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 AI 生成
本文編號 250807
全文共有 4200 字
每周四 21:30 推送
歡迎按時來閱讀喲
上周的推送里,我分享了兩個我認為很好用的思維技巧。先簡單回顧一下:
時不時用一種第三人的角度「俯瞰」自己,把自己作為觀察的客體,用第三人稱來思考和分析。這可以幫助自己擺脫大腦的慣性,重新審視自己,幫自己校準方向。
為什么一旦習慣被中斷,就很難恢復之前的狀態(tài)?最核心的原因是:當我們無法從一件事情里面得到反饋時,我們就會把「堅持做這件事」本身當作一種反饋。所以,想擺脫這種現(xiàn)象,就需要從行為里面想辦法獲得反饋,而不是把堅持它作為反饋。
如果有對我的文章比較熟悉的朋友,可能會發(fā)現(xiàn),它們跟我之前寫過的幾個概念,比如自我沉浸、自我抽離、自我監(jiān)測……好像有點相似。那么,究竟如何理解這幾個不同但又相似的概念呢?
今天的文章,我想向你好好地梳理清楚這個問題,幫助你更好地運用它們。
開宗明義,首先定義一下這幾個相似的概念:
自我感受:投入到一件事情里面,不是只盯著結(jié)果,而是充分體驗你在做這件事過程中的感受。比如,鍛煉之后,感受自己的體質(zhì)是不是變得好了一點,精力是不是旺盛了一點,睡眠是不是正常了一點……
自我抽離:用一種旁觀者的第三人視角去看待自己,把自己作為觀察和分析的對象。比如:是不是已經(jīng)工作很久了,該起來活動一下?這個決策的過程是不是太急躁、太沖動了,是否需要停下來再思考一下?
自我沉浸:它跟自我抽離是一對相關(guān)的概念。指的是:在回顧自己的行為和思考的時候,不是采取抽離的視角,而是重新代入當時的自己,用第一人稱「重現(xiàn)」一遍心路歷程,讓自己再一次經(jīng)歷當時的情境。
自我監(jiān)測:給自己設定一個過高的標準,然后時刻監(jiān)測自己的言行舉止,看自己是否達到了這個標準、是否違反了對應的準則。
一言以蔽之:這幾個概念的共同點,都是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以「自我」作為處理對象。但它們其實有比較大的區(qū)別。
那么,它們分別是好是壞呢?簡單來說:
自我感受:大多數(shù)時候是好的,可以著重養(yǎng)成這個習慣。
自我沉浸和自我抽離:需要按照場景而定。
自我監(jiān)測:大多數(shù)時候是不好的,需要盡量避免。
以下詳述。
1. 自我感受
當我們難以從一件事情里面找到反饋時,為了提供動力,大腦會產(chǎn)生一種「替代效應」,也就是把「堅持這件事」本身作為一種反饋。
這就會導致,一旦這種堅持被打破了,計數(shù)器清零,我們也就會失去動力。
因此,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培養(yǎng)這種能力:想辦法從做一件事的過程中獲得反饋,讓它成為推動我們繼續(xù)去做的動力,而不是堅持這件事本身。
那么,如何培養(yǎng)這種能力呢?上周的推送寫得很簡略,在這里分享一些更多樣的方法:
1)感受身體內(nèi)部的信息
比如像前面說的:如果你把「我又堅持了一天」作為鍛煉身體的動力,那一定很容易失敗。更好的方式,是去感受身體內(nèi)部發(fā)出的信號:鍛煉身體之后,自己的體質(zhì)是不是變得好了一點,精力是不是旺盛了一點,睡眠是不是正常了一點……
再比如,我每周寫文章,如果只是把閱讀量作為反饋,那同樣是不夠的。更好的反饋是什么呢?是:
這篇文章把我零散的知識串聯(lián)了起來,讓我感到一種「點連成面」的愉悅感;
這篇文章把我的觀點講得清楚明白,讓我有一種酣暢淋漓的舒服和暢快感。
諸如此類。
不論做什么事情,這個方法都是適用的。試著去體會你在做這件事過程中內(nèi)心涌起的情緒和感受,體會它是否讓你有一種「能力得到發(fā)揮」的舒暢感,體會做完這件事之后、自己是否產(chǎn)生了什么變化、得到了什么提升……
2)設計一個更有樂趣的方式
比如,不少朋友都吐槽過:做了很多筆記,但卻從來沒有翻看,記下來的當下就失去了興趣,只顧著不斷埋頭記錄新的內(nèi)容。這其實也是缺乏自我感受的結(jié)果。因為新信息能夠帶來即時反饋,而舊筆記不能。
所以,我的做法是,讓翻閱舊筆記這件事,變得更好玩。
比如,我會用「測試」來代替復習。也就是打開自己做的筆記,不是直接閱讀,而是看標題讓自己回憶記下的內(nèi)容,或者用自己的話把筆記重新講一遍,又或者讓自己找一個實例來解釋和補充說明……
又或者,我可能會把一系列筆記向上總結(jié)、歸納,提煉出一個主題,把它安排到近一段時間的學習計劃里面,讓自己去查閱資料來填充這個主題,把它變成一個「集卡游戲」。
3)用經(jīng)驗心態(tài)給自己激勵
這是我很常用的一個方式。具體來說就是:這件事情能夠增長我在哪方面的經(jīng)驗值?它能如何讓我變得更強大?
