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大氣受熱過程”是核心考點(diǎn)之一,主要涉及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之間的能量傳遞關(guān)系。理解這個(gè)過程對于解釋天氣現(xiàn)象、氣候成因以及人類活動(dòng)的影響至關(guān)重要。
一、大氣受熱過程的三個(gè)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
可概括為:太陽暖大地 → 大地暖大氣 → 大氣還大地
1. 太陽輻射是根本能量來源
特點(diǎn):太陽輻射屬于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見光波段)。
過程:
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層時(shí),部分被大氣吸收(主要被臭氧、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少量紫外和紅外線)、反射(云層和較大塵埃)和散射(空氣分子和微小塵埃)。
大部分太陽輻射(約50%)穿透大氣到達(dá)地面,被地面吸收增溫。
2. 地面輻射是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
特點(diǎn):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后增溫,向外釋放長波輻射(紅外線)。
過程:
地面輻射絕大部分被大氣中的 二氧化碳(CO?)和水汽(H?O)吸收(約75%-95%)。
大氣通過吸收地面輻射而增溫,因此地面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特點(diǎn):大氣增溫后也向外釋放長波輻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稱為大氣逆輻射。
過程:
大氣逆輻射將部分熱量返還給地面,補(bǔ)償?shù)孛孑椛鋼p失的熱量。
保溫作用:像“被子”一樣減少地面熱量散失(溫室效應(yīng)原理)。
? 核心結(jié)論: 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的直接熱源(而非太陽直接加熱大氣)。三、大氣受熱過程的應(yīng)用分析

高考常結(jié)合實(shí)例考查原理應(yīng)用:
1. 解釋晝夜溫差
晴天晝夜溫差大:
白天:大氣削弱作用弱 → 地面獲熱多 → 升溫快。
夜晚:云少 → 大氣逆輻射弱 → 保溫作用差 → 地面降溫快。
陰天晝夜溫差小:
白天:云層反射強(qiáng) → 地面獲熱少。
夜晚:云層增強(qiáng)大氣逆輻射 → 保溫作用強(qiáng)。
典型例題:
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的原因?
→ 海拔高,空氣稀??;白天大氣削弱作用弱,太陽輻射強(qiáng);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散熱快。
2. 分析溫室效應(yīng)
原理:大氣中 CO?、CH? 等溫室氣體增多 → 吸收地面輻射能力增強(qiáng) → 大氣逆輻射增強(qiáng) → 地面保溫作用增強(qiáng) → 全球變暖。
燃燒秸稈釋放煙霧 → 增加 CO? 和塵埃 → 增強(qiáng)大氣逆輻射 → 減少地面熱量散失。
(2)果園鋪鵝卵石
增加晝夜溫差(白天吸熱快,夜晚散熱快),利于糖分積累。
“太陽暖大地” ≠ “太陽暖大氣”
太陽輻射主要加熱地面,而非直接加熱大氣。
輻射類型混淆
太陽輻射:短波輻射(能量高)。
地面/大氣輻射:長波輻射(能量低)。
削弱作用的本質(zhì)
- 大氣削弱作用指太陽輻射穿越大氣層時(shí),因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導(dǎo)致地表總輻射顯著減少的現(xiàn)象,又稱大氣衰減作用,其削弱效應(yīng)在短波輻射中尤為明顯。
- 大氣削弱作用指太陽輻射穿越大氣層時(shí),因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導(dǎo)致地表總輻射顯著減少的現(xiàn)象,又稱大氣衰減作用,其削弱效應(yīng)在短波輻射中尤為明顯。
保溫作用的本質(zhì)
保溫靠 大氣逆輻射,而非大氣直接儲存熱量。
問題:分析某地晝夜溫差大的原因。
答題思路:
白天:天氣晴朗/空氣稀薄 → 大氣削弱作用弱 → 地面獲得太陽輻射多 → 氣溫高。
夜晚:大氣逆輻射弱 → 地面熱量散失快 → 氣溫低。
綜合:晝夜溫差大。
總結(jié):掌握大氣受熱過程的關(guān)鍵是理解 “地面是大氣直接熱源” 和 “大氣逆輻射的保溫作用”。結(jié)合示意圖記憶能量傳遞鏈條,并熟練應(yīng)用于分析溫差、溫室效應(yīng)等實(shí)際問題,高考中便能游刃有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