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7日,農(nóng)歷閏六月十四,立秋就這樣腳步一軟,溫柔地落在了我們的生活里。
立秋,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三位,是暑氣將散、清涼將臨的轉(zhuǎn)折點。對于中國人來說,立秋不僅僅只是個天氣變化的信號,更像是祖先們用心種下的一道文化符號。俗話說:“一葉知秋?!彪S著樹葉變色、瓜果飄香,生活的節(jié)奏仿佛也跟著變得緩慢敦厚,有了沉淀的味道。你是否注意過,許多平凡的家庭在立秋這天都自有一套儀式?無論是在廚房蒸騰的陽光里包餃子,還是公園里大口啃著西瓜,那些看似細碎的習(xí)慣,都是時令的饋贈,是我們與過去歲月的溫柔對話。
關(guān)于立秋的歷史淵源,說起來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的光景了。最早的古籍《淮南子》記載:“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是莊稼成熟、作物收獲的開始,古人講究順應(yīng)天時,既是為了豐收,也是對天地自然的敬畏。到了《禮記》里,更寫到:“秋者,五谷成熟,氣候漸收?!钡钧滉懤m(xù)登場,瓜果累累,民間也開始有了貼秋膘、咬秋等風(fēng)俗,像一場低調(diào)而熱烈的慶典。
關(guān)于立秋,還有不少有趣的細節(jié)。在清代北京,官府曾會于立秋這天舉行“迎秋”儀式,百官齊聚,象征國家歲歲平安。南方人則講究吃“秋葵”或油鱔;江浙一帶廣泛流傳著“啃秋桃”的習(xí)慣。北方人則以“貼秋膘”為驕傲,據(jù)說這是因為“秋后天氣轉(zhuǎn)涼,人體容易‘消秋’”,得趕緊把吃虧的肉補回來。
古代詩人也愛表達對立秋的體察。杜牧的《秋夕》寫得婉轉(zhuǎn):“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币粋€“冷”字,把夏秋交替的氣息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詩,經(jīng)常在飯桌旁誕生,也在飯桌上被記住。
舌尖上的立秋:那些不能少的時令食物
說起立秋的盤中餐,總有那么幾樣令人口舌生津、回味無窮。大江南北風(fēng)俗各異,但這幾樣美食總能勾起中國人共同的家國情懷。
貼秋膘——肉菜里的秋意
“立秋不貼膘,冬里受苦熬”,這句老話道盡了北方人的飲食智慧。過去夏天熱得人沒胃口,一到立秋,食欲回來,家家張羅著吃肉。北京人喜歡燉肘子,山東人則燒排骨。其實,所謂“貼秋膘”,無非是一種順應(yīng)節(jié)氣的滋養(yǎng)。脂肪雖然不是萬靈藥,但一頓紅燒肉,用醬油、蒜瓣、八角、糖和幾片姜燉在小火鍋里,燉得酥糯入味,那一口溫?zé)嵯露?,仿佛也是家人間秋天的承諾。
家常紅燒肉做法:五花肉切塊,熱鍋落糖,炒至微紅,肉塊下鍋煎至微黃,加入醬油、八角、姜片、少許蒜,續(xù)加熱水沒過肉塊中小火燉一個小時,待肉色紅亮即可。那誘人的肉香,會把一家人的心慢慢“燉軟”。
咬秋——西瓜里的夏天余韻
“咬秋”其實是吃西瓜的民俗。傳說立秋吃一只西瓜,可以把一夏天積攢的燥熱和煩惱都“咬走”,身體也就涼快清爽了。有些地方還會在西瓜上題詩、畫畫,把吃瓜變成一場小而有趣的儀式。咬秋的西瓜,最好冰鎮(zhèn)一會兒,切開來滿屋都是清香,牙齒一咬,滿口甘甜。雖說這習(xí)俗多見于北方,但南方的小朋友也如法炮制,說成是“拜別夏天”,倒也溫情。
家常冰鎮(zhèn)西瓜:西瓜提前兩三小時放入冰箱,切塊裝盤。一杯自來水、一把小蔥花和一碟辣醬油,配上冰西瓜,說不定能體會到不一樣的風(fēng)味——人生嘛,總要多點嘗試。
