青色,間有白脈籠絡(luò);一微灰黑;一淺綠”,“又一種色白,四面峰巒聳拔,多棱角,稍瑩徹,面面有光可鑒物扣之有聲”并介紹了黃庭堅任象州太守時玩英石不惜“萬金載歸”,蘇東坡“獲雙石一綠一白”,名為“仇池”。宋趙希鵠在1242年寫成的《洞天清錄集》,把英石與靈壁石、太湖石等“怪石”列入“文房四玩”,其中有怪石辨十條,對石之特點、制作工藝作了詳細(xì)描述。他這樣描繪英石:“英州出此石。如銅礦,聲亦如銅。倒懸生巖下,以鋸取之。故底有鋸痕。大者或長七八尺,起峰至二三寸,亦幾案奇玩。然色潤者可愛。枯燥者為足貴也?!庇终f英石硯山“自然成山形者可用,于石下作小漆木座,高半寸許,奇雅可愛”。《太平清話》中記述詩人范石湖(號成大,吳縣人)喜愛玩英石?!稘O陽公石譜》除對英石作全面記述外,還特別介紹了著名的英石縐云峰,寫《縐云石記》專篇并附圖,書中描述了“節(jié)署”中有一座石峰,嵌空玲瓏,如云飛動,疑出自鬼斧神工,人們見了摩挲愛玩,日夕不肯離去,遂將其題為“縐云”。陸游在《老學(xué)庵筆記》中寫到:“英州石山,自城中入鐘山,涉錦溪,至靈泉,乃出石處,有數(shù)家專以取石為生。其佳者質(zhì)溫潤蒼翠,叩之聲如金玉,然匠者頗秘之。常時官司所得,色枯槁聲如擊朽木,皆下材也。”《全宋詩》中有大量宋人專詠英石詩句。
明朝計成所著《園冶》介紹英石的產(chǎn)地、顏色等大體與《云林石譜》相同,但強調(diào)了英石的作用“大者可置園圃,小者可置幾案,亦可點盆,亦可掇小景”。清朝陳吳子所著《花鏡》記載山水盆景制作用石“昆山白石或廣東英石”,充分肯定英石為制作假山盆景之上乘材料。清朝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提出了“大英石”和“小英石”兩個概念,其中還記載到英石運至“五羊城”壘為假山,“宛若天成,真園林之瑋觀也”。
而后,明朝的《長物志》以及清朝的《清稗類鈔》、等多部著作都不乏對英石的推崇。
說明|本文為詩意生活美學(xué)編撰,僅限交流學(xué)習(xí),不做商用,感謝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