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知己:張愛玲與鄺文美的半世情
作者:山佳
多年前,微信初上線時,朋友圈曾是眾人分享生活的自留地——圖文、音樂,或是細碎心緒,仿佛那里藏著一整個鮮活的世界。如今,在微信上分享的熱忱早已淡去,或許只剩與閨蜜小聚時,才能真正談天說地,任話題漫無邊際地流淌。難怪作家張愛玲會說:有人共享,快樂會加倍,憂愁就會減半。
張愛玲,這位總被貼上“性情怪僻” 標簽的才女,卻在香港遇見了人生中最后的閨蜜 —— 鄺文美,一切仿佛都是命運最好的伏筆。
01
鄺文美生于1919 年,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她的父親是持有美國綠卡的二代移民,畢業(yè)于哥倫比亞大學,歸國后擔任商務印書館英文部主任,家境與學識皆出眾。
她的先生宋淇,畢業(yè)于燕京大學,與孫道臨交好。孫道臨原名孫以亮,而宋淇的筆名,偏偏就叫“林以亮”。這年頭,誰會愿與不投契的人共用一個名字呢?兩個 “以亮”,足見彼此間的默契與親近。
宋淇的父親宋春舫,是國內有名的藏書家。孤島時期,楊絳一家還在為生計發(fā)愁時,作為“富三代” 的宋淇,仗著祖蔭,頗有孟嘗君養(yǎng)士之風,日子過得從容體面。
1943 年,楊絳為貼補家用,擠出時間寫了劇本《稱心如意》。話劇上演后大獲好評,宋淇既是劇團的忠實擁躉,又是錢鍾書、楊絳夫婦的好友,便主動掏錢請客,為楊絳慶功。
按說,文美作為宋淇的妻子,該與楊絳走得近些,可史料中鮮見兩人交集。百度可知,楊絳生于1911 年,比文美大 8 歲 —— 是代溝嗎?似乎不是,畢竟楊絳還與大她 21 歲的陳衡哲通了多年信。
后來宋淇一家遷居香港,上海的大宅讓給了傅雷一家。傅雷夫婦本是宋家客廳的???,可文美與比她大6 歲的傅雷夫人朱梅馥,也算不上親近。
原來,那時的文美,是張愛玲的鐵桿粉絲。張愛玲的所有作品,她都買了來,常擺在案頭,反復翻閱。而楊絳的外甥女,曾與張愛玲同在上海圣瑪利亞女中就讀。楊絳從未見過張愛玲,只從外甥女口中聽聞她愛穿奇裝異服、喜作驚人之舉,印象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更巧的是,傅雷曾惋惜張愛玲的《金鎖記》“藝術格調偏低”,寫評論批評;張愛玲卻初生牛犢不怕虎,反過來懟道 “老婆是別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一副油鹽不進的模樣。
不難想象,當年的宋家客廳里,若談起張愛玲的作品,定然有人癡迷、有人皺眉,有人狂戀、有人反感。張愛玲就像一塊試金石,道不同,自然不相為謀,原是這般簡單。
02
1951 年,宋淇在香港美國新聞處譯書部任職。當時海明威的《老人與?!饭_征集譯者,應征者不計其數(shù),張愛玲的名字,赫然在列。轉眼到了 1952 年 9 月,名義上張愛玲是返港復讀,實則不過是個幌子 —— 作為上海灘早已成名的女作家,怎可能再坐在課堂里聽人教寫作?她真正的目的,是找份譯書的差事謀生,也正因如此,與宋淇相識。
張愛玲本就社恐,非必要絕不外出應酬。可偏偏在一個她本不會去的社交場合,她與文美相遇了。宋淇引薦時,文美早已是張愛玲的“未謀面鐵粉”,兩人一見如故;后來又合譯了《睡谷故事?李伯大夢》,情誼在字里行間日漸深厚。
那時張愛玲的住處被香港粉絲探知,總有人上門“打卡”,讓她不勝其擾。文美見狀,便在自家附近為她找了處公寓,輕聲說:“干脆搬到我這兒來吧。”
從此,文美成了張愛玲的閨蜜,兩人總有說不完的話。當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張愛玲由港返滬,在父親資助下借讀上海圣約翰大學,算起來,竟與文美是校友。
在文美眼中,沒人比張愛玲更風趣、更可愛。張愛玲曾對她說:“從前上海的櫥窗比香港的值得看,也許白俄多,還有點情調?!?文美聽了深以為然 —— 她本就是上海資深美女,最懂那份風情。1949 年后的香港,雖因內地資金涌入稍顯繁華,但比起十里洋場的上海,終究還是小兒科。
