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共讀
??點擊查看??
今年是《達洛維夫人》出版的一百周年,小說家卡萊布·阿祖馬·納爾遜(Caleb Azumah Nelson)則在前幾個月的查爾頓節(jié)中分享了他對于這本書的感受。在他眼中,伍爾夫眼中的倫敦便是他所熟悉的倫敦。
狂喜的降臨總是出乎意料。最近,我總是醒得很早,黎明在地平線上若隱若現(xiàn)。我想,捕捉日出或許是件美妙的事。在那寂靜的時刻,城市的喧囂、戀人緊握我的手、那些我未能說出口的話語,都會浮現(xiàn)在腦海。而當我再望向天空時,卻發(fā)現(xiàn)太陽早已升起。我懊悔錯過了它;我驚訝于它來得如此之快。就在那一刻,光芒閃耀;剎那間,照亮了我那些不常顯露的部分。在這些時刻,我記起了我們活著的感覺。
我的大部分寫作實踐都致力于彌合情感與表達之間的鴻溝。這鴻溝中的失落感是不可避免的;你無法轉(zhuǎn)譯在房間那頭看到所愛之人時的興奮,或是街頭偶遇一位朋友卻意識到你們已成陌路時身體的震顫。我仍然嘗試著寫作,像伍爾夫那樣,不那么關注知識,而更關注感受。既然語言并不總能抵達彼岸,我便借助音樂和韻律。
伍爾夫在《達洛維夫人》中將此運用得爐火純青。她不僅關心樂器的音符,更關注鋼琴家的雙手懸停在琴鍵上的一刻,或是小號手吹奏前的停頓;甚至在此之前,鋼琴家今天上班走了哪條路;小號手昨晚睡前對妻子說了什么,她又如何回應。再往前追溯:音樂家在十八歲時可能目睹過什么,以至于塑造了他們的人生。薩莉·西頓親吻克拉麗莎·達洛維的那一刻——伍爾夫?qū)⑵涿枋鰹橐环N啟示,一種宗教體驗——如何塑造了她們兩人的生命。貫穿這部小說的核心問題是:我們?nèi)绾纬蔀楝F(xiàn)在的自己?它們或許不是樂符,但這些疑問及其答案都是某種音樂。
伍爾夫的筆觸也如畫師般細膩。她所喚起的意象讓我想起我最喜愛的畫家林奈特·亞多姆-博阿基耶 (Lynette Yiadom-Boakye) 的作品,畫中內(nèi)在的思緒通過畫布上溫柔而篤定的筆觸外化;體現(xiàn)在人物用身體、用他們的人格特質(zhì)充滿畫框的方式;體現(xiàn)在背景與前景主體一樣訴說敘事的方式。
在伍爾夫的作品中,很少有直接的凝視。每個人都移開目光,無法駕馭被看見的感覺,或者在被發(fā)現(xiàn)時瞥向別處。而你能夠理解。被看見是可怕的。所有這些情感和感受、思緒與恐懼,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無處可藏。然而,伍爾夫暗示,如果我們不展現(xiàn)自己,就不可能真正地活著。
說到背景,請允許我在此稍作放縱:首先是城市。具體來說,是倫敦這座城市,它一直是我所熟知的家園,一直為我所熟知和熱愛,我喜歡著它的一切面貌。在《達洛維夫人》中,倫敦不僅僅是背景,更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可以被擁抱、觸摸、穿越、戳刺和探索。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愛。伍爾夫?qū)懙?,我們對倫敦的愛,無論多么愚蠢。然而,我無法抗拒這座城市的魅力,因為它就是我的家。街道訴說的方式;工人們狂熱的步調(diào);大本鐘全知般的轟鳴,隨后是圣瑪格麗特教堂的鐘聲;“馬車、汽車、公共汽車、貨車、搖搖擺擺的人行道上地推營銷員;銅管樂隊”;進入圣詹姆斯公園時,寂靜驟然展開,只點綴著他人的緩慢腳步,或是池塘里游泳的鴨子撲棱翅膀的聲音;而一旦你走出公園,回到街道,交響樂便重新奏響,一種獨特的嗡嗡聲從四面八方升起,從地面涌起。這座城市在嗡鳴。
不過,這嗡鳴并非來自人行道。家,無論是一座城市、一個城鎮(zhèn),還是一個村莊,其真正的核心只能是它的人民。《達洛維夫人》中的倫敦,我所熟悉的倫敦,充滿了父母與孩子、戀人與仇敵、陌生人與熟悉的面孔;充滿了愛與嫉妒、野心與悲傷;充滿了一種無與倫比的美,一種她(以及我)或許能在“人們的眼睛里”目睹的美。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當陌生人和愛人從我們身邊經(jīng)過時,我們或許能看到這種美,它是我們活著的感覺的進一步證據(jù)。
并且,如果你們允許,我想簡短地談談愛。當我提及狂喜或這種活著的感覺時,我指的是處于人類體驗巔峰和谷底的那些時刻。愛涵蓋了所有這些范疇。在小說的開頭部分,伍爾夫觸及了克拉麗莎與薩莉·西頓的關系:“說到底,那難道不是愛嗎?”這讓我思索,愛是一個疑問,還是它讓我們產(chǎn)生疑問?當面對另一個人對自己的吸引力時,它是否會讓我們發(fā)問“那是誰”?它是否讓我們將這種引力重新定義為某種無法抗拒的東西,仿佛欲望是需要抵抗的,仿佛它是弱點而非美德?
沒有答案,只有更多的問題。不過我想指出那狂喜,指出一個人的雙唇與另一個人的相遇:“光芒穿透一切,那啟示,那宗教般的感覺”。這不正是感覺最接近自己、感覺最鮮活的時刻嗎。沒有答案,只有更多的問題。不過我認為,這就是愛的所為。它通過為我們最真實、最深切的渴望騰出空間來擴展我們的生命和表達方式,即使我們只是短暫地瞥見這些需求。它質(zhì)疑我們?nèi)绾纬蔀楝F(xiàn)在的自己以及我們需要什么才能繼續(xù)前行;它在曾經(jīng)的我們與努力想成為的我們之間的空間里找到我們。就在這一切之中,愛舉起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自己,完整的自己。
哀思,我想,既是愛的對立面,又是它的伴侶。是對你本可能擁有的人生的哀思。是對你本可能成為的那個人的哀思。哀思的到來并非作為失去本身,而是其難以言表??死惿軌蛘f出她妹妹西爾維婭身上發(fā)生了什么——被一棵樹砸倒,但她卻難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她能夠理解如果她嫁給了彼得,“這快樂就會整天都屬于我!”,但她卻難以承受這種可能性的情感重量。有些人永遠找不到表達哀思的語言,或者它跌入了情感與表達之間的鴻溝;但我們努力嘗試?!坝肋h不說出心中感受真是萬分遺憾”,但我們努力嘗試。有時,月光如夜色般短暫消失;太陽并不熾熱燃燒,但新的黎明已然破曉;隨著那第一縷曙光,那在云層出現(xiàn)之前的晨光,哀思得以舒緩。再一次,沐浴在陽光下,我們被提醒著,我們正活著。
編譯:阿洛
審校:文穴編輯部
來源:衛(wèi)報
文章內(nèi)容僅供個人閱讀、交流
申請加入,與真正的文學讀者作伴
俱樂部當前價位僅剩 2 個席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