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爺爺》(2015)劇照。
假如讓蹣跚學步的孩子更多地去觀察真正的飛鳥,而不是在平板電腦上玩《憤怒的小鳥》;假如讓幼兒園的“小花朵”成為蒔花弄草的“小花匠”;假如讓學校增加更多的課間休息,而不是標準化考試;假如讓頑劣調皮的孩子有更多在戶外釋放精力的機會……
原文作者 | 琳達·??松湼窨?/p>
《北歐媽媽的自然養(yǎng)育法》
作者:琳達·??松湼窨?/p>
譯者:王索婭 王新宇
版本:湛廬文化丨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5年6月
在瑞典,自然并不是
一個抽象的概念
我出生于瑞典,在一個與阿拉斯加灣的緯度大致相同的小鎮(zhèn)長大。小時候,我和朋友們的大部分空閑時間都在戶外玩耍:挖泥巴、爬樹、收集蛞蝓、看寵物兔賽跑、騎著自行車在家附近竄來竄去,還總是磕磕碰碰,腿上常常青一塊紫一塊。到了冬天,我們就去滑雪、滑冰,從種著一排排樹木的陡峭山坡上坐著雪橇滑下,吃山上的雪,建造一些隨時會垮掉的雪堡,偶爾還會在毫無戒心的同伴臉上拍雪取樂,這種行為通常被我們稱為“拍雪騾”(mula)。
上幼兒園時,我們每天都要在戶外玩好幾小時,風雨無阻。在小學階段,除非遭遇雷電,戶外活動存在生命危險,否則我們根本不會在室內休息。我們知道抱怨戶外活動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根據(jù)天氣穿衣服,并學會忍耐風霜雨雪。我們走在校園旁的小樹林的路上,就會忘記惡劣的天氣,因為我們很快就沉浸在了樹枝變成木馬,森林變成城堡的假想游戲里。
雖然關于大自然對兒童以及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積極影響的研究在當時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大人們仍然本能地知道在樹林里散步的好處。如果有人問他們?yōu)槭裁醋尯⒆觽兠刻於荚谕饷嫱妫鸢杆坪跻荒苛巳唬骸耙驗樾迈r空氣對身體好?!?/p>
《海蒂和爺爺》(2015)劇照。
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以自然為中心的文化,集中體現(xiàn)在friluftsliv(意為“戶外生活”)這個挪威語單詞中。它指的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戶外活動。這種生活方式如今已被視為培養(yǎng)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并具備環(huán)保意識的孩子的關鍵。隨著關于戶外生活有益健康的研究逐漸興起,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越來越多的學校包括幼兒園將戶外活動視為重要環(huán)節(jié)。在瑞典,課間休息時間(大部分都在戶外活動)大致已經(jīng)占到上學時間的20%。許多學校還計劃將更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轉移到戶外進行?!吧謱W?!保春⒆觽兇蟛糠謺r間都在戶外度過的幼兒園,在熱愛大自然的父母中也越來越受歡迎。
在瑞典,自然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不只是世界地球日那天的口號,也不只是教科書中關于蜜蜂和蝴蝶的描述。自然是瑞典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大自然的日?;邮乖S多孩子,包括我們這些成年人,成為積極提倡環(huán)保的人。因此,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在可再生能源、回收利用和可持續(xù)性生活等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我搬到美國并開始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之前,讓孩子每天都去戶外玩耍對我來說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以至于我認為這是一種普遍的育兒方式。但等我的孩子長大一點以后,我發(fā)現(xiàn)許多戶外運動場所,無論冬夏都是空空蕩蕩的。我開始意識到讓孩子們在戶外玩耍并不是美國的育兒常態(tài),至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了。雖然大多數(shù)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了解非結構化戶外游戲的好處,但根據(jù)相關研究,這一代的孩子在戶外玩耍的時間明顯少于他們的父母。盡管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父母鼓勵兒童“盡可能多地在戶外玩?!保且豁椇w美國400萬兒童的研究表明,大約有一半的學齡前兒童并沒有每日戶外游戲時間。對于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電子娛樂現(xiàn)在平均每周占用他們近53小時的時間。根據(jù)美國大自然保護協(xié)會的數(shù)據(jù),只有10%的美國青少年每天都去戶外活動。
與此同時,許多學校正在削減課間休息時間,以便在幾乎已經(jīng)沒有任何空閑時間的一天當中再塞進一點課程,哪怕是剛入學的學生也一樣要面對這樣的遭遇。政府因為害怕訴訟,干脆禁止在城市里滑雪橇。家長們一方面恐懼車禍、綁架和大自然本身,另一方面又瘋狂地熱衷于給孩子報課外培訓班,把越來越多的孩子圈在室內,導致孩子越來越依賴電子設備等娛樂方式。曾經(jīng)遍地都是孩子的街道和公園現(xiàn)在空無一人。伴隨上述趨勢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肥胖癥、糖尿病、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和其他行為問題。如今在美國兒童群體中,使用抗抑郁藥物的比例是歐洲同齡人的3倍。
假如讓蹣跚學步的孩子更多地去觀察真正的飛鳥,而不是在平板電腦上玩《憤怒的小鳥》;假如讓幼兒園的“小花朵”成為蒔花弄草的“小花匠”;假如讓學校增加更多的課間休息,而不是標準化考試;假如讓頑劣調皮的孩子有更多在戶外釋放精力的機會……上述情況會不會大有改觀呢?
