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美國國會大廈立柱(視覺中國)
美國《紐約時報》8月4日文章,原題:特朗普鍍金時代喧鬧室意味著什么? 當白宮宣布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決定在白宮東翼位置新建一座面積達9萬平方英尺(約8361平方米)、造價2億美元的宴會廳時,這位向來被認為深諳自我偏好的總統(tǒng),再次將建筑風格的爭議推向公眾視野。
建筑風格的政治符號
新增宴會廳的項目由傳統(tǒng)派建筑師設計,采用鍍金時代新古典主義風格,配有拱形窗戶、吊燈和科林斯式立柱等。這座新增的宴會廳看起來更接近海湖莊園的風格,或許還有威拉德洲際酒店的影子。白宮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其主題和建筑傳承將與現(xiàn)有建筑幾乎一致?!钡S多建筑保護主義者已對這項新增宴會廳計劃的可行性,以及該計劃是否會尊重白宮的歷史性質表達了擔憂。
從美化橢圓形辦公室到鋪設玫瑰園的地面,再到此次的宴會廳計劃,特朗普對白宮的改造與他2020年簽署的“讓聯(lián)邦建筑再次美麗”的行政令一脈相承,該行政令試圖終結政府建筑中的現(xiàn)代主義風格,也折射出一場關于建筑風格與國家認同的深層博弈。
參與起草特朗普2020年“讓聯(lián)邦建筑再次美麗”行政令的“國家公民藝術協(xié)會”認為,非傳統(tǒng)建筑“造就了一種退化且缺乏人性的建筑環(huán)境”,傳統(tǒng)建筑則為人所熟知,因此也更能帶來安慰。特朗普計劃建造的宴會廳便彰顯了自身及其所代表的價值觀。
建筑風格與意義的流動
在許多右翼人士看來,回歸西方傳統(tǒng)建筑風格、摒棄“粗野主義”和其他與他們所反對的政治制度聯(lián)系在一起的現(xiàn)代風格,是讓人們回歸更傳統(tǒng)價值觀的一種方式。特朗普試圖重塑美國建筑的意義,并確立某種全國性的認同感。但現(xiàn)代主義建筑因其僵硬的美感、意義的缺失以及與人性的脫節(jié),很難說它能夠勝任這項任務。以芝加哥的奧巴馬總統(tǒng)中心這個建筑為例,讓人根本不清楚它想表達什么,更不用說它意味著什么了。
若回溯歷史便會發(fā)現(xiàn),建筑風格與意義的關聯(lián)從來不是固定不變的。如今備受喜愛的“粗野主義”建筑——耶魯大學建筑學院,在1969年曾被縱火焚燒,彼時它代表的不是美學成就,而是被當作了某種象征。
在傳統(tǒng)與當代間尋找共識
然而,對國家建筑的探索,從來不該是對某個歷史時期的簡單懷舊。19世紀的歐美建筑界曾陷入“風格堆砌”的誤區(qū),將一些建筑形式無目的地重復使用,導致建筑與地域文化、社會意義脫節(jié)。直到20世紀初帝國瓦解、獨立國家興起,“國家建筑”的探索才轉向更深刻的命題:如何讓建筑既扎根傳統(tǒng),又回應時代需求。
加泰羅尼亞建筑師路易斯·多梅內克·蒙塔內爾的思考頗具啟示:“只有那些在信念中搖擺、對未來缺乏信心的社會,才無法用不朽紀念碑書寫歷史?!闭嬲膰医ㄖ?,它不必是新古典主義或現(xiàn)代主義,而是能捕捉民族意識的混合體:既延續(xù)古典主義對意義與敘事的追求,又以當代材料與技術回應當下社會的需求。美國國會大廈立柱上刻有玉米、煙草等美國經(jīng)濟作物的圖案,而特朗普計劃中的宴會廳的設計靈感似乎源于高端酒店,這也承載著某種意義。
美學終究是價值觀的外在投射。美學和象征并不能決定政策,美學可以暗示意義與身份,但無法替代價值觀本身。在通過行政令確立“國家美學”標準之前,更重要的是凝聚一套共識性的國家價值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著手通過藝術和建筑來表達它。(作者馬特·肖,林煜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