啃秋桃——期盼平安吉祥
江南人講究“啃秋桃”,尤其是在立秋的清晨,一口咬下新鮮桃子,就像是把好運和安康都收進肚里。傳說古時候有瘟疫,民間以啃秋桃來辟邪,“桃”與“逃”諧音,寓意平安無事。家中若有小孩,老人還會把桃核系在孩子手腕上,說是能納福驅(qū)邪。立秋桃味香軟,咬起來多汁,蘸點白糖,那滋味比夏日的桃子還多了一層溫柔。
秋茄——色香里的人間煙火
南方一帶,立秋有吃茄子的習(xí)慣。有一句俗語“立秋茄子賽人參”,雖說有點夸張,但茄子入口軟糯,雪白藕斷絲連,秋風(fēng)起時正當(dāng)季。南京人愛做燒茄子,熱油熗鍋,茄子切段,蒜末、辣椒一拌,香氣騰騰。綿軟的茄子,仿佛是夏末的記憶在舌尖悄悄化開。
秋葵與豆角——新綠映金秋
立秋也是瓜豆新鮮的時候,如秋葵、豆角、毛豆,皆當(dāng)時令。毛豆下鍋一燙,就是滾燙又清香的小菜一盤,配老黃酒,最合朋友小聚。至于豆角,南京大廚喜歡用來燉排骨,那綠色的豆子軟糯剔透,在紅燒肉汁里泡了一圈,帶著濃郁的煙火氣。
家常燉豆角:豆角去筋切段,排骨清洗焯水,下姜片、八角、醬油、鹽、生抽,放豆角與排骨一起燉至軟爛,湯色濃郁,配米飯一碗,真有家的味道。
立秋習(xí)俗解讀:3吃2不做的生活智慧
“咬秋、貼秋膘、啃秋桃”,這三“吃”其實都是對時令節(jié)氣的順應(yīng)。一來,幫助身體適應(yīng)季節(jié)轉(zhuǎn)換,讓人心情愉悅;二來,是家人團圓的重要時機。中國人講究“應(yīng)景而食”,其實是借美食寄情,把時間過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可也有“2不做”值得注意。一是不宜劇烈運動。立秋之際,天氣雖轉(zhuǎn)涼,但余熱未消,古人常說“秋老虎”,即高溫陰晴交錯,易傷身。二是忌過于貪涼。往年有些人貪圖立秋的涼爽,口服冰鎮(zhèn)飲品、赤膊乘涼,結(jié)果反而容易不舒服。所以,家家戶戶多提倡“溫補輕養(yǎng)”,擇食有度,避免過度。
這些習(xí)俗的背后,其實藏著古人極有生活智慧的“小算盤”。秋天雖好,但多事之秋,飲食作息宜以穩(wěn)為主;世事無常,萬物皆宜循序漸進。比如咬秋,吃瓜助消暑,但若過量則傷脾胃,適可而止乃最佳。
民俗不僅溫暖人心,也提醒我們:順天時,懂進退。家家戶戶的小規(guī)矩,成了細水長流的生活哲學(xué)。小時候我喜歡把盤子里的肉挑來挑去,姥姥總會笑著拍拍我:“一切呀,都得量力而行。”如今再想起來,竟別有一番滋味。
秋風(fēng)送爽,立秋如約歸來。它像是一只溫潤的手,輕撫你的額頭,讓浮躁的心漸漸沉靜下來。廚房里的肉香、案板上的水果、一家人的笑語,這些再平凡不過的日常,才是立秋最本真的模樣。其實,一年四季,生活總在流轉(zhuǎn),但那份對節(jié)氣的敬畏,對家人的關(guān)心,對“食”與“時”的珍惜,早已在中國人的血脈里生根發(fā)芽。
傳統(tǒng)的習(xí)俗,或許早已沒有了當(dāng)年的嚴格和繁瑣,卻換成了淡淡的溫情。你可以選擇大快朵頤,也可以愿意慢慢品一粒秋桃,不管怎樣,只要心里惦記著“人間有味是清歡”,就能品出秋天的好。
秋天不止在外面的風(fēng)里,更在家人的陪伴里,在飯菜的溫?zé)嶂?,在飯桌上說不盡的煙火小事里。愿你每一個立秋都溫暖如初,也能把這份“家門口的節(jié)氣”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時令在盤中,家人在人前,平平淡淡才是真?!?/p>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