站在美國中西部鄉(xiāng)村小鎮(zhèn)的這處空蕩蕩的公園里,我思前想后,是時候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從我離開北歐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12年了,我在那里的少年時代,距今已有25年。所以跟我小時候相比,家鄉(xiāng)的文化肯定已經(jīng)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那里的人們在如今這個科技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是否還知道該如何養(yǎng)育身心健康、熱愛自然的孩子呢?如果是的話,他們是如何做的呢?
北歐人真的掌握了某種偉大的育兒秘訣嗎?
人們相信戶外活動
對孩子有好處
在我出生和長大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想要不出門是很好找借口的。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在地理上主要是指瑞典、丹麥和挪威,但就地區(qū)文化而言,還包括我們的東部鄰國芬蘭。這一地區(qū)有許多地方屬于北極圈之內,因靠近北極,部分屬于亞寒帶氣候,大雪在冬天很常見,尤其是半島北部,不過也不一定每年都有“白色圣誕節(jié)”。雖然在墨西哥灣暖流的幫助下天氣會有所回暖,尤其是半島西部海岸,比同緯度其他地方溫度要高。但凡是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度過冬天的人都知道,在這里生活需要堅強的心志。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的冬季溫差極大,有時,人們前一刻還在說“我們把露天茶座搬出來吧”,下一刻就感覺“我的眼皮好像凍住了”。不過,這里的冬天有一點始終不變:絕對的黑暗。
每年冬天,極夜都會籠罩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部,持續(xù)約27天,在12月下旬的冬至日達到頂峰。在那段時期,太陽完全不會從地平線升起。毫不夸張地說,萬物生靈此時都仿佛進入了黑暗魔界。相比之下,南部的天氣則沒有那么殘酷,1月份時每天都有長達7小時的寶貴日光。即便如此,陰云密布的天空也經(jīng)常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包裹在一種永久的半黃昏狀態(tài)中。這是一場對忍耐力的終極考驗。極端天氣會可怕到什么程度呢?2014年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在整個11月的日照時間僅為3小時,創(chuàng)下了新紀錄?!敖稚闲腥硕家沓蓡适_始吃人了?!蔽业囊晃慌笥言?1月底時憤怒地說,“世界末日就在眼前!”
《冰凍之地》(2005)劇照。
每個斯堪的納維亞人都有自己應對黑暗冬天的方式。芬蘭人為了保持清醒,喝的咖啡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人都多。瑞典人則建造精致的陽光房,并選擇去泰國度假。丹麥人有“福歌”(hygge),這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很難直接翻譯。它會讓人聯(lián)想到一家人舒適地圍坐在壁爐前,喝著熱巧克力,玩著棋盤游戲的畫面。挪威人通過吃魚肝油來提高體內的維生素D水平,在林中小屋中躲避風寒。許多斯堪的納維亞人都夢想著放棄這里的生活,搬到更溫暖、更多陽光、更宜居的低緯度地區(qū)。不少人一到冬天就會冒出類似的想法,但只有一些退休的人真正付諸行動。不過重要的是,斯堪的納維亞人發(fā)現(xiàn),保持平常心才是度過冬天的關鍵。不管是下雪還是下冰雹,不管是路面結冰還是氣溫極低,生活還是會繼續(xù)。盡管大雪過后,火車可能會晚點,但世界并不會停轉。比如學校因為天氣不好而停課的情況幾乎聞所未聞。
快到春天時,番紅花和款冬花從地下慢慢探出頭來,白晝越來越長,維生素D的儲備終于得到補充。在城市里,咖啡館的露天座位上也開始出現(xiàn)羊毛毯子了。這無疑也預示著冬去春來。當融雪開始從屋頂?shù)温鋾r,從似永恒一般漫長的冬天中“幸存”下來的人涌向咖啡館,將自己裹在毯子里,讓蒼白透明的臉沐浴在時隱時現(xiàn)的陽光下。哪怕戶外只有幾攝氏度也沒關系。按照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的標準,戴著連指手套享受拿鐵咖啡已經(jīng)相當舒適了。到了6月,斯堪的納維亞人為了慶祝仲夏節(jié),開始制作花環(huán),圍繞五朔節(jié)花柱跳舞,在神殿里祭拜永不落山的太陽,他們已準備好重新?lián)肀н@片土地,以撫慰那渴望光明的身體和心靈。
