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韓信是因為對劉邦忠心,才沒有聽從蒯徹的話而自立,史書中記載了韓信對蒯徹說過一段話: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xiāng)利倍義乎!
漢王(劉邦)給我的待遇很優(yōu)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yè)效死,我怎么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
讓人覺得韓信是一個忠心,不圖謀私利,不會背信棄義的人。
評論一個人,不要看他說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
韓信這個齊王是怎么來的?
韓信
在關鍵時刻要挾劉邦分封來的。
《史記 高祖本紀》:漢王欲引而西歸,用留侯、陳平計,乃進兵追項羽,至陽夏南止軍,與齊王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守之。
劉邦聽從張良的計策,撕毀鴻溝協(xié)議,率軍追擊項羽,在陽夏南面,劉邦聯(lián)系韓信、彭越聯(lián)合攻擊項羽,但是韓信和彭越都沒有來,劉邦被項羽打敗,進入營壘,挖深壕溝防守。
韓信派人請劉邦封為代理齊王也就是這一段時間的事,這不是擺明了是落井下石?
在戰(zhàn)事關鍵時刻,韓信做的不是救援劉邦,而是請封代理齊王。
換句話說,韓信認為自己做代理齊王比協(xié)助劉邦打敗項羽更為重要,請問這是不是圖謀私利?
司馬遷借韓信之口說不會圖謀私利,這擺明了是司馬遷想粉飾韓信,話無論說得多么漂亮,都不如看他做了什么來得實際。
從大局觀來看,韓信更為自私自利,打敗項羽重要還是分封諸侯王重要?國事重要還是私事重要?
劉邦
人家彭越還是獨立的諸侯,鬧下情緒劉邦也管不了,吃穿用不靠劉邦,但韓信不同,他是劉邦的直系下屬,吃著劉邦的,穿著劉邦的,用著劉邦的,卻不救劉邦,韓信在齊地整整待了十個月,近一年時間都在觀望之中,這是哪門子的忠心?
《史記 淮陰侯列傳》: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fā)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正當這時,楚軍在滎陽緊緊地圍困著漢王,韓信的使者到了,漢王打開書信一看,勃然大怒,罵道:我在這兒被圍困,日夜盼著你來幫助我,你卻想自立為王!
這是劉邦對韓信請封齊王的第一反應,只是因為大局,劉邦忍了下來,不代表劉邦不怨恨韓信,劉邦是想先打擊項羽,然后再跟韓信秋后算賬。
說韓信忠心完全就是笑話,韓信哪來的忠心?他原來是跟項羽的,項羽不重視他就逃到劉邦這里來了,劉邦起初也不準備重用,韓信就準備逃走,另謀高就了,要不是蕭何追了回來,哪有后來的韓信。
韓信這不是忠心,這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給的待遇好就去哪里,就跟現(xiàn)在找工作一樣,哪家工資高、待遇好就去哪里,這種行為沒有錯,但你不說他忠心。
韓信并不忠心
韓信為了自己的仕途,把好朋友鐘離昧給逼死了,這是哪門子的忠心?
不管是對朋友,還是對上級,韓信是沒有忠心可言的,他就是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的人。
那韓信為什么不聽從蒯通的話自立為王呢?
