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呼喚:絕境中的求生之愿
湘東大地的褶皺里,湖南省炎陵縣中村瑤族鄉(xiāng)的崗背山像一道沉默的屏障,橫亙在道任與梅崗兩個村落之間。上世紀70年代的晨曦穿透薄霧,照亮的不是希望的田野,而是龜裂的土地和村民們愁苦的臉龐?!暗廊魏么笄?,三年兩不收”的魔咒,像花崗巖上的刻痕,深深烙印在這片被稱為“死角地帶”的土地上。
道任村老支書郭名煥的記憶里,1969年的那場大旱至今仍灼人肺腑。原本是個令人欣喜的豐收季節(jié),可田野里的稻子早已在即將包漿的時候就全都枯死,稻稈全貼在地上,卷成了枯草,地里的土龜裂得可以插進小孩子的腳丫,田野上只有幾株野草還掛著幾片毫無生機的葉子,就是連村民喝的井水都要排隊搶。他蹲在村口的老樟樹下,指尖劃過樹皮上斑駁的紋路,“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備著水桶器具,天不亮就去十幾里外的河溝挑水,一趟水挑回來,半路上就灑得剩下不多了?!?/p>
梅崗村85歲的沈奶奶記得更清楚,1970年秋收后,隊里分糧時,她家五口人只領到了不足百斤的糙米?!耙估锉еI得哭的娃,聽著窗外的風聲像鬼叫,真怕這日子熬不過去?!鄙侥沁叺那迦秃铀谟昙韭^東山的石崖,卻怎么也流不到西山的土地與田壟,這種看得見摸不著的渴望,成了兩代人揮之不去的心病。
1970年初冬的一個日子,崗背山腳下的田埂上,道任大隊支部書記郭名煥與梅崗、道任大隊的領導們席地而坐,他們低著頭,抽著悶煙,煙頭一明一暗,地上的煙蒂都堆了兩三堆,他們誰也不說話,可彼此的心里就如燈籠般亮堂:兩千多畝地顆粒無收,怎么辦!
隨后,幾個人一合計,沒顧得上征求村民的意見就開始行動了。終于,在道任和梅崗兩個大隊的努力下,爭取到了縣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在縣政府的協(xié)調(diào)下,決定由兩個村抽調(diào)勞力,合力開鑿隧洞。
1971年春天,中村公社大院的黑板上寫下了震撼人心的消息:鑿山開洞,引水過山。這個如今看來近乎瘋狂的念頭,在“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熱潮中點燃了村民們的希望。沒有地質(zhì)勘探報告,沒有工程圖紙,甚至連鋼釬都要挨家挨戶湊,兩個大隊的村民們扛著鋤頭、背著干糧,在崗背山的石壁前搭起了窩棚。
崗背山西面的山腰上,道任、梅崗、心田三個大隊聯(lián)合組織的三十多位精干勞力熱火朝天地開工了。大家心想:只要把崗背山那邊的溪水引過來,道任、梅崗等幾個大隊的稻田就有救了。人們信心滿滿,似乎看到了從東面引過來的溪水,正嘩啦啦地澆灌著西面的土地……
“那時候真是人拉肩扛啊!”參與過早期施工81歲的朱才山大爺摩挲著手上的老繭,“男人們輪著掄錘,女人們負責燒火做飯,孩子們撿碎石。鋼釬砸在石頭上,火星濺起來能燙透衣服,一天下來,手上的水泡磨破了,就用布條纏上接著干。”從1971到1977年,四百多個日夜的鑿擊,在堅硬的花崗巖上留下了400多米的印記,卻終究沒能穿透那道厚厚的花崗巖山墻。
后來的外地工程隊帶著更先進的工具來了,又走了。1979年的冬天,崗背山的工地上只剩下幾間破敗的窩棚,寒風穿過空洞的隧道雛形,發(fā)出嗚嗚的聲響,像在訴說著未竟的夢想。誰也沒想到,這份被擱置的希望,會在一個攸縣農(nóng)民的心里重新燃起火焰。
愚公西行:二十二人的“家庭工程隊”鑿山傳奇
1980年的春節(jié)剛過,酃縣(今炎陵縣)中村公社(今中村瑤族鄉(xiāng))的干部們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穿著打補丁的解放鞋,背著褪色的帆布包,52歲的過德生從攸縣淥田鎮(zhèn)輾轉(zhuǎn)而來,開口就要承包崗背山隧道的工程?!爱敃r我們都覺得他瘋了?!痹缥臅鴦⒔▏貞浀?,“專業(yè)工程隊都干不下去,一個農(nóng)民帶著家人能成?”
