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大陸那邊,就是賞飯給他們吃。
郭臺銘絕對沒想到的一天會到來,他竟然也得向中國市場“求飯”,希望得到一點青睞。
當他攜帶著幾百億資金沖向美國,那心氣兒真是無比昂揚。
那筆100億美元的投資,連特朗普都愿意出席簽字儀式,真是挺面子的。
原本想著富士康在美國落戶,既能拉動美國產業(yè),又能給郭臺銘帶來雙贏局面,可結果卻讓他狠狠吃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八年過去了,威斯康星州富士康的舊址只剩下一顆孤零零的大圓球,占地三千英畝的土地上幾乎沒有一點人影。
富士康曾經的“工廠傳奇”,經過時間的打磨,現在變成了個笑柄。
等他帶著傷痕累累回到國內時,或許才能領會那句話的真義。
中國沒有富士康還能行,但富士康離不開中國這片土地。
等他終于明白的時候,已經來不及把話攤開,江湖,也早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模樣了。
離開中國,才知誰是“親爹”
老話里常說“吃奶忘了娘”,可是更嚇人的是,有人竟然還覺得,是因為自己吃多了,“娘”才有奶。
在中國大規(guī)模開廠,郭臺銘一躍成為身價突破百億的巨富,而富士康也變成了個“工廠帝國”,幾十萬工人、幾萬家店鋪,都是靠著這工廠支撐著。
此刻的郭臺銘,開始歸功于自己敏銳的眼光,心里也越發(fā)得意起來。
一旦人昂揚起來,就挺容易干出傻事來。
郭臺銘覺得,多虧自己建廠,才能讓這么多人衣食無憂。
要不是我發(fā)飯 ????????,中華大地豈不是要餓死不少人?搞得像是民國時期一樣。
他心里就打定了一個大目標:把中國那個“工廠奇跡” transplanted 到遙遠的美國那邊。
在2017年時,富士康決定去美國威斯康星州搞施工廠。
投入了100億美元,創(chuàng)造了超過一萬個崗位,還拿到了30億美元的稅收補貼,這樣的新工廠傳奇,仿佛就這么輕松就能搞定似的。
郭臺銘也沒想到,他不過就是個被“爹爹”寵著長大的孩子罷了。
在美國的工廠里,哪還會有多余的年輕人力呢?一萬多個崗位根本都招不到人,挺尷尬的。
高得離譜的時薪收入都難以持平,工會的勢力強大到甚至能夠左右富士康的決策走向。
更讓人心灰意冷的是,所謂的稅收補貼遲遲未能落實,說是在中國就是“放開手腳”,一到美國就變成了奢求,要不是環(huán)保局沒來找麻煩,也就算是幸運了。
我到你工廠打工,就是為了請你吃頓飯。
那筆100億美元的投入,最后收盤時還剩下10億美元左右,雖然提供了上萬的崗位,但實際到崗的工人也就千把人。
這樁交易一開始,就宣告結束,郭臺銘的“美國夢”也因此撞得頭破血流。
拜登一點也不客氣,直接嘲笑他,用金子挖了一個洞,然后自己跳了進去。
美國夢已經碎了,郭臺銘這回又開始憧憬“印度夢”啦。
雖然一派壯觀的投資場面,讓人又燃起了雄心壯志,但因為基礎建設搞得不咋地,工人素質又差得離譜,再加上那種靠心情決定是否加班的工作制度,一切努力都被打回原形啦。
印度的夢想破滅得比美國還要徹底,血腥程度也更猛。
郭臺銘這回總算明白了,花掉幾百億才領悟這個道理。一直以來,他都沒搞清楚一個關鍵點,讓富士康崛起的根本從來不是他,甚至和他一點關系都沒有。
其實,是大環(huán)境的潮流推動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工廠傳奇。
實際上,現在他卻試圖把這個時代帶來的好處,全都歸功于自己付出的努力,把自己的“親爹”當成了兒子似的供著!
可當他想翻過身來,卻驚愕地發(fā)現,為什么會走投無路呢?
