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盛夏,“同在藍天下”(Building Bridges)公益教育夏令營在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高級中學校舉行,來自中美多所頂尖學府的志愿者與彰武學子齊聚一堂,用知識搭建橋梁,用真誠點燃夢想。這場跨越山海的教育之約,不僅為縣域學子打開了多元視野,更書寫著公益教育連接城鄉(xiāng)、賦能成長的溫暖篇章。
跨越山海的 “建橋者”用多元溫度連接世界
“我們要搭建的,是老師與學生、學生與世界的連接,是縣城與更廣闊天地的橋梁。” 項目領隊楊老師的話道出了 Building Bridges 的初心。這個起源于 2008 年汶川地震后的公益項目,由耶魯大學學生組織“Building Bridges”發(fā)起,17 年來從汶川到云南會澤,從福建泉州到遼寧彰武,始終以 “連接” 為核心,用教育火種點亮縣域學子的成長之路。
本屆夏令營志愿團隊延續(xù)了項目的國際化特色:耶魯大學 Young In Kim 聚焦能源科學與全球議題,北京大學殷紹峰分享 AI 倫理與獨立人格培養(yǎng)之道,中國人民大學陶子瑤用《甄嬛傳》解讀心理健康,上海交通大學張桐瑤傳授心肺復蘇實用技能……他們中既有深耕專業(yè)的大學生志愿者,也有活力滿滿的全球高中助教,多元背景的碰撞讓課堂充滿跨文化溫度。
我相信“建橋者”這個名稱完美地概括了該項目的精神——老師們幫助激發(fā)學生的潛力并找到他們的激情,而學生們則幫助老師們成為更優(yōu)秀的教育者和更好的人。Kim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跨越重洋的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文化的使者,讓彰武學子在與世界的對話中看見更多可能。
跳出課堂的成長課從 “灌滿水” 到 “點燃火”
“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盉uilding Bridges 的課程設計始終踐行這一理念。與傳統(tǒng)高考體系不同,夏令營課程聚焦心理健康、性別平等、社會創(chuàng)新、全球視野等現(xiàn)實議題,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內在動力。
在陶子瑤的 “甄嬛傳心理健康課” 上,“決定權在誰手里?后果由誰承擔?我能控制結果嗎?” 的 “三問” 讓曾困于人際關系的劉昱言豁然開朗:“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不再把過錯都攬在自己身上?!?殷紹峰的 “人工智能引論” 課上,學生們不僅學到技術原理,更領會到 “學習是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張桐瑤的急救課上,李東澤第一次系統(tǒng)掌握心肺復蘇技巧,感慨 “這種實用知識早該普及”。
更具特色的是 “同伴互助 + 項目式學習” 模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 “彰武歷史文化傳承”“校園暴力防治” 等議題,走進社區(qū)采訪居民、探訪機構調研,最終通過短劇、海報、展演等形式展示成果。“去年有小組為調研凌晨 5 點跟著環(huán)衛(wèi)工人走街串巷,這種主動性在試卷里難見?!?楊老師的分享,道出了實踐教育的魅力。在這里,知識不再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是認識世界的鑰匙。
不止于七天讓火種在成長中持續(xù)燃燒
“課程或許會被忘記,但這段經(jīng)歷帶來的‘新奇’會讓他們看見世界更多可能?!?楊老師的話揭示了公益教育的長效價值。Building Bridges 從不做 “做完就走” 的短期公益,活動結束后,志愿者與學生將保持持續(xù)聯(lián)系,鼓勵他們把夏令營的思考延伸到日常學習生活中。
從課堂上的 “課題分離” 到社區(qū)調研中的責任擔當,從 AI 倫理的思辨到急救技能的掌握,學生們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厚植底蘊育英才,搭建成長大平臺
作為本次夏令營的東道主,彰武縣高級中學以深厚底蘊與創(chuàng)新理念為活動筑牢根基。這所始建于 1958 年的省級重點高中、示范性高中,歷經(jīng) 67 載耕耘,始終堅守 “培育具有家鄉(xiāng)情、中國心、世界眼、未來力的時代英才” 的育人目標。2021 年獲評 “遼寧省國際交流合作特色高中”,2022 年入選教育部部署高校托管幫扶項目重點單位,彰顯了其在縣域教育領域的引領地位。
面對縣域學生層次差異顯著的特點,學校創(chuàng)新探索 “268” 培養(yǎng)策略,聯(lián)合高校開設生涯規(guī)劃課程,開發(fā)《明德》傳統(tǒng)文化課程體系,通過 “認知、適應、養(yǎng)成、強化” 四階段培養(yǎng)學生責任擔當。同時推進 “AI + 教育” 融合,實施分層教學與 “培優(yōu)培尖” 工程,為不同學生定制成長方案。此次引入 Building Bridges夏令營,正是學校探索體驗式學習、拓寬學生視野的重要實踐,讓傳統(tǒng)教育在創(chuàng)新活水的滋養(yǎng)下煥發(fā)新活力。
“同在藍天下”(Building Bridges),于2008 年由耶魯大學學生組織“Building Bridges”發(fā)起,致力于開展青少年關懷與教育實踐活動?;顒映蓡T由來自耶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香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等海內外知名學府的大學生志愿者教師和全球范圍選拔出的高中生助教組成。
美國愛心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及會長翁永凱博士表示,“同在藍天下”旨在聯(lián)合中美兩國有志青少年和大學生在每年暑期赴中國基層地區(qū)展開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以支持當?shù)刂行W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改革,并通過此項活動培養(yǎng)訓練具有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優(yōu)秀青年人才。
從汶川廢墟上的初心到彰武校園里的歡笑,“同在藍天下” 用 17 年 “建橋” 路證明:教育的力量,在于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藍天下自由生長。2025 年的夏天,這場跨越山海的公益之約仍在繼續(xù),而更多連接心靈與夢想的橋梁,正等待著被搭建。正如楊老師所說:“每座橋的另一端,都是更廣闊的成長?!弊屛覀児餐诖?,這些被點燃的火種,終將匯聚成照亮縣域教育未來的星河。
(陳嘉鴻 劉適鋮|編輯 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 張彤彤)
來源:中國日報網(w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