比如:我要去做某件很長期又很繁瑣的事情,就可以這樣說服自己:這件事情雖然很麻煩,但它可以增長我的見聞和閱歷,讓我知道它是什么流程、是怎么做成的,豐富我的人生體驗,以后也許在什么地方能用上呢。
又或者:我不得不去做一件我沒有把握的事情,對結(jié)果十分憂慮,就這樣說服自己:好吧,它很困難,我可以把它當成一種挑戰(zhàn),看看我能想出多少辦法去攻克它,試一試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反正最壞的結(jié)果也不會比「我不去做」差多少,又有什么損失呢?
4)想象一個未來的美好愿景
如果短期內(nèi)無法獲得反饋,那么想象這件事在長期會給我?guī)硎裁礃拥暮锰?,也是很有用的?/p>
要注意的是:不要只停留在泛泛之談上,而是必須盡量具體、深入地去想象。把自己代入進去,在面前劃分出兩條分支:一條是不做這件事的自己,另一條是做這件事的自己。最好描繪出未來的畫面,越鮮明、生動越好。
舉個例子,還是說鍛煉。許多讀者告訴我,驅(qū)動他們堅持鍛煉的最主要動力是什么呢?是他們不想自己年紀大了之后,變得大腹便便、體態(tài)臃腫、精神萎靡,而希望保持更好的身體狀態(tài),能夠去旅行、游玩,不會受到病痛的折磨,能夠更好地享受生活。
培養(yǎng)好這個習慣,這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從未來借取力量。
2.自我沉浸和自我抽離
這是一對固有的概念,因此放在一起來講。
當我們回顧自己過往的經(jīng)歷時,我們往往會采取兩種視角。
其一,是用一種旁觀者的視角看待自己的過去,保持清醒和審視。你思考的是客觀的事實——當時發(fā)生了什么?我采取了什么樣的決定?行動的結(jié)果是什么?——你的動力源于一種好奇心,體驗到的情緒是中性的,身體感受是放松的、自如的。
其二,是把自己代入進當時的情景里面,重新經(jīng)歷一遍當時的做法。比如,當你回顧自己犯錯的經(jīng)歷時,你會產(chǎn)生跟當時同樣的感受:我為什么會犯這樣的錯誤?我本該選擇另一個選項的……
在心理學上,前者叫做自我抽離,后者叫做自我沉浸。
大腦有一個特性,就是會傾向于回憶起更多的負面事件。如果你習慣性地采取自我沉浸視角,就很容易產(chǎn)生思維反芻。它會讓我們沉浸在負面情緒之中,破壞我們的心情,打破我們的工作狀態(tài),讓我們心煩意亂,難以集中精力。
這就會導致,當我們遭遇了一次失敗之后,就不太愿意去面對類似的場景,因為我們擔心它會喚起負面感受。從而,把我們牢牢地困在一個小圈子里,難以寸進。
而反過來,采取積極的自我抽離視角,可以帶來許多正面的作用。比如:積極地回顧負面事件,可以有效降低負面事件對我們喚起的負面情緒反應,讓它變得沒那么難過。
同時,養(yǎng)成時不時自我抽離的習慣,還能打破自己許多不好的習慣,重新校準方向,讓理性重新主導大腦。
所以,我上周分享的方法,其實可以視為自我抽離的一種應用:不僅僅是用在回顧過往經(jīng)歷上,而是用在對自我現(xiàn)在狀態(tài)的一種觀察和思考。
比如:工作的時候,可以時不時「抽離」出來,想象自己在觀察著這個人,然后問一問:他是不是已經(jīng)坐了很久?姿勢是否不健康?是否需要起來活動一下?