夏季,在大多數(shù)人居住的南部,天氣總是變幻莫測。溫暖的晴天只會偶爾出現(xiàn),多云多雨且濕冷才是此間常態(tài)。只要氣溫連續(xù)三天在20℃以上,就稱得上是熱浪來襲了。據(jù)說,只有瑞典語才有uppeh?llsv?der(意為“雨歇期”)這種專門的詞語來描述兩次強降雨之間的時期,想來也絕非偶然?!叭辗Α笔橇硪粋€常用的瑞典天氣術語,其意義不言自明。當少有的天氣溫暖、天空湛藍的完美夏日出現(xiàn)時,凡是自愿留在室內的人都會被視為“精神失常”。“只要遇到不錯的天氣,你就得好好利用起來。這是我們的父母總掛在嘴邊的話,也是我想告訴孩子們的?!弊≡谒沟赂鐮柲Φ囊晃粌蓚€孩子的母親塞西莉亞說。
考慮到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氣候變化無常,這里會有“沒有不好的天氣,只有不合適的衣服”這種諺語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它最初可能只是一種應對天氣變化的策略,或者是反抗“天氣霸權”的口號。如果你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長大,就會無數(shù)次從老師、父母、祖父母和其他成年人那里聽到這句話。因此,斯堪的納維亞人長大后都對天氣變化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曾經(jīng)全副武裝,從頭到腳披掛雨具,就為了去樹林里休息或玩耍一下的孩子們,長大成人后,每天都會有出門的沖動。“如果不能每天出門,我會發(fā)瘋。如果下班后沒有時間帶兒子出去玩,我會感到很內疚。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斯堪的納維亞式的思維方式?!蔽业娜鸬渑笥蚜者_說。
《冰凍之地》(2005)劇照。
一些研究人員為了弄清楚為什么斯堪的納維亞人如此熱衷于每天都讓他們的孩子外出活動,耗費了其大部分的職業(yè)生涯。有一種研究理論認為這是一種預防措施。人們相信戶外活動對孩子有好處,但又無法說出具體原因。但可以確定的是,戶外活動不會傷害孩子,而且人們擔心孩子如果不去戶外就會遇到問題。
當?shù)卣疄榱舜偈箖和统扇藚⒓討敉鈯蕵坊顒樱瑢⑵湟暈橐环N預防性的健康保護措施,并為此進行了不少投資。例如,瑞典斯科訥地區(qū)的醫(yī)保機構就鼓勵父母在孩子還小時就帶其外出,幫助孩子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肥胖。“我們都知道新鮮空氣和運動有益于提高食欲和睡眠質量。”一本為新手父母準備的指導手冊里寫道,“這一點不僅適用于青少年和成人。哪怕是嬰幼兒,每天接觸新鮮空氣也會感覺良好。這還有助于人們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日常鍛煉的意識?!?/p>
在瑞典,人們普遍認為新鮮空氣和戶外活動對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甚至在制藥行業(yè)中都能找到這一理念的擁護者。瑞典最大的連鎖藥店之一皇冠藥房就在其官網(wǎng)上提供了針對流感高發(fā)季的預防建議:“減少流鼻涕和咳嗽的第一步是讓孩子盡可能多地在戶外活動。當孩子在戶外活動時,相互之間的物理距離會增加,從而降低他們通過直接接觸或空氣傳播感染流感的風險。戶外時間越多越好。”
除了對個人健康有益,在童年時期積極探索戶外也被認為是與大自然長期建立密切聯(lián)系的一種方式。借用實地教育的倡導者、《超越生態(tài)恐懼癥》一書的作者戴維·索貝爾的話來說:“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們關心自然,首先要讓他們花點時間去體驗自然?!?/p>
戶外,北歐家庭休閑的首選
斯堪的納維亞人對新鮮空氣的熱情也許可以用瑞典語和挪威語中的“戶外生活”一詞來概括。這個詞最早是由挪威著名劇作家和詩人亨利克·易卜生于1859年在出版物中使用的,指的是以探索和享受大自然為核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皯敉馍睢钡姆懂牶艽?,可以是滑雪,也可以是徒步去采摘漿果和釣魚,還可以是在家附近散步或騎車。在瑞典,“戶外生活”可以被定義為“為體驗自然風光而在戶外開展的體育活動,不論成敗,不涉競爭”。