張愛玲還對文美吐露過小秘密:“我小時候沒有好衣服穿,后來有一陣拼命穿得鮮艷,以致博得‘奇裝異服’的‘美名’。穿過就算了,現(xiàn)在也不想了?!?/p>
文美懂愛玲的難:父母早離,母親靠著娘家陪嫁的古玩奔走四方,還要斥資供她赴港求學。若不是戰(zhàn)爭爆發(fā),她本可順利赴牛津留學,書讀得那般好,原是該有更開闊的天地。
在文美看來,張愛玲在陌生人面前總沉默寡言、不擅辭令;可只要兩人獨處,她便像換了個人,談笑風生、妙語連珠,時不時蹦出幾句讓人記一輩子的警句。
常常聊到興頭上,一看表快晚上八點,張愛玲就催她:“不行,你得趕緊回家。家里有老(文美母親)有?。ㄒ慌蛔樱?,還有先生,都等著你這賢妻良母回去共享天倫呢。明天再約,不見不散?!?她總戲稱文美是 “我的八點鐘灰姑娘”。
文美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找筆寫下張愛玲聊天時的靈動話語—— 比如 “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時間和機會,不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借口”。她心里想著,這些閃光的句子攢起來,以后就叫 “張愛玲語錄”。
03
1955 年 11 月,張愛玲乘 “克利夫蘭總統(tǒng)號” 郵輪赴美。那天到碼頭送行的,只有宋淇與文美夫婦。
文美收到張愛玲的信時,忍不住笑了—— 相見情已深,未語心先知。信里寫著:“我絕沒有那樣的妄想,以為還會結交到像你這樣的朋友,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也再沒有這樣的人。不過有了你這樣的朋友之后,也的確是寵壞了我,令我對其他朋友都看不上眼?!?/p>
張愛玲離港赴美前,文美曾陪她上街買些零碎物件。愛玲挑好一只鬧鐘請店員包裝時,文美隨口打趣:“一會兒我們坐電車回去,這鬧鐘要是忽然響起來,全車人都朝我們看,是不是太滑稽?” 話音剛落,張愛玲就笑了:“這可是極好的戲劇素材?!?/p>
幾個月后,文美收到張愛玲從美國寄來的劇本《人財兩得》,里面男主人公的鬧鐘總在不該響的時候響起,鬧出一連串笑話。文美見了,會心一笑,不禁拍案叫絕。
張愛玲與作家賴雅閃婚,只寫信告訴了文美夫婦。在她心底,早已把這對夫婦當成“娘家人”,真心盼著他們能與賴雅見面,瞧瞧自己選的夫君。賴雅也給文美寫過信,讓她放心:“愛玲與我在一起,很安穩(wěn)?!?可直到賴雅過世,文美終究沒能見上閨蜜這位異國丈夫一面。
好在,張愛玲還有文美??v然遠隔重洋,不能促膝長談,她也總會每隔一陣子就寫封長信,聊新著、聊編劇、聊工作、聊新家…… 樁樁件件,都想與文美分享。
文美常望著信感慨:“在千千萬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我能夠不遲不早地遇見了愛玲……” 真好。
04
1965 年,宋淇與臺灣皇冠出版社老板平鑫濤相識,兩人一見如故。宋淇便向平鑫濤推薦了張愛玲。
當時在臺灣,張愛玲的小說本就備受追捧,而平鑫濤與妻子瓊瑤,又都是她的粉絲,合作自然順理成章。從此,張愛玲的作品交由皇冠獨家出版,有了穩(wěn)定的版權收入,終于不必再為生計奔波。
對文美夫婦而言,他們太懂張愛玲需要什么—— 是不求回報的事業(yè)扶持,是恰到好處的溫暖托舉。
1992 年,張愛玲立下遺囑,將所有財產(chǎn)贈予宋淇夫婦。因為懂得,所以全然信賴。1995 年 9 月 8 日,張愛玲在洛杉磯寓所離世,遺物全部運往香港宋家。宋家又將她的衣物等舊物交給臺灣皇冠出版社保存,方方面面,皆是心意。
2007 年 11 月,鄺文美離世?;赝麖垚哿崤c她多年的閨蜜情,恰如愛玲說過的那句話:真正相互了解的朋友,就好像一面鏡子,把對方天性中最優(yōu)美的部分反映出來。
緣分萬千,自有天意;以心暖心,方得長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