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50億美元的債務,6座軍事基地的戰(zhàn)略布局,十年敘利亞危機的巨額投入——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個大國的中東夢想。
然而,當俄外長拉夫羅夫與敘利亞臨時政府代表希巴尼握手的瞬間,遠在莫斯科某處宅邸的阿薩德,恐怕連心臟都漏跳了一拍。
普京為何選擇與昨日的敵人握手?這筆天文數字的債務將如何了結?
作者-陽
八個月:從救星到對手的距離
時間回到2024年12月的那個深夜,大馬士革的炮火聲中,阿薩德一家倉皇登上專機,飛向他們最后的庇護所——俄羅斯。
彼時的普京政府,就像處理一份即將到期的不良資產,給了這位"老朋友"最后的溫存。外界一度以為這是莫斯科堅守盟友底線的表現。
但現實遠比想象更加冷酷,俄軍的動作快得讓人猝不及防,在阿薩德政權崩潰的第一時間,俄軍就迅速從敘利亞的4座陸軍基地抽身,兵力全部龜縮到地中海沿岸的塔爾圖斯和赫梅米姆。
這根本不是撤退,而是止損——放棄那些為保護阿薩德政權而設的據點,死保那兩處關乎俄羅斯全球戰(zhàn)略命脈的核心資產。
更讓阿薩德心寒的是接下來的發(fā)展,從今年1月開始,克里姆林宮就與朱拉尼政府開始了低調接觸,直到6月,俄中東特使才邀請大馬士革派代表團來訪,這場桌子底下的交易才算正式擺上臺面。而現在,這位曾經的"敵人"已經坐在了莫斯科的談判桌前。
對阿薩德來說,這一切發(fā)生得太快了。八個月前,他還是需要俄羅斯拯救的盟友,八個月后,普京卻在與推翻他的人談論合作,當他從俄羅斯媒體上看到拉夫羅夫與希巴尼握手的畫面時,那股從脊背升起的寒意,恐怕比莫斯科的冬天還要刺骨。
150億債務如何重寫大國友誼
這場談判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角色的反轉,賣方敘利亞新政權,幾乎是個一窮二白的破產戶,它的政令僅在首都及周邊地區(qū)有效,國家經濟早已崩潰,連給公務員發(fā)工資的錢都掏不出來,全靠外部援助吊著一口氣。
就是這樣一個賣家,卻敢理直氣壯地向普京開出價碼,為什么?因為它手里攥著俄羅斯的"命門"——塔爾圖斯海軍基地和赫梅米姆空軍基地的地契,朱拉尼政府非常清楚,這兩塊地皮是俄羅斯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的黃金資產。
塔爾圖斯港,是俄羅斯海軍在地中海唯一的立足點和溫水不凍港,一旦失去,整個黑海艦隊就會被徹底鎖死在土耳其海峽之內,俄羅斯將淪為地中海的局外人,對北約南翼的威懾也將化為烏有。
赫梅米姆空軍基地,則是俄軍向中東和非洲投射力量的戰(zhàn)略跳板,沒有它,俄羅斯在中東棋局里就少了一只可以隨時調動的手,影響力將急劇萎縮,朱拉尼的開價單也很直接:三個條件,一個都不能少。
第一條:債務減免。阿薩德政府欠俄羅斯的150億美元巨額債務,現在成了朱拉尼政府的籌碼,他們要求將這筆爛賬一筆勾銷,這筆錢,就是俄羅斯為基地"續(xù)租"付給新房東的"見面禮"。
第二條:持續(xù)援助。敘利亞新政權要求俄羅斯提供持續(xù)的糧食和武器,這聽起來像乞求,實則是俄羅斯必須支付的"安保費",一個混亂動蕩的敘利亞,對俄軍基地是巨大的威脅,只有幫朱拉尼穩(wěn)住陣腳,俄羅斯的士兵才能睡個安穩(wěn)覺。
第三條:引渡阿薩德。這是朱拉尼的政治要價,也是俄羅斯的道義紅線。
公開交出一個尋求庇護的盟友,會讓俄羅斯的國際信譽徹底破產,因此,俄方斷然拒絕。
敘利亞:大國博弈的活體教科書
