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印度,網絡上從不缺調侃它的段子:“火車爬滿人”“恒河朝圣”“印度掙的錢,永遠帶不回家”“露天如廁成習”“印度——離譜的終極形態(tài)”等等,層出不窮的段子不斷固化著我們對這個國家的印象,好像它只能活在娛樂梗里。
但剝開這些標簽細想,作為與中國并稱“四大文明古國”的印度,其實藏著遠超刻板印象的復雜面相——它既是問題纏身的發(fā)展中國家,也是悄然崛起的潛力股,值得我們拋開偏見認真審視。
印度為何屢屢被群嘲?那些段子背后的發(fā)展陣痛
被調侃的印度,是“發(fā)展中魔幻”的典型縮影。
“基建魔幻”源于城鄉(xiāng)斷層:高速里程僅為中國的1/5,且70%的農村是泥土路,一到雨季就會成“孤島”;“火車外掛”多為偏遠慢車,2盧比(約0.18元)的低價是底層唯一選擇,“外掛者”只為省飯錢。
衛(wèi)生問題纏繞宗教與資源失衡:恒河沐浴是古老的宗教神話流傳下來的千年傳統(tǒng),治理難敵習俗;農村僅四成家庭有廁所,因建廁需5000盧比(約450元),而農民日均收入不足100盧比,大部分人負擔不起。網上廣為流傳的“摩托車疊羅漢”實為軍隊傳統(tǒng)表演,卻被誤讀為日常搞笑。
社會層面失衡更刺眼:首都的精英階層月薪50萬盧比(約4.5萬元),而郊區(qū)的貧民窟家庭日均生活費不足50盧比,艱難求生;種姓制度深入影響教育,低種姓兒童入學率不足六成;但民眾韌性突出,德里小販靠自行車攤月入超1.5萬盧比(約1350元);班加羅爾青年拆解舊手機謀生,供弟妹上學。
近年民生有改善:識字率從12%升至77%,手機普及率超八成;“全民廁所計劃”讓農村廁所覆蓋率從38%升至95%,雖有不足但在進步。
印度隱藏的實力:那些被低估的“硬核競爭力”
但若只盯著這些發(fā)展中的陣痛,很容易忽略印度藏在短板背后的真實底氣。嘲笑印度的人,往往沒看到它的硬核競爭力。
作為軟件領域的“隱形王者”,印度承攬了全球六成的軟件外包業(yè)務。美國硅谷的科技公司里,三分之一的CEO是印度裔——谷歌、微軟、Adobe的現(xiàn)任掌門,都是印度裔。這背后是印度每年培養(yǎng)200萬工程師的教育體系,數量優(yōu)勢足以支撐產業(yè)需求。
人口紅利的潛力更是不容小覷,甚至能與中國掰一掰手腕。印度目前有14億人口,平均年齡28歲,比中國年輕10歲,比日本年輕30歲。到2030年,印度將有超過1億新增勞動力涌入就業(yè)市場,這些能說英語的年輕人,正成為全球制造業(yè)轉移的熱門選擇。
三星在諾伊達的工廠雇傭了7萬名工人,生產的手機一半銷往海外;蘋果已將10%的iPhone產能轉移到印度,當地工廠的女工月薪雖只有8000盧比(約720元人民幣),但效率已達到中國工廠的八成,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成了吸引外資的一大優(yōu)勢。
這種實力的積累,也在國際舞臺上逐漸顯現(xiàn)。作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印度的軍費開支排在世界第三,擁有核武器和航母,還是不結盟運動的創(chuàng)始國之一。
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議題上,印度常以“發(fā)展中國家代言人”自居,拉攏東南亞、非洲國家形成“抱團效應”,這種軟實力的沉淀,讓它在國際博弈中握有獨特的籌碼。
結語
調侃印度的段子能博人一笑,但輕視這個國家,恐怕會犯下戰(zhàn)略級的誤判。它有讓人頭疼的短板,也有不可忽視的潛力;有底層掙扎的困頓,也有精英階層的崛起。 看待印度的正確姿態(tài),應是“戰(zhàn)術上不盲從,戰(zhàn)略上不輕敵”——不被搞笑標簽蒙蔽雙眼,也不低估其發(fā)展韌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