戶外生活之所以能普及,主要是因為瑞典法律規(guī)定了公民享有“公共通行權”。這項法律能保障所有人都擁有在私人土地上行走、騎自行車、騎馬、采摘漿果或露營的權利(緊鄰私人住宅的區(qū)域除外)。簡而言之,這意味著你可以在別人的樹林里采摘蘑菇和鮮花,以及點燃篝火和搭建帳篷,但不能在他們的房子附近這樣做,除非得到對方許可。你也可以步行橫穿牧場和農(nóng)田,但是一定要隨手關好柵門,而且不能損壞莊稼。
《哥本哈根綜合癥》(1976)劇照。
在美國,私有產(chǎn)權至高無上。人們普遍認為使用他人的土地會有潛在的訴訟風險,極有可能產(chǎn)生糾紛。與美國不同,瑞典的“公共通行權”的確立基于對公眾的信任,相信人們都擁有良好的素養(yǎng),會遵從以“不打擾,不破壞”為核心的道德原則。這樣做看上去好像無法限制人們“恣意妄為”,但實際效果驚人地好。在自然區(qū)域內,幾乎沒有亂扔垃圾等破壞環(huán)境的現(xiàn)象。這項法律使得戶外休閑活動民主化,意味著世世代代的斯堪的納維亞人不僅將接觸自然視為受憲法保護的不可剝奪的權利,也愿意為此承擔共同的義務。
有些人甚至認為,大自然填補了瑞典在宗教組織逐漸衰落后留下的空白——要知道,瑞典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國家之一。烏普薩拉大學的神學教授卡爾·萊因霍爾德·布羅肯耶爾姆在接受《瑞典日報》的采訪時說:“自然已經(jīng)成了瑞典人人生價值的終極參照,當傳統(tǒng)信仰逐漸衰落時,我們會尋找其他寄托精神的東西。我們需要一些東西來編織人生故事,并從中獲取力量?!庇幸恍┙虝紶栠€會在森林里茂密的樹冠下組織聚會。信眾在蓋滿苔蘚的地面上鋪上毯子,聆聽教誨,這也可以看作宗教組織適應新時代的舉措。
瑞典精神病學家、作家尼爾斯·烏登伯格在1995年出版的《大關系》一書中提到關于瑞典人對自然的態(tài)度的調查,發(fā)現(xiàn)多達96%的人表示接觸自然是一種基本需求。但若是被問及原因,他們的回答卻總是很模糊,只會說大自然“很美麗”或“讓人放松”?!皢柸鸬淙藶槭裁聪矚g戶外活動,就像問他們?yōu)槭裁聪胍⒆右粯?。”烏登伯格寫道,“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看來天?jīng)地義的事情去尋找理由,而這是他們從未深究過的。”美國研究人員路易絲·查瓦拉在比較美國和挪威環(huán)?;顒蛹业某砷L背景時,也有類似的發(fā)現(xiàn)。根據(jù)她的研究,挪威環(huán)?;顒蛹液苌傧衩绹h(huán)?;顒蛹夷菢觾A向于將自身的行動歸因于童年時探索自然的快樂經(jīng)歷,而這只是因為挪威人不確定他們小時候參加的滑雪和森林徒步之類的戶外活動有什么特別之處。在他們看來,這并沒有將自己與其他人區(qū)別開來,他們“只是做了挪威人都會做的事情”。
《快樂鄉(xiāng)頌》(2010)劇照。
考慮到戶外休閑活動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的受歡迎程度,北歐人幾乎全員一致支持環(huán)境保護也就不足為奇了。在2007年的歐洲民意調查中,有98%的瑞典受訪者宣稱保護環(huán)境是他們的責任,即使這意味著限制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這一比例高于其他任何國家,丹麥和挪威則緊隨其后。因此,北歐地區(qū)經(jīng)常被認為在空氣和水體凈化、溫室氣體減排和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等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例如,丹麥是可再生能源和環(huán)境友好型住房的主要生產(chǎn)國;瑞典回收了99%以上的家庭垃圾,是綠色技術的主要出口國;挪威則是世界上最早征收碳稅的國家之一。
從凈水、零廢物政策到綠色能源,這些看似都與家庭教育相距甚遠,但正如索貝爾和查瓦拉指出的那樣,這一切都始于童年時期與大自然建立的聯(lián)系。
本文選自《北歐媽媽的自然養(yǎng)育法》,較原文有刪節(jié)修改,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fā)。
原文作者/琳達·埃克森·麥格克
摘編/何也
編輯/王銘博
校對/陳荻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