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源 |參考消息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p>
今日立秋,是中國傳統(tǒng)二十四節(jié)氣(24 solar terms)中的第十三個節(jié)氣,標志著傳統(tǒng)意義上的秋季的開始,其英文表達為“Beginning of Autumn”。立秋之后,暑熱與寒涼交替,陰陽流轉(zhuǎn),萬物由繁茂生長漸趨成熟豐盈。
“立秋”雖然字面上透出些許涼意,但此時節(jié)仍處在中伏和末伏間的“長夏”階段,蟬聲未斷,暑氣猶存,故有“秋老虎”之說。大家仍需注意防暑潤燥。不過,“立秋”之后,每降一次雨,氣溫便隨之下降幾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諺語即源于此。
“立秋”亦是豐收的序曲,所謂“立秋十天遍地黃”,金色的秋天即將鋪陳大地。作為古代重要的“四時八節(jié)”之一,立秋節(jié),也稱七月節(jié),備受重視。周代,天子于此日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漢代沿襲此俗。至唐代,立秋日仍行祭祀五帝之禮。宋代,立秋之日,無論男女皆佩戴楸葉以應(yīng)時序,此風延續(xù)至明代。清代則有立秋日懸秤稱人之俗,和立夏日所秤之數(shù)相較,以驗夏日體態(tài)變化。
在此時節(jié),民間亦流傳諸多習俗,比如“曬秋”,指將玉米、辣椒等農(nóng)作物拿出來晾曬,色彩斑斕、景象壯麗,既是展示豐收成果,也寄托對新一季豐收的祈愿。俗話說“立秋到,貼秋膘”,則是用吃肉的方法彌補盛夏酷暑給身體帶來的“損耗”?!耙铩?、“啃秋”則是說在立秋日里吃西瓜,一個“咬”或“啃”字盡顯人們“啃下酷夏,迎接秋爽”的美好祈愿。
好在時已立秋,大暑時節(jié)的那種酷熱正逐漸轉(zhuǎn)為午熱與早晚清涼相伴,悄然拉開“詩意秋天”的序幕。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常于立秋之際感懷抒意,留下了許多吟詠自然的佳句。南宋詩人楊萬里有“夜來一雨將秋至,今晚蟬聲始報秋”,同是南宋詩人劉翰筆下“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勾勒出初秋意境,唐代詩人白居易描繪了“荷芰綠參差,新秋水滿池”景色,明代詩人夏云英則感慨“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時至立秋年過半,日月如梭轉(zhuǎn)瞬間?!彪m暑氣未能盡消,然夜風已送微涼,金燦燦的收獲季節(jié)正款款而來。愿你我過往的辛勤耕耘,皆能迎來沉甸甸的秋實。
主 編 |陳一凡
編 審 |張少波
編 輯 |王 玥
投稿電話 | 010-66-896057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