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編輯^W.n
繽紛多彩的天氣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早上出門前看了眼天氣預報,特意帶了傘卻整天艷陽高照;或是輕信了"晴天"的預報結果被突如其來的大雨淋成落湯雞。
朋友圈里常有人調侃:"最不靠譜的就是天氣預報",但事實真的如此簡單嗎?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這幾張圖片,大家應該都很熟悉。
比如下雨、下雪,冬天的大霧,還有夏天的雷電,這些都是常見的天氣,但這些常見的天氣中還蘊藏著進一步的細化。
氣象局這行當,外人看著風光,其實壓力山大。一出錯就被全網(wǎng)圍觀,說缺科學人才,未免太小看這幫人了。真正的難題,是自然界本身就不聽話。
開卷題,卻藏著“絕命雷”
“看這架勢,今天肯定有雨?!迸赃厔側肼毑痪玫哪贻p人小李輕松地說道,“冷暖空氣交匯的鋒面這么清晰,從西邊穩(wěn)穩(wěn)推過來,路徑、速度都算得出來。這是道開卷題啊。”
王工點了點頭,卻沒小李那么樂觀。他指著大屏幕另一角,那是華南地區(qū)上空一片看似平靜的區(qū)域?!颁h面雨是好報,就像走路,你知道他一步邁多遠,多長時間到。今天真正的麻煩是這個,‘暖區(qū)降水’?!?/p>
這就是預報員行內常說的“絕命題”。不像鋒面雨有清晰的戰(zhàn)線和推進規(guī)律,暖區(qū)降水更像是一鍋水在爐子上燒。你知道水溫在持續(xù)升高,底下聚集了大量濕熱的空氣,也知道它遲早會沸騰,但你永遠無法精確預測,是哪一個點會先冒出第一個氣泡,這個氣泡會持續(xù)多久,又會在多大范圍內翻騰。
夏季的雷陣雨、突發(fā)的短時強降雨,大多是這種“平地起高樓”式的產物。它們神出鬼沒,可能在城市東邊倒下瓢潑大雨,而西邊依舊艷陽高照。這難怪有人會覺得,夏天的天氣預報尤其“不準”。預報員知道風暴正在醞釀,但它究竟在哪一刻、哪一個街道“引爆”,目前的科技還給不了一個確切的答案。
氣象臺的“暴雨”,你的“桑拿天”
中午時分,經(jīng)過反復會商,預報中心發(fā)布了暴雨黃色預警。王工心里清楚,這個“暴雨”二字,又會在市民中引發(fā)一輪新的“誤解”。
氣象學上的“暴雨”,是一個冷靜而客觀的累積值。標準很簡單:拿一個標準的容器放在開闊地,24小時內,如果接到的雨水深度達到50毫米,這就是暴雨。50毫米是什么概念?相當于在一平方米的地面上,倒了整整兩大桶多5升裝的礦泉水。這個水量足以造成內澇,確實需要警惕。
但公眾的感受是另一回事。一場綿綿密密的細雨,下了一整天,體感上可能只是“有點煩人”,但累積雨量可能早已悄悄“達標”。而另一場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的急雨,半小時內讓街道變成小河,體感上絕對是“暴雨”,但如果雨很快停了,24小時累積下來可能還夠不上“暴雨”的門檻。預報員發(fā)布的是科學標準,而我們感受到的是體感落差。
同樣的落差也體現(xiàn)在溫度上。預報的35攝氏度,是在通風、避光、離地1.5米的百葉箱里測出的純粹氣溫。而你走在大街上,感受的是一個“復合溫度”。烈日當頭的輻射熱、地面蒸騰的水汽、不斷加碼的濕度,都會給體感溫度“添油加醋”。特別是濕度,這個“隱形加熱器”,當空氣濕度超過70%,每增加10%的濕度,體感溫度可能就會飆升好幾度。
所以預報35℃,體感超過40℃,感覺自己像蒸籠里的包子,這一點也不奇怪。預報員知道這些,但他們不能預報“體感”。體感因人而異,高矮胖瘦、男女老少,對同一環(huán)境的感受千差萬別。他們只能提供最客觀的“原材料”,至于這道“菜”最后在你口中是什么味道,還需要你自己結合當下的風、濕度和陽光來“品嘗”。
“蝴蝶”振翅,數(shù)據(jù)玩起了“傳聲筒”
到了下午,雨如期而至,但分布極不均勻。城南的用戶在社交媒體上抱怨“預警半天就下了幾滴”,而城北的用戶則在發(fā)“看?!钡囊曨l。王工的電話被打爆了,有詢問的,也有質問的。
他無奈地嘆了口氣。這就是“蝴蝶效應”最現(xiàn)實的寫照。大氣運動是一個極其敏感的系統(tǒng),今天早晨在千里之外一個微不足道的初始數(shù)據(jù)偏差——也許是某個海洋浮標晚了幾分鐘傳回數(shù)據(jù),也許是某片高空云層的溫度被衛(wèi)星反演時出現(xiàn)零點幾度的誤差——經(jīng)過超級計算機里成千上萬個復雜方程的反復迭代放大,到了下午,就可能導致預報中的降雨核心區(qū)偏離幾十甚至上百公里。
這個過程,很像一個“傳聲筒”游戲。第一個人說的是“下周四打球”,傳到最后一個人耳朵里,可能就變成了“下周就死囚”。中間的每一次傳遞,都可能帶入一點點微小的誤差,最終結果與初衷謬以千里。天氣預報的計算過程,就是一場和這種誤差積累賽跑的游戲。
方程解不出來時,計算機會取一個近似值繼續(xù)往下跑,誤差就這么一點點地埋下了種子。更何況,我們觀察地球的“眼睛”也并非無所不能。廣袤的撒哈拉沙漠、高聳入云的青藏高原、一望無際的太平洋,這些地方的觀測站點鳳毛麟角,大量數(shù)據(jù)依賴衛(wèi)星推算,先天就存在不確定性。我們讓計算機去解一道本身條件就不完備的題,又怎能苛求它給出一個百分之百準確的答案呢?
被記住的“不準”,被遺忘的“日常”
晚上,王工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習慣性地刷了刷手機。果不其然,關于今天天氣預報的吐槽又成了熱門話題。他看到那些“又不準”的評論,心里五味雜陳。
他想起一個心理學現(xiàn)象,叫“負面偏好”。人們對壞事的記憶,總是比對好事的記憶深刻得多。一年365天,可能有300多天,天氣預報都準確地指導了我們的穿衣、出行。
晴天、小雨,如約而至,我們覺得理所應當??芍灰幸淮晤A報了大雨卻沒下,或者沒報雨卻被淋成了落湯雞,這次“失誤”就會被牢牢記住,并成為酒桌上的談資。
事實上,根據(jù)官方數(shù)據(jù),我國24小時晴雨預報的準確率早已穩(wěn)定在87%以上。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就,意味著十次預報里有將近九次是可靠的。但公眾的印象,似乎永遠停留在那“失靈”的一兩次上。
無聲的較量,明天仍將繼續(xù)
王工關掉手機,望向窗外。雨已經(jīng)停了,空氣清新。他知道,明天又將是新的一天,他和同事們又將坐到那面巨大的屏幕墻前,開始新一輪與混沌和概率的博弈。
這份工作,注定無法完美,注定要在理解與誤解之間前行。每一次成功的預測,都是在這場看不見的較量中,為人類贏得的一小步勝利。
參考信源:
暴雨預報八成不準?氣象科學家:別罵了別罵了,都是有原因的——我是科學人2025-08-05澎湃新聞
-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3010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