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丁和的44年行攝之路,與新疆結(jié)下不解之緣。上海書展前,丁和的新書《絲路新疆:凝固千年的文化底片》由東方出版中心推出,首發(fā)座談會7日在滬舉辦。
《絲路新疆:凝固千年的文化底片》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xiàn)絲路文化的歷史傳承,展現(xiàn)了中國絲綢之路沿線代表性區(qū)域——新疆的獨特歷史遺存和自然人文景觀。2007年起,丁和系統(tǒng)拍攝新疆石窟壁畫,并赴德國,對流失海外的新疆壁畫進(jìn)行逐一記錄并出版留存。從上海美術(shù)館到首都博物館,再到云岡石窟,他舉辦了12場主題大展,突破傳統(tǒng),以聲光裝置重現(xiàn)絲路遺跡,讓誕生于大漠戈壁的絲路傳奇在光影里恒久傳續(xù)。
丁和
作為攝影師,丁和不僅忠實攝錄,且致力于文化傳承,通過多年考察、研究,他對樓蘭故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尼雅故城等歷史遺跡,特別是其頗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shù)瑰寶——石窟與壁畫,做了全面、形象、深層次的解讀?!督z路新疆》一書圍繞塔里木盆地這一核心區(qū)域,分“長風(fēng)吹度玉門關(guān)”“流沙夢里兩昆侖”“踏過城頭更向西”三個部分對絲路新疆作了梳理。依照丁和鏡頭語言的引導(dǎo),讀者可以從玉門關(guān)、陽關(guān)一路向西至塔里木盆地,由其東陲而至西緣及蔥嶺地區(qū),沿途飽覽歷史塵埃撫過的塔里木盆地廣袤的腹地,見識散布于它南北沿線的眾多遺址。有些地方如煥彩溝漢碑、七康湖石窟、土垠遺址、脫西克烽燧、桑株巖畫、莫爾佛寺、吉爾贊喀勒黑白石條古墓群,鮮為人知,但正是它們在絲綢之路的商貿(mào)往來與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丁和鏡頭下的新疆(選自《絲路新疆:凝固千年的文化底片》)
一般人到新疆,追看的是雪山、濕地、花海、峽谷,是三山夾兩盆之間的木壘胡楊林和那拉提草原、賽里木湖的風(fēng)光,丁和的鏡頭記錄高昌、交河、慕士塔格峰……在他的攝影中,個人消失了,讓位給歷史和文明的訴說。他一路拍攝歷史古跡和佛教文化遺存,曾用數(shù)十張大畫幅膠片等待羅布泊雅丹投下與史書記載相似的日影,也曾在德國柏林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的地下室內(nèi)輾轉(zhuǎn),只為記錄流失海外的新疆壁畫的殘顏。
新書座談會上,丁和表示,接下來他還會繼續(xù)拍新疆,不僅拍國內(nèi)的壁畫,還要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新疆壁畫影像“帶回家”,“中華文化需要有忠實深入的記錄,然后是研究與傳播,重要的是傳承與發(fā)揚?!?/p>
原標(biāo)題:《他的鏡頭下,別樣的大美新疆》
欄目主編:張熠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施晨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