想回頭,早已物是人非
富士康這些年遠赴美國和印度,也跟著時代的腳步在變遷。比亞迪和立訊開始接手他在國內的旗幟,接力而上。
曾經只能在富士康背后賺點小訂單的比亞迪,已經悄然拿下了蘋果大量的高端訂單,在電池、電機和產業(yè)鏈自研方面,表現得也是尖端的。
比亞迪的業(yè)務已經擴展到汽車行業(yè),年銷量達到400萬臺,成為新能源汽車銷售的領軍者,而蘋果也早就把比亞迪看作產業(yè)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立訊這家之前富士康曾經不怎么看重的小工廠,現在在高端市場上走得越來越遠,越做越高。
7月19日,立訊投資了50億元,在常熟建廠,還成立了立訊機器人總部基地,說明他們在智能機器人這個領域已經打下了基礎,走得挺遠了。
在汽車行業(yè)啥的,立訊也是一位不能忽視的“大人物”,蘋果啥的,經常跑過來尋求他的全套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真是實力不容小覷。
但富士康還是只能專注于較為基礎的玻璃生產,在高端代工領域幾乎沒有太多成績。
現在郭臺銘想重新出發(fā),可說真的也找不到富士康曾經扎根的那片“地”。
想要回頭得先得有個頭,否則就沒法倒退。
郭臺銘在國外吃了不少苦頭,到了2024年,他把重心又回到中國市場,上下不到兩周,就吸引了5萬人涌入工廠。
只不過,跟在臺灣參加選舉時豪情滿懷、提出“賞飯論”的自己相比,郭臺銘這次重新“回歸”大陸,態(tài)度簡直溫和得不像樣。
人啊,總得被抹平些棱角,才能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啥模樣。
不過呢,郭臺銘挺會抓住時機,及時止損,現如今已經在AI領域開始布局了。30日那天,還傳出個消息,說他要入股東元電機,正式進軍那個萬億級的AI數據中心市場。
趕快補救還來得及,別擔心晚了。
為何富士康離不開中國?
事實上,像郭臺銘那樣覺得“富士康是在給中國提供飯碗”的人還不少,可就是這么多人,為什么富士康還不能離開中國呢,好奇吧?
其實得看兩樣東西,一個是蘋果的商品,另一個就是中國的市場。
郭臺銘依靠敏銳的時代洞察,在90年代就開始在深圳動手布局,一座座代工廠在那時逐漸興起。那時候,他主要依靠中國龐大的市場規(guī)模和難得的政策優(yōu)惠,闖出了一片天。
等到蘋果正式把富士康當作最大的代工伙伴,郭臺銘的事業(yè)也到了頂峰。不只拿到臺灣首富的寶座,還讓鄭州的GDP從幾百億一下子飆升到幾千億。
這可以說是個“雙向奔赴”吧,中國的發(fā)展機遇、時代的紅利、豐富的廉價勞動力,以及廣袤的消費市場,都是富士康崛起的關鍵因素,少一樣都難以打造出所謂的“工廠帝國”了。
要說的話,無論換到別的國家,還是換個時間點,富士康都難以變成今天這個模樣,成為臺灣的首富,郭臺銘的夢想也永遠只能是個遙不可及的夢。
他把這個夢想當成了自己努力得來的成果,說到底,也挺有意思的。
如今郭臺銘終于從“美國夢”和“印度夢”中醒過來了,富士康一直只有一個夢,或者說,中國夢,就像魚兒離不開大海一樣。
現在,富士康的中國市場盛宴已經結束,群龍無首的局面逐漸形成。那些崛起的企業(yè),個個都仰賴著國家的發(fā)展扶持,才能夠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
曾經的光輝不再,優(yōu)勢反倒變成了短板,再加上無數新興勢力的崛起,郭臺銘的富士康該怎么應對呢?這還得看時間給出的答案。
唯一能確定的是,正是這片中國土地,讓郭臺銘才能維持生計,畢竟還有不少“趙臺銘”“錢臺銘”“孫臺銘”等著加入戰(zhàn)局。
結尾
他覺得自己是在為別人“賞飯”,這說法可真挺搞笑的。
只有在失去之后,他才明白,誰才是真正掌握飯碗的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