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nóng)歷閏六月十六,公歷8月9日,恰好立秋后的第三天。雖說二十四節(jié)氣已經(jīng)踏進“秋門檻”,可暑氣還沒散盡,太陽一到正午仍是熱辣辣地照著。鄉(xiāng)下老人常說:“立秋未涼,心莫急。”意思是,時令換了名,天可沒立刻換臉,這幾天最容易貪涼、受熱,兩頭不顧。
今年的六月多了個“閏月”,像是額外贈的一個夏日篇章。閏月年里,莊稼要多一番看護,人的飲食作息也要細細打理。老一輩人總覺得,閏月多了天光,也多了講究——飯桌上加幾樣應季菜,順順胃口,也順順心氣。
閏六月在農(nóng)歷中并不常見。古人用“置閏”來調(diào)節(jié)陰歷與太陽年的差距,通常一年十二個月,有時要加一個閏月。閏月不固定在哪個月份,幾年才遇上一次閏六月,按《農(nóng)桑輯要》里的說法,這時候農(nóng)事、晾曬、貯藏,常會多一段緩沖期。
舊俗里,閏六月被認為是“夏收秋種”之間的多余時光,“多出來的時光用來修身養(yǎng)息,田里人、家里人,都得歇口氣”。南方一些地方,還有“閏月請姑姑”的習俗,寓意添福添壽;北方則會多做一頓團圓飯,趁著天氣還沒涼透,嘗一嘗夏天尾巴上的好味道。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秋涼晚步》中寫道:“水面涼生風拂袖,草根香與露侵衣?!边@情景,恰是一場閏六月傍晚的靜謐畫面——熱不再焦慮,涼還帶著溫柔。古人順應天地的節(jié)律,調(diào)整起居,在詩和飯香中度過這個季節(jié)的橋段。
農(nóng)歷閏六月,夏秋交替,老話講“菜要水嫩,飯要有味”。眼下的田頭和早市上,有幾樣食材既順時又順心。
絲瓜
寓意:絲瓜藤蔓纏繞,古人說它“蔓延生機”,有子嗣綿延、家業(yè)興旺的吉兆。
口感水靈,涼拌、熗炒、煮湯都好。
家常做法:絲瓜去皮切滾刀塊,燒開一鍋水,放絲瓜焯片刻,撈出拌蒜末、醬油、香醋,淋上一勺熱油即可,清爽順喉。
茄子
寓意:茄子花開紫色,民諺說“紫氣東來”,寓意吉祥好運。
入味輕巧,蒸、烤、燉皆宜。
家常做法:長茄切段蒸至軟,搗成泥,拌入蔥末、醬油、少許香油,就是一碗涼拌蒸茄子;入口綿軟,回味帶甜。
扁豆
寓意:民間稱扁豆為“清口豆”,有清清爽爽過立秋的意味。
家常做法:撕去兩邊筋,切段,快炒時先用油炒姜蒜,下扁豆翻勻,加少許鹽,滴幾滴米醋提香,不油不膩。
老一輩人信這個理兒:到換季時,多吃點顏色清淡、質(zhì)地水嫩的時蔬,讓身體好像河流緩緩轉(zhuǎn)彎,不至太急。
除了三樣當令蔬菜,還有些應景的小食,適合宴席或家常小聚。
糯米南瓜盅:小南瓜掏空作盅,糯米加紅棗、桂圓、花生蒸熟,再塞進南瓜里復蒸。香甜軟糯,寓意“金玉滿堂”。
粉皮涼拌黃瓜:粉皮滑溜,黃瓜脆爽,加蒜泥、陳醋調(diào)味,一涼一爽,像夏天的余韻牽手秋天的清朗。
這樣的小菜,是家宴上的溫言細語——不張揚,卻讓人心安。
閏六月十六的餐桌,像一條緩緩流淌的河,把夏的熱情和秋的沉靜銜接起來。我們借著一兩盤當令小菜,既安撫身體,也安頓心情;像古人說的,“四時有序,人亦有序”,食物是我們與天時交流的語言。
在快節(jié)奏的日子里,留心時令,不只是為了健康,更是提醒自己:慢一點,聽聽風里的故事,嘗嘗時節(jié)里的味道。閏月的加長版夏日,是自然給予的“額外一口喘息”,我們不妨趁機與家人圍坐,多幾句閑話,多幾筷子清淡佳肴。
“食物是季節(jié)的詩,唯有細嚼,才能讀懂?!?/p>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