因為沒有成功的把握。
韓信這個人很聰明,在軍事上如此,在政治上也并不傻,他請封齊王的時候,就知道利用劉邦受困的機會,時機選擇得相當高明,你要說韓信不是故意的,沒有人相信。
他為了達到目的,很善于利用各種時機,但是自立為王等同于造反,韓信根本沒有成功的機會。
韓信是劉邦的直屬部將,他不是獨立的諸侯,韓信軍隊所有的后勤供應、組織架構、人員安排都是劉邦來搭建的。
舉個例子,曹參和灌嬰兩人,有時候跟隨韓信一起作戰(zhàn),有時候跟隨劉邦一起作戰(zhàn),有時候獨自率軍作戰(zhàn),這個調度就是劉邦安排的,韓信根本無權參與。
楚漢戰(zhàn)爭剛開始時,曹參不屬于韓信,韓信攻魏時,曹參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與韓信率軍向東在東張攻打魏將軍孫遫的軍隊,大敗孫遫的軍隊,隨后活捉魏將王襄和魏王豹,奪取平陽。
曹參并不是一直歸屬韓信指揮
韓信攻代時,曹參一同隨行,此時開始歸屬韓信,韓信攻趙時,曹參把趙國別將戚將軍圍困在鄔縣城中,后斬殺了他。
攻趙之后,曹參又率軍回到敖倉劉邦的營地,在韓信攻齊之戰(zhàn)時,曹參歸屬韓信但獨自率軍攻戰(zhàn),奪取齊國之后,曹參又平定了齊國的其它城池,基本上是獨立作戰(zhàn)了,不歸屬韓信了,曹參沒有參與垓下之戰(zhàn)。
至于灌嬰,只有在韓信攻齊之戰(zhàn)時參與了,他是否歸屬韓信,史書沒有記載,但從灌嬰的軌跡來說,是不屬于韓信的,大多數(shù)時候跟隨劉邦作戰(zhàn),只是攻齊,劉邦派他參戰(zhàn),臨時歸韓信指揮是可能的,但是在架構并不歸屬韓信。
像這樣的情況很多,劉邦對于韓信手下將領是雙重領導的,韓信的軍隊都是劉邦給的,將領也是劉邦派出的,韓信只有軍隊的指揮權而沒有所有權。
劉邦能夠只身入韓信軍營奪取韓信的兵符,然后還能拿著兵符調兵遣將,完全不需要韓信出場,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這說明劉邦對韓信的軍隊有直接控制權。
韓信手下諸多將領都是跟隨劉邦從芒碭山一起出來打天下的,基本上是劉邦的心腹,這些人只是臨時歸屬韓信指揮,他們只對劉邦忠心。
韓信的軍隊都是劉邦指派的
這還是只是軍隊的控制權,除此之外,還有地方上的治理權,韓信是完全無權參與的,韓信每打下一座城池,就由劉邦團隊安排人員建立基層政權組織,收取賦稅,調度人員。
戰(zhàn)爭時期,打仗和基層管理是兩套班子,軍隊最多分一點人出來守城,打仗這部分由韓信指揮,人員由劉邦調度,基層管理這一塊完全由劉邦安排,韓信只管打仗。
就連韓信的后勤補給,武器裝備都是由蕭何在后方提供的,韓信打下來的地區(qū)經(jīng)劉邦的基層管理成熟之后,也成為劉邦的后方,這批人只認劉邦不認韓信的。
韓信只有被封為諸侯王才有地方的治理權,才能成立獨立的諸侯,否則永遠是劉邦手下的將領,別說自立,手下軍隊能聽韓信的話一起來造反都是奇跡。
這也是韓信想被封為代理齊王的原因,說明韓信是有野心的,或者有理想的,韓信打下齊國之后,包括他在等待劉邦封王的這一段時間,他在齊國整整待了十個月的時間,你說韓信在干嘛?
最大的可能就是韓信在培養(yǎng)自己的勢力,建立自己的基層政權,但這需要時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但劉邦顯然更聰明,垓下之戰(zhàn)一結束,首先奪了韓信兵權,然后把韓信由齊王遷為楚王。
劉邦能不知道韓信那點小九九?韓信在齊國做了很多努力,結果劉邦讓韓信遷移到楚國,韓信培養(yǎng)的基層勢力和班底不可能原封不動地帶到楚國,只能半途而廢。
韓信不是不想反,是沒有成功的機會
蒯徹這樣的謀士就是動動嘴巴,根本不會考慮這樣繁瑣的政治事務,失敗了大不了再重新投靠人,反正又不損失什么,韓信不同,他是齊王,他當然要考慮,成功還好,不成功就是身死族滅。
韓信對蒯徹的建議并不是直接拒絕,而是考慮考慮。蒯徹第一次勸時,韓信說:
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先生暫且說到這兒吧!讓我考慮考慮。
蒯徹第二次勸韓信自立時,韓信的反應是:
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
韓信猶豫不決,不忍心背叛漢王,又自認為功勛卓著,漢王終究不會奪去自己的齊國,于是謝絕了蒯通。
韓信不是直接拒絕蒯徹,他是在猶豫,猶豫就說明韓信有自立之心,只是信心不足,你以為韓信沒考慮過自立嗎?
他是反反復復地考慮過的,認為沒有成功的把握,才不敢自立,為什么不能成功?原因就是沒有自己的班底,沒有自己的基層政權,打仗時就沒有后勤。
韓信手下除了蒯徹之外,你還能叫出一個人的名字嗎?造反不是一個人能完成,要有親信,要有團隊,韓信這樣靠出賣朋友求榮的人,是沒有人任何跟隨他的,這也是韓信不敢反的原因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