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連毛主席都頭疼:山東諸將竟然不服粟裕指揮,這是為什么?又靠什么化解?
1946年10月15日,毛澤東下了條電報:“戰(zhàn)役指揮交粟裕負責”。
話音剛落,山東野戰(zhàn)軍炸開了鍋:“山東、華中兩個野戰(zhàn)軍,憑什么讓一個‘外來人’來指揮?
咱山東有這么多老將,也能打這仗啊!”要知道,解放戰(zhàn)爭正打得火熱,大家心里都明白,眼下最要緊的不是鬧矛盾,可偏偏有人不舒服。
這么一來,誰來收場?陳毅站了出來。
陳毅跟粟裕的關系,已經不是簡單戰(zhàn)友那么回事,一搭檔就是生死與共,生活中也是互相照應的“異姓兄弟”。
在陳毅心里,粟裕打仗,料事如神;指揮戰(zhàn)役,這個人選非他莫屬。
可怎么讓山東諸將心服口服?那才是真難題。
要說粟裕的真本事,還得從那場蘇中戰(zhàn)役說起。
早在1946年6月19日,毛主席就預料到蔣介石要大打特打,電報里說:“觀察今日形勢,蔣介石準備大打,恐難挽回?!?/p>
可他也提醒:“雙方半年內若大獲全勝,蔣介石會想議和;打平,也可能議和;若我敗走,則絕不議和。”
一句話,道出了這場戰(zhàn)爭何等重要。
6月22日,毛主席把大方向定了:山東和太行主力外線出擊,向南打。
兩天后,又給陳毅、劉伯承發(fā)電報,聯(lián)動華中、太行、山東三路主力,目標直指蚌埠—淮南。
戰(zhàn)術激進,卻有風險。陳毅堅持南線出擊,“寧可先打外線”,可是粟裕卻主張“先打內線”,留在蘇中鞏固。
于是兩人斗了個局部分歧,長話短說,誰也不肯讓步。
粟裕當時在蘇中前線,每天天盯著敵情、地形,判斷更貼實戰(zhàn)。
他馬上給中央軍委和陳毅回電:“我看華中主力此時急西移不妥,脫離蘇中有風險,建議先在內線找敵人漏洞,再進淮南?!?/strong>
并火速趕回淮安,拉上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簽了字,又發(fā)了聯(lián)名電報。
陳毅猶豫了,但還是堅持原來思路,回信說:“既定7月間勢必要打,則王陶縱隊應立即西開,確保7月15日至20日發(fā)起戰(zhàn)斗?!?/strong>
結果怎樣?毛主席審時度勢,給了粟?!懊孀印保骸吧綎|野戰(zhàn)軍仍不宜此時南下,以免陷于被動地位?!?/p>
基本上接納了粟裕意見。果然,蘇中戰(zhàn)役七戰(zhàn)七捷,粟裕把數(shù)倍于己的國民黨兵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
毛主席欣喜:“不如令粟部再在蘇中作戰(zhàn)一時期,再打一二個勝仗,使蘇中蔣軍完全轉入守勢?!?/p>
從最初“先打幾個勝仗試探”到后來的“望蘇中再布置幾次作戰(zhàn)”,毛主席對粟裕的信任,越打越堅。
這一戰(zhàn),連陳毅都折服:他在泗縣一仗沒打贏,才真切體會到粟裕判斷的精準。
他給中央寫電報,主動檢討:“蘇中態(tài)勢粟裕所見甚準,我雖堅持南線,卻陷于被動,對不住粟部指揮。”
毛主席并未因此對陳毅生嫌,反而更信任他,也更加肯定粟裕在實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
轉眼到了10月15日,毛主席直接下達“戰(zhàn)役指揮交粟裕負責”,山東將領自然坐不住了:“外來指導?口頭一句‘服’就行?咱山東不缺人!”
這回連毛主席也不知道該咋辦。
抓不住江蘇人氣,打不贏仗也尷尬。眼下最要緊是穩(wěn)住山東部隊團結。
陳毅絞盡腦汁:我心里明白粟裕好,可能不能讓山東將領自己承認?
恰巧,他看到毛主席起草的《三個月總結》,里邊把7月以來的蘇中戰(zhàn)役戰(zhàn)例、電報往來都整理得明明白白,堪稱粟?!皩崙?zhàn)教科書”。
他心下一亮:不如把這些電報原文印一份,發(fā)給山東諸將,讓他們直接看毛主席怎么夸粟裕,怎么指揮蘇中;以史為鑒,讓他們理解,粟裕能指揮整個戰(zhàn)役有理有據。
得到中央點頭后,陳毅立馬把這些蘇中電報截取重點,裝訂成冊,連夜運往山東軍區(qū)。
電報里有“寧可喪失一些地方,不可勉強作戰(zhàn)”“望蘇中再布置幾次作戰(zhàn)”“蘇中蔣軍一入被動,可延緩其增援”等具體洞見。
山東將領一看,哎呀,這不就是粟裕的‘神來之筆’嗎?毛主席都給了這么多指導,怎么能否定粟裕的能力?
大家嘴一下子就閉上了。
可“紙上談兵”終究是文字,總得用實戰(zhàn)說話。宿北戰(zhàn)役來了。
1946年9月,華中、山東野戰(zhàn)軍先后被國軍占領蘇中、淮南等地,處于半包圍。中央決定華中、山東合編共同作戰(zhàn),粟裕挑大梁擔任華東戰(zhàn)場戰(zhàn)役指揮。
面對國軍四路合圍,他沒有慌:先分析敵人部隊構成和兵力部署,抓住最大漏洞——宿遷至沭陽一線最薄弱,就集中優(yōu)勢兵力予以打擊。
12月12日,他和陳毅在機關駐地碰頭,敲定要點:先殲敵宿遷路的第69師,再一鼓作氣打開局面。
12月15日夜里,我軍主力向第69師猝不及防地發(fā)起突襲,趁機奪取宿北最高點——峰山。次日,國軍在飛機、大炮支援下猛攻山頭,連轟帶炸,也沒撼動我軍半分。
粟裕下令:“一鼓作氣,把第69師分割包圍!”戰(zhàn)到19日,整個第69師被拿下,師長戴之奇自縊。
宿北小勝助燃了全線斗志,成為華東戰(zhàn)場的一個大定心丸。
打贏了宿北,山東諸將才徹底信了:粟裕不是“外來老師”,而是放到哪兒都能打江山的人才。他們從抱怨到折服,不僅是看了電報,更是嘗到了實戰(zhàn)的甜頭。
毛主席在延安《解放日報》上也稱:“宿北戰(zhàn)役是解放區(qū)空前大勝利!”粟裕的指揮藝術被定格為教科書,而陳毅那一招——把毛主席的電報當“現(xiàn)成教材”發(fā)給對方——更成了化解軍中分歧的經典一招。
戰(zhàn)爭不僅靠決心,也靠智慧與信任。有時候,不是打了一仗就服,而是先把最有說服力的“證據”拿出來,再讓戰(zhàn)場檢驗。
粟裕、陳毅與山東諸將的這段插曲,正是中國革命軍隊不斷成長的一個縮影:從磨合到信賴,才能在硝煙里打出勝利的節(jié)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