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盡管氣候開始由悶熱多雨向干燥清爽過渡,但立秋時節(jié)尚未出暑,“秋老虎”的暑熱余威需至末伏后才能逐漸褪去。
一枕新涼一扇風。古人概括的立秋物候是: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氣有節(jié),風有度,從小暑的“溫風至”,到立秋的“涼風至”,季風氣候中的人們首先從風中閱讀時令。
立秋三候
一候:涼風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描述立秋初候“涼風至”:“西方凄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p>
立秋后五日,秋天的微風送來一絲清爽。晚飯后,人們搖著蒲扇,聽老人講故事,是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圖源:微博@熊糾糾722
二候:白露生
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時在室外植物上凝結(jié)成一顆顆晶瑩的露珠。
圖源:微博@賀賀-賀小唏
三候:寒蟬鳴
《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聲變之矣?!边@時候的蟬,感覺到陰氣上升,太陽光已成強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鳴叫得更加響亮、凄切。
圖源:微博@熊糾糾722
立秋習俗
貼秋膘
立秋后,人們通過豐盛的飲食補充夏季消耗的能量,并增加體重。
圖源:南平文旅
啃秋
“啃秋”,也稱“咬秋”,在立秋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西瓜,就是“啃秋”了。
圖源:微博@吳嘻嘻愛旅游
曬秋
秋收后,晾曬農(nóng)作物的習俗,謂之“曬秋”。
圖源:大美永泰
那么,在福建各地又有怎樣的立秋習俗呢?
一起來看看吧
上杭槐豬肉
紅燒槐豬肉,是上杭特產(chǎn),采用當?shù)卣诘幕必i肉為原料,烹飪出最原汁原味的客家菜,是豬肉菜中的上品之作。外表色澤紅潤、醬香四溢,口感軟糯香甜、肥而不膩,內(nèi)里膠質(zhì)豐富、老少皆宜。
同安封肉
同安封肉是貼秋膘的靈魂肉品。相傳這是為紀念王審知被敕封為“閩王”而創(chuàng)制的一道菜肴。作為廈門最常吃的宴席名菜,同安封肉的豬肉被切成四四方方的大塊,用黃巾包裹制作而成,口感軟糯,唇齒留香。
荔枝肉
作為閩菜代表之一,荔枝肉將豬里脊肉切花刀過油鍋,未切斷的一面受熱收縮卷成了荔枝狀。用酸甜誘人的醬汁勾芡,擺盤后如同一顆顆新鮮荔枝一般。紅亮的脆衣,裹滿酸甜的醬汁,一口咬下是令人驚喜的酸甜香脆。
姜母鴨
在閩南地區(qū),吃姜母鴨是秋補第一選擇。由黃芪、當歸、枸杞等十多種中草藥和老生姜烹調(diào)墊底,再選用一鍋一燉的紅面番鴨,整只番鴨都咕嘟嘟冒著油汁,筷子輕輕一戳就入骨。鴨肉溫而不燥還補氣血,一口下去香氣撲鼻,解乏醒神。
滴露鴨
作為莆田民間傳統(tǒng)的滋補菜肴,滴露鴨的食材選擇特別講究,最好是山上散養(yǎng)了一年半的老鴨。制作時要將鴨肉切塊,留鴨心、鴨肝、鴨腎和鴨胗。調(diào)味只放鹽、姜片和蔥段,用手揉搓之后腌制一個多小時,鴨肉才會更入味。
牛肉羹
秋天吃一碗泉州的牛肉羹,暖胃暖身。牛肉除了美味,還有補中益氣、滋養(yǎng)脾胃、強健筋骨的功效。一碗牛肉羹,包含醇厚的牛肉和姜絲,湯汁鮮香又醒神,是泉州人秋補必不可少的佳肴。
清流全羊宴
在三明清流,黃羊養(yǎng)殖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全羊宴更是包含煮、炸、燒、烤、蒸、燉、爆等多種烹制方式,色香味俱全。
七星巖烤全羊、佛手羊肉、清流羊肉兜湯、高地混椒羊小排、尚書草根蒸羊蹄、畬鄉(xiāng)雪薯燜黃羊、大豐山石斛浸羊腩、鍺泉魚羊鮮、嵩溪羊雜粉條……羊身上的每一部分,都被廚師安排得妥妥當當。
秋風起,你“貼秋膘”了嗎?
福建的貼膘美食指南新鮮出爐!
歡迎你來福建
邂逅一次“鮮美”
福建省旅游發(fā)展集團
fjlygroup
暢游八閩平臺
cybmflxx
廈門文旅
漳州文旅
綠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時福建
ssfj2023
轉(zhuǎn)載請標注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