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張莉
代送最后100米,小孩跑樓業(yè)務火了。
據媒體報道,近日,深圳街頭出現小孩跑樓代送快遞、外賣的現象。這些孩子多為8至14歲的小學生和初中生,胸前掛著收款二維碼,在高峰期幫外賣、快遞員跑腿,每單賺取1至2元,引發(fā)了網友熱議。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場“多贏”的社會實踐。家長希望通過“代送”讓孩子學會獨立、進而理解勞動價值,這種教育理念值得肯定??爝f員等省去等電梯、找客戶的時間,也很樂于將訂單交給孩子們。
初衷雖好,但其中的安全風險被遠遠低估。盡管家長聲稱孩子對附近很熟悉,但城市環(huán)境的復雜性遠超孩子認知。兒童在車流密集的街頭奔跑送餐,甚至與陌生人對接,已經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范圍。一旦發(fā)生交通事故、迷路或遭遇意外,責任該由誰承擔?
再者,快遞行業(yè)本就存在時間壓力,部分騎手為趕時效,將訂單轉交給未成年人,實際上是把職業(yè)風險轉嫁給了孩子。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guī)定,不得組織未成年人進行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活動,而代送顯然涉及交通、陌生人接觸等多重風險。
家長和快遞員或許認為“只是跑個腿”,但若發(fā)生意外,法律上很難界定責任的歸屬,是家長的監(jiān)護失職?平臺公司的違規(guī)轉包?還是城市管理部門的監(jiān)管疏漏?
社會實踐應匹配兒童能力,而非滿足成人便利。家長鼓勵孩子體驗勞動、理解金錢價值,可以用更加安全的方式。畢竟,鍛煉的意義是成長,而非冒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