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5號地點文化層底部揭露的“熱處理石料”的爐 作者供圖
5號地點出土的裝飾品 作者供圖
2號地點上文化層發(fā)現的灼燒赤鐵礦巖塊 作者供圖
【考古中國】
編者按
新廟莊遺址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泥河灣盆地中部南側深山中,海拔超過1200米,是一處貫穿晚更新世(距今約12萬年至1萬年。編者注)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群。它的發(fā)現對探索華北地區(qū)石葉、細石葉技術的出現,裝飾品的起源與工藝,石料熱處理,以及古人對火的創(chuàng)新性使用等,提供了重要線索;對尼安德特人的擴散、華北古人類演化、早期現代人的出現、舊石器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等問題的研究,也具有突破性的價值。
1986年,這里曾發(fā)掘發(fā)現5000余件石制品及一批動物化石。這些石制品特點鮮明,與華北地區(qū)100多萬年以來長期延續(xù)發(fā)展的小石器技術明顯不同:石器數量多,超過石制品的30%;加工修理精致,有大量精制品,有一定數量的規(guī)整尖狀器和長石片,石器存在大量陡刃修理和多層修疤等。一些日本學者認為其屬于石葉技術,國內一些學者則認為其具有莫斯特技術特點(莫斯特技術是歐洲和西亞舊石器時代中期一套比較特定的石器技術體系,是尼安德特人的典型石器技術)。
新廟莊遺址特點鮮明的石器技術,自一發(fā)現就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但遺址地處深山,人跡罕至,1986年發(fā)掘以后少有人光顧,慢慢淡出大家的視野。
201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河北師范大學等單位在此開展了持續(xù)的考古調查,在遺址附近確認舊石器時代地點近30處。2022至2024年,持續(xù)發(fā)掘了2號-5號地點,并開展了系統(tǒng)的光釋光、碳十四年代檢測和環(huán)境研究,復原了遺址形成的年代、環(huán)境背景以及石器技術演變過程,發(fā)現了距今12萬年至1萬年古人類活動的文化遺存,發(fā)現多個不同階段的石器技術。
跨越十萬年的石器技術發(fā)展史
新廟莊遺址確認距今12萬~9萬年、9.5萬~8.1萬年、7.5萬~6.3萬年、4.5萬~4.2萬年、3.9萬~2.5萬年、1.7萬~1.5萬年六個不同階段的遺存,貫穿整個晚更新世,發(fā)現小石器技術、莫斯特技術風格石器技術、石葉技術、細石葉技術等石器技術,包含華北所有石器技術類型,不同石器技術發(fā)展演變趨勢明顯,揭示了跨越十萬年的華北地區(qū)古人類演化模式。
2號地點距今12萬~9萬年的下文化層,發(fā)現了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鋸齒刃器等石器,為典型的小石器技術傳統(tǒng)。這一石器技術在華北的延續(xù)時間非常長,從最早距今170余萬年的馬圈溝遺址,到距今70萬~20萬年的北京猿人遺址、20萬~16萬年的侯家窯遺址,甚至距今4.5萬年前后的西白馬營遺址等,都屬于這一石器技術傳統(tǒng)。新廟莊遺址最早的石器技術是華北小石器技術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本地人群連續(xù)演化的重要實證。
距今9.5萬~8.1萬年的3號地點和距今7.5萬~6.3萬年的1號地點,發(fā)現石制品數量多,精致修理的石器比例高,特別是有大量石器的刃角超過40°,有多層修疤重疊,表現出莫斯特技術的一些類型與因素。以往,這種技術體系在中國只在內蒙古金斯太遺址和新疆通天洞遺址有發(fā)現,都處于邊陲地帶。新廟莊遺址發(fā)現的這套技術體系為華北首次發(fā)現,意味著尼安德特人群可能到達或影響過中國腹地地區(qū),突破了傳統(tǒng)的認知。
2號地點距今4.5萬~4.2萬年的上文化層,發(fā)現石核、石葉,以及以石葉為毛坯制作的琢背工具等,表現出石葉技術的典型特征,是華北目前最早的石葉技術。石葉被認為是現代人使用的典型工具,最初從歐洲起源,再逐漸向西、向東傳播。過去,學術界認為距今4萬年左右的寧夏水洞溝遺址的石葉、西藏尼阿底遺址距今3萬到4萬年前的石葉,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如今新廟莊遺址的考古成果,在華北腹地發(fā)現了更早的石葉技術,且與水洞溝等遺址從西方傳入的典型石葉不同,意味著石葉技術并非西方單一起源,我國本土也可能有獨立的源頭。
