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前段時間,我和朋友一同踏上了廣東省汕尾市的土地。汕尾這座位于廣東東南沿海的海濱城市, 既有碧海藍天的自然風光,又有沉淀著歲月痕跡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旅游資源讓人一到這里就心生歡喜。
作為第一次到訪汕尾的游客,“汕尾”這個地名剛入耳時,我們和許多人一樣,腦海里立刻浮現出廣東另一座著名城市——“汕頭”。這兩個地名如同孿生兄弟,字形相近、讀音只差一個聲調,不熟悉的人甚至很容易將它們混為一談。
更順理成章的聯(lián)想是,既然汕頭屬于大名鼎鼎的“潮汕地區(qū)”,那名字如此相似的汕尾,想必也應該是潮汕大家庭的一員。我和朋友最初也是這么想的,畢竟在多數人的認知里,“潮汕”二字早已與潮州、汕頭、揭陽緊密相連,而汕尾與汕頭的“親密”之名,似乎也為這種歸屬關系添上了一層佐證。
然而,當我們在汕尾的街巷里與當地人閑聊時,卻聽到了不一樣的說法。有位賣海產的大叔笑著糾正我們:“汕尾可不屬潮汕地區(qū)哦,傳統(tǒng)的潮汕地區(qū)只有潮州、汕頭、揭陽這三座城市?!?這番話像一顆小石子,在我們心里漾起了圈圈疑惑——難道我們的認知都錯了?
其實,汕尾作為廣東省一座相當年輕的地級市,當地人平時更習慣稱它為“海陸豐”。這個稱呼源于其下轄的海豐縣、陸豐市和陸河縣,帶著濃濃的鄉(xiāng)土情懷,也暗示著這片土地獨特的歷史脈絡。海豐作為紅色革命老區(qū),曾見證過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陸豐的皮影戲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光影流轉中講述著古老的故事;陸河的青梅之鄉(xiāng)美譽,又為這片土地添了幾分清甜。這三個地方各有特色,共同構成了汕尾豐富的文化拼圖。
正因如此,若只是“汕尾”與“汕頭”名字像雙胞胎,就斷定汕尾屬于潮汕地區(qū),確實有些牽強。傳統(tǒng)意義上的潮汕地區(qū),有著明確的地理與文化邊界,潮州、汕頭、揭陽共同構筑了潮汕文化的核心圈層,而汕尾在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海陸豐文化”,則有著自己鮮明獨特的個性。
不過,關于汕尾是否屬于潮汕地區(qū)依然存在大量爭議。也有很多人認為,從廣義的地理與文化輻射來看,汕尾可以算作潮汕地區(qū)的延伸。畢竟,兩地在飲食、民俗等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加上近年來區(qū)域經濟協(xié)同發(fā)展的推進,“大潮汕”的概念逐漸被更多人接受。這種爭議,恰恰體現了汕尾文化的復雜性與包容性——它既扎根于自身的歷史土壤,又與周邊文化相互交融,難以用簡單的“是”或“否”來定義。
我們在汕尾的幾天里,這里的多元性隨處可見。在紅海灣的沙灘上,既能看到穿著泳衣嬉戲的游客,也能遇見戴著斗笠、趕海捕魚的漁民;在鳳山祖廟,媽祖文化的香火與本地神祇的祭祀和諧共存;在二馬路的老街區(qū),老字號的粿條店與新潮的咖啡館隔街相望。這座城市就像一個包容的容器,裝下了傳統(tǒng)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的種種元素。
那么,你是否也曾來到過廣東汕尾這座充滿爭議的海濱城市?對于汕尾是否屬于潮汕地區(qū),你又有著怎樣的見解?如果以后有機會,不妨親自到汕尾走一走,在碧海藍天下,在古街老巷中,尋找屬于自己的答案吧!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tài)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