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毛曾說:
一個小孩子,雖然不愁衣食,但是走起路來,也希望有幾個銅板在口袋里響。
是啊,也正因如此,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有過跟父母張口要錢的時刻。
然而,有時當孩子的小手伸展開,眼睛亮晶晶地提出“要錢”的請求時,有的父母的第一反應(yīng),卻會給孩子迎面一擊。
甚至,會對孩子的一生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為什么今天會提及這個話題呢?請允許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01.一次“要錢”,換來一生疏遠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我的一位朋友身上。
他今年37歲,大齡未婚,從沒有談過戀愛,也不愿與女孩接觸。
哪怕有人對他表露愛意,也被他委婉拒絕。
更要緊的是,盡管他父母漸漸上了年紀,但是他很少回家。
就連逢年過節(jié),也寧愿待在自己的出租屋里,一個人孤零零的迎接新春。
而說起原因,歸結(jié)于20年前跟父母的一次要錢經(jīng)歷。
那年剛高考結(jié)束,他和幾個要好的同學(xué)相約一起聚餐。
可就在他跟父母伸手要錢的時候,卻換來了父母的怒斥、指責和羞辱。
提起這些,他每次都說這是他人生最為至暗的時刻。
因為他的父母不問青紅皂白,就開啟了長達一個小時的“輸出”。
從家里的窘迫貧困,再到為了托舉他上學(xué),所付出的種種辛苦與勞累。
到最后,又把他架到了“不懂事、不孝順”的道德高地,說他是來討債的“害人精”。
總之,什么話難聽、什么話能讓孩子乖乖就范、繳械投降,就說什么。
也就是從那天開始,朋友與父母的關(guān)系,便降到了冰點。
上大學(xué)后,他自己勤工儉學(xué)、做各種兼職,為的就是不再面對之前要錢的窘境,為的就是能夠在父母面前有底氣。
可問題是,在這個時代洪流的沖洗之下,普通人家的孩子,不被父母托舉,想要依靠自己站穩(wěn)腳跟,幾乎是難以實現(xiàn)的事情。
也正因如此,他才在不甘與無奈之下,把自己與這個世界,漸漸隔絕。
說起來,真的讓人五味雜陳。
其實,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的是,在面對孩子要錢的事情時,有時下意識的一個錯誤反應(yīng),就會讓小問題,慢慢鑄成大錯。
02.父母的4種錯誤反應(yīng),正在悄悄傷害孩子
有人說,孩子要錢時,父母脫口而出的那句話,看似輕飄飄,卻如同一枚投入心湖的石子,慢慢蕩開漣漪。
對此,深以為然。
尤其以下4種錯誤反應(yīng),更是會悄悄傷害孩子。
①簡單粗暴的拒絕,用“不行”切斷溝通
當孩子要錢時,冰冷的否定,往往會瞬間澆滅孩子的期待,也關(guān)上了親子溝通的大門。
孩子學(xué)到的也不是節(jié)儉,而是“我的需求不值得被討論”,甚至埋下了“父母不愛我”的誤解種子。
久而久之,孩子要么怯于表達正當需求,要么在父母視線之外偷偷尋求滿足。
還可能會讓孩子產(chǎn)生怨恨、反向叛逆,以及偷偷拿錢或者撒謊的情況。
②無條件滿足
寵愛孩子,本來無可厚非。
但如果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那么就相當于剝奪了孩子學(xué)習權(quán)衡與等待的機會。
金錢變得毫無重量,欲望的閘門一旦打開,也難以再度關(guān)閉。
當孩子習慣于即時滿足時,未來面對延遲滿足的挑戰(zhàn),將倍感煎熬。
甚至會導(dǎo)致他們今后花錢大手大腳,或者養(yǎng)成一直向父母伸手的習慣。
③羞辱與貶低
有的家長,一旦孩子要錢,就會把“敗家子”、“不懂事”、“就知道花錢”這些話掛在嘴邊。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種語言暴力是對孩子自尊的踐踏。
一旦將花錢請求等同于道德缺陷,那么就會讓孩子在羞恥感中掙扎。
不僅容易形成“我不配擁有美好事物”的扭曲價值觀,甚至影響成年后的配得感與幸福感。
④苦難敘事教育
關(guān)于這種方法,可能家長本意是教會孩子心疼父母、學(xué)會珍惜。
但事實上,當我們過度渲染匱乏感,就會在孩子心里烙下“貧窮焦慮”的印記。
心理學(xué)研究表明:
長期接受此類信息的孩子,容易形成對金錢的過度焦慮,或者補償性揮霍。
所以說,不管是上述哪一種,其本質(zhì)都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傷害。
03.當孩子伸手要錢,該如何正確回應(yīng)?
孩子開口要錢,其實是“社交需求”或“自我實現(xiàn)需求”的表達。
父母的第一反應(yīng),應(yīng)該是“引導(dǎo)”而非“否定”。
一般來說,正確的做法,可以分為兩步。
第一步,放下情緒,詢問“用錢目的”。
當孩子要錢時,別急著站在大人的角度下結(jié)論。
而是應(yīng)該放下情緒,蹲下來,用溫和的語氣問問孩子:“告訴爸爸媽媽,為什么需要錢呢”?
這一問,傳遞出尊重與傾聽。
孩子需要感受到,他的需求被看見、被重視。
而家長了解用途,也是判斷合理性的基礎(chǔ),也為后續(xù)引導(dǎo)提供了方向。
第二步,啟發(fā)思考,共同探討解決方案。
到了這里,我們就可以引導(dǎo)孩子跳出“伸手要錢”的單一思維。
可以跟孩子一起進行一場頭腦風暴。
比如用自己的零花錢?通過做家務(wù)賺???或者,尋找替代品等等。
這個過程,是在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資源意識。
比如孩子渴望新玩具,那么就可以鼓勵他整理房間換取部分資金,或者制定儲蓄計劃。
而這些,對孩子認識金錢、建立金錢觀,都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其實,只要涉及到“錢”的問題,每一次的親子對話,都是塑造孩子價值觀的課堂。
教育學(xué)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金錢教育不是教孩子如何花錢,而是教孩子如何認識生活的責任與自由。
當孩子開口要錢時,我們的第一反應(yīng),往往藏著對“愛”的理解。
不是無原則的滿足,也不是冷漠的拒絕,而是用耐心和智慧,幫他把“要錢”變成一次成長的契機。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