這種弱者制衡強者的博弈,在歷史上并不少見,最經典的案例就是阿富汗,2021年美國撤軍后,塔利班迅速控制全國,而俄羅斯的反應幾乎如出一轍——立即與新政權建立聯(lián)系,優(yōu)先保障在中亞的戰(zhàn)略利益。
當年美國扶持的加尼政府倒臺后,俄羅斯很快就承認了塔利班政權,道理很簡單:利益永恒,盟友可變,對比一下伊朗的處境,俄羅斯的選擇就更顯明智,作為阿薩德政權的另一大支持者,伊朗在敘利亞的"圣城旅"近年屢遭以色列空襲,影響力大幅萎縮。
朱拉尼政府上臺后,因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武裝與臨時政府軍隊爆發(fā)沖突,兩國關系迅速惡化,這種局面讓俄羅斯在談判中少了一個競爭者,得以獨享與臨時政府對話的主導權。
更讓人玩味的是以色列的態(tài)度,兩周前以色列空襲大馬士革"總統(tǒng)府"后,普京罕見地與內塔尼亞胡通電話,強調"支持敘利亞主權完整"。這種表態(tài)看似維護敘利亞,實則是在向朱拉尼傳遞信號:俄羅斯有能力約束以色列的行動,這正是臨時政府迫切需要的安全保障。
作為回報,朱拉尼政府對俄軍基地的存在表現出極大寬容,畢竟在以色列的威脅下,多一個能制衡局勢的外部力量并非壞事,敘利亞的國防部長卡斯拉說得很直白:"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只要價錢合適,別說俄羅斯的基地,誰的基地都能談。
對朱拉尼而言,什么意識形態(tài)、歷史恩怨,在政權的生存面前都不值一提,他的目標極其明確:把俄羅斯對這兩處基地的戰(zhàn)略渴求,變現成能讓這個國家活下去的糧食、武器和資金。
這個時代,還有永遠的朋友嗎?
俄敘關系的這次轉變,折射出的是國際關系的深層變化,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曾短暫地相信過"歷史的終結",相信過價值觀可以超越地緣政治。
但敘利亞的案例告訴我們,利益算盤最終還是壓過了意識形態(tài)的天平,普京面對的不是"要不要朱拉尼"的問題,他只有兩個選擇:接受朱拉尼或者完全離開敘利亞。
在中東這個擠滿了玩家的棋盤上,美國控制著東北部的油田,土耳其占據著西北部的阿夫林地區(qū),以色列頻繁空襲各處目標,如果俄羅斯固執(zhí)于支持一個已經不存在的政權,結果只有一個:被所有玩家聯(lián)手踢出局。
大馬士革的街頭,市民們對政治變局的感受更為直接,曾經被視為"侵略者"的俄軍,如今因能穩(wěn)定局勢而獲得些許寬容,阿薩德的畫像雖已被移除,但人們談論更多的是面包價格與停電時長,對普通民眾而言,誰在莫斯科談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戰(zhàn)火能否真正平息。
隨著俄敘談判的深入,雙方正就正式建交進行磋商,而阿富汗的先例已擺在眼前——當年美國扶持的加尼政府倒臺后,俄羅斯迅速承認塔利班政權,只為保住莫斯科在中亞的利益。
對普京而言,這或許只是一次尋常的外交決策,但對阿薩德來說,莫斯科的每一次握手,都是流亡歲月里無法驅散的寒意。
結語
敘利亞的變局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真相:國際政治從來不相信眼淚,只認可實力和籌碼。
隨著多極化深入發(fā)展,更多國家將學會用務實態(tài)度處理國際關系,意識形態(tài)的旗幟正在讓位于利益的算盤。
面對這樣的世界,你覺得小國該如何自保?大國又該如何平衡道義與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