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劉曉慶在《她和她的故事》紀(jì)錄片中的一段發(fā)言,瞬間對“生不生孩子”這個問題醍醐灌頂。
當(dāng)主持人問到:“您生過孩子嗎?”的時候,劉曉慶笑著回答:“沒有。首先是沒有時間生;”
“再一個起到關(guān)鍵作用的是我在巴黎發(fā)生的一件事,我和一個巴黎時報的總編一塊,那個時候很想要一個小孩自己帶;”
“那個總編就說,中國都已經(jīng)這么多人了,還要生小孩嗎?我說當(dāng)然要,要生一個自己的小孩;”
“他就問:什么叫自己的?我說,自己的意思就是生命可以延續(xù);”
“他就說,媽媽在病床上的時候,你可以代替嗎?我們都是獨立的,各自是各自的生命。”
“這件事對我的影響非常大,于是從那天起,我就決定不要孩子了。”
父母與孩子是相互獨立、各自存在的。這樣一件無可否認的事實在很多家庭之中都被模糊化,因為我們生孩子,大概率是為了“自己”。
讓自己晚年有靠、讓自己獲得情緒上的滿足、讓自己后繼有人、讓自己的人生更完整、讓自己的家庭更幸?!?/p>
而我們不生孩子,同樣是為了“自己”。
讓自己更有精力做事業(yè)、讓自己留出空閑時間吃喝玩樂、讓自己少背負一些責(zé)任、讓自己把錢花在合適的地方、讓自己更加自由……
所以,其實每一個人的方向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讓自己更加幸福。
清華大學(xué)教授汪中求曾說:“現(xiàn)在不生育思維上是正確的,努力的目的是為了生活更加幸福?!?/p>
如果你認為生一個孩子可以讓你更加幸福,那么生孩子就是你人生中最好的選擇;
如果你認為孤身一人可以更加幸福,那么自由自在的生活就是你人生中最好的選擇。
對生活的主動掌控
在現(xiàn)代社會,有99%的人都生活得非常被動。
我一直告訴我一個做程序員的朋友,熬夜非常傷身體,勸他早一點睡覺,不要因為年紀(jì)輕輕就覺得一切都無所謂。
昨晚他發(fā)來消息:“加班到八點半,回家吃完飯九點半。想打兩把游戲,一不小心又熬到凌晨兩點?!笨赐曛挥鄧@息。
我們被動地迎合社會期望、被動地成為自己不想成為的人、被動地做著一個討厭的工作、被動地在所謂“合適的時間點”去做合適的事。
很多人因此完全失去了對生活的掌控感,只能用熬夜和暴飲暴食來填補內(nèi)心的空白。
存在主義心理學(xué)強調(diào)個體的自由選擇和對于生活的主動掌控,人沒有預(yù)先設(shè)定的本質(zhì)和性格,而是通過選擇和行動來造就自我。
或許正是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辦法找到自己真正的意義和價值,所以才選擇不育,不僅僅是為了減少負擔(dān),更是以此來定義自己的意義和價值。
如果一個人認為,不生育能夠存在讓其更加自由地探索人生的可能性,那么這種選擇就是正確的、能夠為個體提供滿足感和掌控感的。
生育意愿受到什么因素影響?
有一種說法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之所以不結(jié)婚生子,不是因為他們自私不負責(zé)任,恰恰是因為他們有著比父母輩更強的責(zé)任心。
當(dāng)代年輕人對于子女的成長責(zé)任有著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重視物質(zhì)保障,更重視教育投入和精神培養(yǎng)。
與老一輩“嫌孩子煩就捆樹上”、“養(yǎng)孩子就是多添雙筷子”、“孩子活著餓不死就行”等等觀念形成了鮮明對比;
現(xiàn)代教育明顯需要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投入。
如果自身生活尚不穩(wěn)定,生育可能加重負擔(dān)、加劇焦慮,而不會給人帶來幸福。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成熟的社會意識、理性不盲目的生育觀,而不是跟隨社會期望,“生”就一個字,頭腦一熱就孕育出一個新生命。
心理學(xué)中有一個“計劃行為理論”,主要關(guān)注的是個體行為意向的形成過程;
因為人的決策和行為并非完全由主觀控制,所以這一理論模型能更好地解釋行為決策全過程。
該理論認為,行為決策主要受到以下幾個因素影響:
1.態(tài)度:即個體對于某個行為或事物的積極或者消極評價,以及對于行為結(jié)果的積極或者消極預(yù)期。
2.主觀規(guī)范:即個體感受到的來自于外部環(huán)境或者社會期望,也就是重要的他人或群體對該行為決策的態(tài)度。
3.感知行為控制:個體對于執(zhí)行該行為決策的難易程度的感知,包括對自身能力、外部矛盾、資源供給等等的評估。
我們追求的不是“婚姻”和“生育”的符號,而是要面對活生生的、可以被你影響和改變的人,去追求未來的幸福和快樂。
所以,理性的生育觀念和丁克觀念格外重要,未來的每一步我們都需要做好鋪墊和完全的準(zhǔn)備。
心理幸福感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不同角度獲取大大小小的幸福感,追求的東西不同,幸福感的來源就不同。
有的人喜歡刺激的極限運動,從挑戰(zhàn)自己中獲取幸福感;有的人喜歡四處旅游,將打卡了多少景點、多少美食當(dāng)做幸福感;
有的人喜歡歲月靜好,從獨處和提升自己中獲取幸福感;有的人喜歡熱鬧交友,從和朋友的聚會以及從朋友那里獲得的情緒價值當(dāng)做幸福感。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這些幸福感,不分高低貴賤,不論數(shù)量多少,唯一的區(qū)別只是每個人感知到的角度不一樣。
不過最為重要的是,當(dāng)一個人認為自己的生活有明確的目標(biāo)和意義時,ta更有可能會感到幸福。
這里強調(diào)的是“自由”和“意義感”,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問題:“你為什么而活?”
答案或許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但我相信,最好的答案其實是:“我為自己而活?!?/p>
我的幸福就是幸福該有的樣子,我的人生就是人生該有的樣子,當(dāng)我認為一個決定對我有意義,那這個決定就是有意義的決定。
我們生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任何一種行為都不再是簡單的是非對錯判斷題,而是基于做決定的人有著什么樣的觀念、什么樣的需求。
無論是生育還是不生育其實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在自己的選擇中,找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The End - 作者-專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