再比如:當別人向你提出一個很為難的請求,但你又不好意思拒絕時,試著這樣做:想象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俯瞰」自己,然后問一問:他如果接受了對方的請求,將來會不會后悔?我是不是該幫他一把,讓他能夠勇敢地拒絕……
它可以幫助你打破大腦的思維慣性,讓大腦重新回歸理性。于是,許多之前縈繞在腦海中的雜念和情緒,都會暫時被壓制下來,變得能夠冷靜思考了。
當然,自我沉浸并非全然一無是處。當我們回憶美好的事物時,就不妨沉浸進去,充分打開自己的感官,回憶當時這件美好的事物帶給你的感受:視覺,聽覺,觸覺……以及自己內(nèi)心產(chǎn)生的情緒和反應。這會非常有效地為你提供正面情感。
比如:一次被表揚和肯定的經(jīng)歷;一次發(fā)揮才能、取得好成績的經(jīng)歷;一次跟朋友或伴侶玩得非常開心的經(jīng)歷;一次看到了極其瑰麗的景色、物我兩忘的經(jīng)歷……
但除此之外,當我們需要進行回顧和復盤時,有意識地采取自我抽離的視角,就會更加有用。
3. 自我監(jiān)測
最后,聊聊自我監(jiān)測。
1997 年,心理學家 Higgins提出了一個理論:當我們想要達成一個目標時,大腦會有兩種思維模式。第一種,是去追求「做正確的事」;第二種,是追求「不做錯誤的事」,也就是不犯錯。
在后者這種模式下,大腦就會全天候開啟「監(jiān)控」,監(jiān)控自己的一言一行,看看有沒有哪里不得體、哪里犯錯誤、哪里做得不好……
這就是自我監(jiān)測,它是大腦避錯能力的體現(xiàn)。它的初衷是好的,但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造成我們的困擾。
打個比方,這就像你在吃飯的時候,腦子里想著「我要怎么去用這雙筷子」一樣。你不想,可以用得很自然;你一想,反而就發(fā)現(xiàn)動作變得很奇怪、很不靈活了。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社恐。為什么會有社恐(社交障礙)呢?因為社恐者往往會對自己的形象有一個較高的標準,同時他們又不夠自信,于是,當他們跟別人交往時,大腦就會非常活躍地監(jiān)測自己的一言一行,力求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
乃至于交際結(jié)束了,大腦還會在后臺不斷反芻:我剛才的話有沒有說錯?我剛才的行為有沒有哪里做得不對?……
所以,一個習慣自我監(jiān)測的人,往往也很容易產(chǎn)生焦慮。因為他們會要求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情,都要處理好 —— 但這是很難的。因此,他們在生活中會頻繁使用大腦的「威脅識別」功能,提前思考可能的風險,試圖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
但這,就會造成他們長時間生活在焦慮、煩惱和壓力之中,如履薄冰。
如何緩解這種效應呢?我比較推薦的一個方式,是盡量讓自己放松,好好地投入到生活當中去,放棄對結(jié)果的過高期待,也放下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而是體驗自己在當下環(huán)境里的感受,體驗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反饋,好好地活在當下。
你看,這其實跟自我感受也是相通的。本質(zhì)上,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從虛無縹緲的可能性,轉(zhuǎn)移到當下,從外部轉(zhuǎn)移到內(nèi)部,從結(jié)果轉(zhuǎn)移到過程,讓注意力被柔軟地填滿,無暇他顧。
可能有人會問:那么,自我抽離會不會變成自我監(jiān)測呢?這兩者有什么不同呢?
區(qū)別在于:自我抽離采取的是積極的、主動的視角,也就是「我可以做些什么」;而自我監(jiān)測采取的是消極的、被動的視角,也就是「我有沒有犯錯」。
所以,當你在運用自我抽離時,注意盡量把目光放在自己可以采取的行動上面,而不是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去做無意義的后悔、嗟嘆和惋惜,否則就可能變成自我監(jiān)測了。
同樣,當你意識到自己可能在自我監(jiān)測時,試著把注意力集中到「我可以做些什么」上面,也會有所幫助和改善。
簡單總結(jié)一下這4個概念彼此間的異同:
自我感受跟自我沉浸:
自我感受:把注意力投入到當下在做的事情上面,體會這件事給你的反饋。
自我沉浸:回顧過往經(jīng)歷時,采用第一人稱視角代入,重新經(jīng)歷一遍。回顧正面經(jīng)歷可以用,回顧負面經(jīng)歷慎用。
自我抽離跟自我監(jiān)測:
自我抽離:采取主動的視角,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可以有什么改變。
自我監(jiān)測:采取被動的視角,努力從自己的言行中找到錯誤來指責自己,需要盡量避免。
應對自我監(jiān)測,既可以用自我感受來加強對注意力的控制,也可以用自我抽離來將視角從被動轉(zhuǎn)換為主動。
希望今天的推送,能夠更好地幫你理解它們。
微信最近調(diào)整了推送規(guī)則,減少了推送頻率
請記住我的更新時間:每周四晚上 21:30
歡迎手動點進來閱讀喔
我是 李睿秋 Lachel
歡迎關(guān)注 L先生說
一起探索心智成長的奧秘
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