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農(nóng)歷有趣得很——2025年閏六月十八,落在公歷的8月11日,恰是立秋后的第五天。閏月本就稀罕,一年不常有,偏偏撞上初秋頭,平添幾分耐人尋味的意味。
老人常說:“閏月多一月,人情添一分?!鞭r(nóng)歷閏月像為日子加的一個“緩沖墊”,農(nóng)事、家事、節(jié)俗似乎都能慢慢來,不必慌著趕。立秋一過,人們嘴里雖說“秋來了”,可太陽還兜著圈子烤地面,這時候的秋更像是盛夏的尾聲,風(fēng)里剛剛帶了點涼意而已。
閏月在農(nóng)歷里,是為了讓陰歷和地球繞太陽的公轉(zhuǎn)周期對齊。按著古人的算法,十九年中大約要加七個閏月,閏在哪個月并不固定。今年加在六月,就有了“閏六月十八”這個特別的日子。民間俗語里說,閏六月多半是個“長夏”,暑意久久不退,所以一些秋令的風(fēng)俗也會和暑熱混起來,別有風(fēng)味。
一個有趣的細節(jié)是,江南早年有“閏月請閏客”的說法。家中過閏月,要多宴請一場,把親友在人情上“閏”得更緊密;北方則有“閏月不嫁娶”的規(guī)矩,怕“多一月,拖一年”,寓意事情不順利。
古詩中也能覓著類似的心境。宋人陸游說:“秋來未覺涼,長夏猶依舊?!边@樣的詩句,在閏六月讀來,真是合時合景。氣候遲遲不涼,人心也學(xué)會了等,等一陣風(fēng),等一場雨,也等一番果實累累。
過了立秋,雖說熱氣仍在,但餐桌上已悄悄換了模樣。一些帶著秋意的食物,既順時應(yīng)季,也是祖祖輩輩留下的口味記憶。
鮮藕:新藕出水,脆嫩爽口。它在民間寓意清白圓滿,也像一段剛成的好日子,沒有疤痕。家常法是藕炒木耳,藕切片略焯水,與泡發(fā)的木耳快炒,加點蒜末、醬油,爽脆開胃。
毛豆:夏末秋初毛豆飽滿,是下酒的好伴侶。寓意豐收,翠綠惹人。做法簡單:毛豆加八角、花椒、鹽煮透,晾涼即食,適合院子里嘮嗑時端上一碗。
南瓜:此時南瓜口感糯甜,象征著日子金黃圓滿。煮南瓜稀飯是許多地方的傳統(tǒng),把南瓜切塊和大米一同入鍋,小火煮到米爛瓜糯,香氣四溢。
秋梨:早熟的秋梨水分足,帶著微微的涼意,是市井集市的秋天味道。切片生吃,或加少許冰糖燉,都是清甜可口的享受。
芝麻:新芝麻收成不久,炒香后磨成芝麻醬,蘸饅頭、拌面條,滿嘴都是秋天的香。
一要添點“早涼”。閏六月的尾聲雖熱,但清晨已漸涼。早上適當(dāng)出門走動,感受日夜溫差,能幫身體慢慢適應(yīng)秋的節(jié)奏。
二要換個口味。由清淡適口的夏食,過渡到稍溫潤的秋食,如多用燉煮代替煎炸,讓胃口順季節(jié)過渡。
三要收心。古人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是收的季節(jié)。少奔波多靜坐,安頓情緒,為一年收好尾。
不要貪涼。雖說暑熱未盡,但夜里溫差已出,睡覺時莫圖痛快開窗對風(fēng)吹,也別赤腳踩涼地。
不要暴曬。秋陽看似柔和,但中午的熱還夠烈,在田間或街市久曬,容易讓人虛乏。
不要急躁換裝。從短衫驟換厚衣,或反之,都讓身體措手不及,應(yīng)循序漸進添減衣物。
這些宜忌,不僅是“老黃歷”的規(guī)矩,更是生活經(jīng)驗的沉淀。比如村里王嬸,前些年一到立秋就以為天涼,急著換上厚布衫,不出三天就悶得滿身痱子。從此她懂了,季節(jié)交替,要像煨湯一樣慢慢調(diào)火候。
轉(zhuǎn)眼便入秋,閏月的余韻還在。我們行走在二十四節(jié)氣與十二個月的格局中,偶遇一個閏月,便好似日子多了條私密的小徑,可以多看一眼風(fēng)景,多說幾句閑話。
文化不是博物館里冰冷的展品,而是端在飯桌上的一碗湯,是街角鄰居的一聲問候,是農(nóng)歷上那一行閏月的標記。
“日子就該像煮粥,能急火猛煮,也能小火慢熬。”愿我們在變化的歲月中,學(xué)會順勢而為,也學(xué)會珍惜閑暇的光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