過德生卻異常堅定。在公社會議室,他一筆一劃地在合同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后站起身,黝黑的臉上透著一股執(zhí)拗:“只要我的老命在,隧洞一定要鑿穿?!边@句話后來被刻在了隧道入口的石碑上,也刻進了崗背山的歷史里。
開春后,過德生帶著兒子、兒媳、女兒、女婿等22人的“家庭工程隊”進駐了工地。大兒子過福生當時30歲,依然記得第一次進洞的情景:“里面黑漆漆的,地上全是積水,走一步能沒過膝蓋。老爹點燃礦燈,光線下能看到前人留下的鋼釬,銹得都快成了廢鐵。”他們帶來的家當里,除了被褥和鍋碗,就是幾十根新打的鋼釬和二十把鐵錘。
真正的較量開始了。崗背山的花崗巖堅硬得超乎想象,一錘砸下去,只留下淡淡的白印。過德生發(fā)明了“連環(huán)錘”的法子:他掌釬,讓兒子們輪流打錘,一人累了就換另一人,鋼釬始終不離開那個點?!袄系柒F特別穩(wěn),我們閉著眼都敢掄錘。”二兒子過福明說,“但還是經(jīng)常失手,他胳膊上的傷疤,新的疊著舊的,就沒好過?!?/p>
夏天的隧道里像個蒸籠,溫度高達三、四十度,工人們光著膀子也能擰出汗水。巖縫滲出的水混著汗水,在腳下積成了泥潭。打一個炮眼要花大半天,放炮后洞里硝煙彌漫,沒有排風設備,只能等煙慢慢散。過德生總是第一個沖進煙里繼續(xù)作業(yè),“他說多等一分鐘,通水就晚一分鐘?!毙∨畠哼^福英抹著眼淚回憶。
冬天更難熬,洞里墨黑一片,積水結(jié)成薄冰,一腳踏錯就會滑倒。柴油短缺時,礦燈成了奢侈品,他們就點著煤油燈干活?;璋档臒艄庀拢撯F和鐵錘碰撞的火花格外刺眼。有次過德生的三弟過德才沒看清,一錘砸在了哥哥的手上,指甲當場就掉了。過德生咬著牙用布一包,說:“沒事,接著干。”
最難的是1985年的雨季,洞頂突然出現(xiàn)大股滲水,很快就積了一米多深。過德生帶著兒子們腰系繩子,泡在齊胸的水里作業(yè)。“水涼得刺骨,沒多久腿就麻了?!边^福生說,“老爹讓我們輪流上去暖和,他自己在下面撐了整整一天,上來時嘴唇都紫了。”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在隧道口蓋了幾間土坯房,孩子們就在這里出生、長大。過德生的小孫子過曉軍是在工地上學會走路的,最先會說的詞不是“爸媽”,而是“錘錘”。附近的村民有時會送來些蔬菜和糧食,看著這群外鄉(xiāng)人愚公移山般的堅持,有人敬佩,也有人搖頭:“這怕是要把家當都賠進去?!?/p>
過德生不管這些,他有個小本子,每天記著掘進的進度:“3月15日,0.5米”“6月20日,0.3米”...那些歪歪扭扭的數(shù)字,累計成了通向希望的道路。他常對家人說:“咱們現(xiàn)在多砸一錘,后代子孫就少受一分罪?!?/p>
碧水穿巖:九百九十九米的新生
1990年4月8日清晨,崗背山的杜鵑花開得正艷。過德生像往常一樣第一個進洞,手里攥著那根用了五年的鋼釬。當他指揮兒子們打完最后一錘時,突然聽到對面?zhèn)鱽黼[約的風聲——這是從未有過的動靜。
“難道...通了?”過德生的心怦怦直跳。他讓兒子們退后,自己慢慢向前挪動。礦燈光線穿過黑暗,突然看到了對面的光亮!“通了!真的通了!”老人激動得渾身發(fā)抖,朝著光亮的方向大喊。洞那頭很快傳來了回應,是道任、梅崗村的村民們!