新廟莊遺址石器的“發(fā)展史”還沒有講完,接下來又向著細石葉技術發(fā)展演變。4號地點發(fā)現距今3.9萬~2.5萬年間5個不同階段的文化遺存,在距今2.7萬~2.6萬年間發(fā)現豐富的細石葉石核、細石葉、拇指蓋刮削器、琢背刀、雕刻器等,為典型的細石葉技術,是華北最早階段的細石葉技術。
細石葉技術的起源是一個國際熱點問題。最初,學術界認為細石葉技術體系是從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地區(qū)起源,然后向南傳播到華北、日本、韓國等地。此外,也有學者認為中國華北是細石葉技術的起源地。新廟莊遺址發(fā)現了華北最早階段的細石葉技術體系,距今3.9萬年前甚至已發(fā)現有細石葉萌芽狀態(tài)的石制品,完善了距今4.5萬~4.2萬年的石葉到細石葉發(fā)展演化的長鏈條,揭示了細石葉技術起源發(fā)展的過程,為細石葉技術起源于華北提供了系統(tǒng)的證據。
古人類對火的創(chuàng)新使用
中國境內古人類用火的時間非常早,有證據表明北京周口店遺址在距今45萬年前已開始用火。新廟莊遺址多個時期發(fā)現與用火有關的材料,并發(fā)現有特殊的用火遺跡、遺物,揭示系統(tǒng)的古人用火發(fā)展過程。2號地點下文化層發(fā)掘區(qū)遍布灰燼,發(fā)現豐富的木炭、燒骨等灰燼,表明古人在距今12萬年前后已經能夠大量地用火。2號地點上文化層底部揭露多件石塊圍筑的集中用火現象,體現古人能夠集中控制性地用火,用火能力逐步提升。該文化層還發(fā)現有重度灼燒、龜裂嚴重的赤鐵礦巖塊,表明古人類已經能通過灼燒改變赤鐵礦巖塊的性質,從而形成更易進一步加工制作顏料的原材料,并獲得更鮮艷的顏色,這是用火方式質的飛躍。
古人用火,與餐飲需求密不可分。4號地點發(fā)現豐富的燒石,燒石表面深度灼燒,龜裂嚴重,表明經歷了反復的灼燒過程,是古人類掌握“石煮法”技術的證據,即通過灼燒將礫石加熱,再將熾熱的礫石放進皮子包裹形成的容器,利用礫石攜帶的熱量來加熱液體,反復操作,從而實現“煮”的功能。這改變了以往直接燒烤的方式,進一步豐富了用火方式,體現人類思維能力的顯著提升。
古人用火,還與手工業(yè)生產息息相關。5號地點發(fā)現了石器初級加工場與石料熱處理的“爐”,生動揭示了舊石器時代石料熱處理的特殊工藝,表明古人類對火的利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5號地點距今1.7萬~1.3萬年,整體跨越中國北方舊石器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在這里發(fā)掘發(fā)現多層古人類加工石器的活動面,底部有一處石料熱處理的“爐”,呈最大徑約1米的不規(guī)則橢圓形,內部發(fā)現有灰燼、紅燒土等,周圍散布灼燒熱處理過的石塊、石制品、廢料等?!盃t”的發(fā)現還原了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進行石料熱處理的生動場景?!盃t”的功能是通過加熱來改變巖石的內部結構,減弱石料的硬度和脆性,使之變得均勻、細膩,更易通過擠壓的方式剝取細石葉的原材料。石料熱處理“爐”的發(fā)明,意味著古人開始了促進巖石產生物理、化學變化的實踐,為后來陶器這種火與土的融合實現了技術儲備。
古人類的藝術美學
新廟莊遺址發(fā)現了年代非常早的裝飾品,4號地點距今3.9萬年前后的地層中發(fā)現磨制的石質、鴕鳥蛋皮裝飾品各1件,距今2.9萬年左右的地層發(fā)現磨制鴕鳥蛋皮串珠1件,是華北發(fā)現的制作時代最早的裝飾品之一。5號地點發(fā)現各類裝飾品超過100件,是中國舊石器時代出土裝飾品最豐富的遺址之一。
這些裝飾品類型多樣,表現出復雜的制作技術。類型主要為串珠,也有墜等其他類型。串珠有貝殼、螺殼、鴕鳥蛋皮、骨管等,還發(fā)現了不同形制、不同加工階段的半成品,系統(tǒng)展示出串珠類裝飾品的加工工藝流程。一些裝飾品呈現出非常復雜的工藝,如小骨管做的小串珠,精致程度不輸現代工藝品。
還有一些裝飾品的邊緣有規(guī)律刻劃的線條。2號地點有一件骨片的邊緣,均勻分布著三道刻劃痕;5號地點有3件裝飾品的邊緣保留著有規(guī)律的刻劃線條,一件石器上也發(fā)現成組的線條,看起來很規(guī)整。這些線條是人類有意識做出來的,推測有某種用途,比如刻度或者記數符號,也可能是純粹的裝飾作用,是古人類精神世界的表達。
(作者:王法崗,系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