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贊頌鄭成功,但要是沒有他,臺灣早就獨立成另外一個國家。
真不是虛言。
他就是施瑯,第一次知道他是在金庸寫的《鹿鼎記》里,一個有些忍受屈辱成就大事的形象。
施瑯祖上南渡入閩,少年施瑯學書不成改寫兵法,17歲從軍,為明將總兵鄭芝龍的部將,屢立戰(zhàn)功。
鄭芝龍降清后,施瑯加入鄭成功的抗清隊伍,后與鄭成功交惡,父親和弟弟被殺,于是他再次投清。
臺海有了戰(zhàn)事,施瑯就開始被重用,從同安總兵到福建水師提督。
鄭成功死后,其家庭內(nèi)亂,大失人心。施瑯建議收取臺灣,結(jié)果受到以鰲拜為首反對,施瑯被留京宿衛(wèi)長達13年。
《鹿鼎記》中對施瑯很多事情寫的還是很真實的,施瑯調(diào)北京任內(nèi)大臣期間,貧苦的依靠妻子當女紅裁縫貼補家用。
觀海詩
清 施瑯
天風浩蕩海東頭,水色山光共一樓。
長嘯一聲天地闊,浪花飛處見神州。
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亂后,施瑯終于復任福建水師提督之職,加太子少保銜,整船練兵,準備收取臺灣。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施瑯先行在澎湖海戰(zhàn)中打敗鄭氏水師,后鄭克塽發(fā)令率臣降清,收復臺灣。
施瑯入臺之后祭鄭成功之廟,高度評價了鄭成功。 鄭氏官兵和臺灣百姓深受感動,贊揚施瑯胸襟寬廣冷靜處理公義私怨的關(guān)系,遠非春秋時期的伍子胥所能比擬。
在施瑯建議下,清廷決定在臺灣設(shè)府縣管理,屯兵戍守。
鄭成功收復臺灣,但統(tǒng)一臺灣卻是施瑯。
在現(xiàn)在的臺海局勢下,我們需要像施瑯這樣的人,他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英雄。
在施瑯故鄉(xiāng)晉江縣施瑯紀念館中,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平臺千古,復臺千古;鄭氏一人,施氏一人?!?/p>
施瑯代表清朝“解放臺灣 統(tǒng)一中國”。
賜施烺詩
清 玄燁
島嶼全軍入,滄溟一戰(zhàn)收。
降帆來蜃市,露布徹龍樓。
上將能宣力,奇功本伐謀。
伏波名共美,南紀盡安流。
《賜施烺詩》是康熙帝創(chuàng)作于臺灣平定戰(zhàn)役后,表彰將領(lǐng)施瑯的功績 ,這首詩中,他把施瑯比作漢代的馬援。
看來,金庸老先生對于這段歷史還是很熟悉的,韋小寶是故事可以瞎編,這個可不敢亂寫。
兩耕齋閑話:閑來喝茶,夢里拈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