消息像長了翅膀,傳遍了十里八鄉(xiāng)。道任和梅崗的村民們涌向隧道兩端,當?shù)谝豢|陽光穿過999米的山洞,照亮彼此驚喜的臉龐時,人群爆發(fā)出震天的歡呼。有人點燃了鞭炮,有人跪地磕頭,更多的人抱著過德生失聲痛哭。
那天下午,東山上的清泉順著隧道緩緩流來。當?shù)谝还汕逅鞯降廊未宓奶锢飼r,78歲的老農(nóng)陳大爺用手捧起水,喝了一口,笑著笑著就哭了:“這輩子,終于等到這天了?!边@股水流淌了三十多年,至今仍滋養(yǎng)著兩面的土地。
隧道通水后,過德生成了名人,被評為株洲市勞動模范。但他沒閑著,又琢磨著把隧道拓寬,能讓小型汽車和架子車通過。1997年,在政府各部門的支持下,隧道擴建工程啟動,過德生雖然年近七旬,還是天天到工地看看。2005年隧道竣工時,寬2.5米、高2.7米的洞口,終于能讓機動車通行了。
如今的崗背山隧道,成了當?shù)氐木竦貥恕H肟谔幍氖峡讨皪彵成剿矶础睅讉€大字,旁邊的石碑上記錄著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每年清明,都有學校組織學生和家長們來這里參觀,聽老人講述那些與鋼釬鐵錘為伴的日子。
精神傳承:新時代的“鑿山者”
七月,崗背山漫山遍地掛滿碩果的黃桃、柰李、獼猴桃樹,燃起了新時代道任人致富的熊熊烈火。2020年夏天,90后的道任村姑娘陳瑤放棄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家鄉(xiāng)開起了電商直播間。鏡頭前,她身后就是崗背山的獼猴桃園,遠處的隧道口隱約可見?!凹胰藗兛催^來,這是我們用隧道水灌溉的獼猴桃,甜得很!”她的直播間里,總會講講過德生鑿山的故事。
陳瑤不是個例。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了道任和梅崗。他們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技術,卻都傳承著那份“鑿山不止”的精神。過曉軍是過德生的孫子,他帶領村民們搞起了生態(tài)種植合作社:“爺爺那輩人用鋼釬鑿山,我們要用知識和汗水,鑿開鄉(xiāng)村振興的新路子?!?/p>
隧道精神也激勵著更多人。炎陵縣水利局的工程師們在修建新的灌溉工程時,總會來崗背山看看?!懊看斡龅诫y題,想想過德生他們在沒有設備的情況下都能堅持,我們這點困難算什么?”工程師張偉說。當?shù)氐膶W校還把隧道精神編進了校本教材,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艱苦奮斗的意義。
2023年,崗背山隧道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程中,施工隊特意保留了原始的鑿痕,“這些印記是最好的教科書?!蔽奈锞值墓ぷ魅藛T說。如今,這里不僅是灌溉和交通的通道,更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參觀者上萬人次。
隧道精神:繪就鄉(xiāng)村振興的動人畫卷
崗背山隧道的貫通,不僅打通了道任村與外界的物理阻隔,更點燃了鄉(xiāng)村振興的火種。以隧道建設中淬煉的“逢山開路”攻堅克難精神為指引,村民們盤活山林資源,讓沉寂的土地煥發(fā)新生。
實施鄉(xiāng)村振興工作以來,道任村積極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延長產(chǎn)業(yè)鏈、提升價值鏈,種植農(nóng)產(chǎn)品體驗,農(nóng)村電商、民宿庭院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電商直采直銷、生鮮農(nóng)產(chǎn)品產(chǎn)地產(chǎn)業(yè)鏈創(chuàng)新管理,農(nóng)村電商領域的帶頭“新農(nóng)人”雨后春筍般爆發(fā),農(nóng)民增收致富渠道迅速拓寬,直播帶貨等新興手段帶動產(chǎn)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道任村的變化翻天覆地。村民們不再只種水稻,而是種上了杉樹、楠竹,還有黃桃、柰李、獼猴桃。村支書沈新來算了筆賬:“現(xiàn)在光水果產(chǎn)品一項,每戶年均收入就有兩萬多元。隧道通了車,道路也擴寬修好了,外面的收購商直接開到地頭,再也不愁運不出去了?!?/p>
梅崗村則發(fā)展起了鄉(xiāng)村旅游,依托大山隧道周邊的秀麗風光,辦起了農(nóng)家樂?!坝慰蛡兌颊f這里像世外桃源。”農(nóng)家樂老板李建國笑著說,“穿過隧道時,真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的感覺,跟《桃花源記》里寫的一樣?!?/p>
昔日閉塞的山坳里,杉樹成林、松濤陣陣,楠竹搖曳生姿;坡地間,黃桃壓枝、柰李飽滿、獼猴桃綴滿棚架。從“靠山吃山”到“養(yǎng)山富山”,隧道精神化作實干動力,農(nóng)林產(chǎn)品循著新修的路走出大山,變作家家戶戶增收的“金鑰匙”。
盛夏的崗背山,層林盡染。站在隧道口眺望,一邊是金黃的稻田,一邊是碩果累累的果園。清泉水在隧道里嘩嘩流淌,像是在訴說著那段不平凡的歲月。過德生的事跡感人至深,他當年鑿通的不僅是一座山,更是通往希望的路。
道任村的老人們常說,崗背山的花崗巖再硬,也硬不過人的決心。這份決心,在那個用鋼釬鐵錘挑戰(zhàn)自然的年代閃耀光芒,在如今鄉(xiāng)村振興的征程中,依然激勵著新時代的道任人,像當年的過德生一樣,向著夢想,一錘一錘,堅定前行。
如今的道任村,產(chǎn)業(yè)旺、村民笑,一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振興畫卷,正以隧道為起點,在希望的山地間和田野上徐徐鋪展。(作者:周新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